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莎翁《哈姆雷特》戏剧研究中,乔特鲁德不该是一个被忽略的角色,她与哈姆雷特的母子关系直接影响了哈姆雷特的命运.文章试图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对乔特鲁德的传统偏见,从女性主义批评立场分析乔特鲁德的再嫁,从男性视角揭示对女性的压抑贬低,还乔特鲁德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有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对于善于将"全部人格的各个侧面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歌德语)"的莎士比亚而言,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人们看到的不过是哈姆雷特的某一种性格的某一个侧面而已。本文从哈姆雷特的忧郁和犹豫为切入点,分析了哈姆雷特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在英国文学史上,莎士比亚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和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莎翁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形象。莎士比亚在创作哈姆雷特时的确是尽了他最大努力去真实地反映生活,但其所生活的历史时代及其在时代影响下形成的个人性别立场决定了他的男权视角。正是那个时代对女性狭隘的认识,以及莎士比亚作为男人这一事实本身,使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遭到了限制、贬低,乃至歪曲。当我们怀着继承与批判的精神分析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时不难发现,她们身上深深地烙着时代印迹及莎翁自身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以"忧郁王子"著称,但他并不是生来就忧郁的人,而是现实和理想的极端不协调最终导致了他的忧郁。虽然《哈姆雷特》剧情简明,但其错综复杂的情节背后隐藏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本文在对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他的疯癫、行为异于常人的一面,并对折射在哈姆雷特身上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之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父权制文化里,女性通常被视为依靠男性而存在的“第二性”,也被认为是非本质的“他者”,综合来看,以“她者”一词概括女性的处境较为合适.奥菲利亚在《哈姆雷特》中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其始终被禁锢在父权制度划定的“她者”边缘区.作者莎士比亚和剧作中的男性角色构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凝视机制,在凝视机制的包围和男性话语的规训下,奥菲利亚先后经历了低语—沉默—疯癫—死亡的过程.本文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结合波伏瓦提出的“第二性”观点来分析男性凝视下奥菲利亚的形象建构过程,揭露奥菲利亚在沉默和疯癫两种状态下被“她者化”的真相,旨在分析《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她者”处境,呼吁女性打破沉默,勇敢捍卫自身权利,突破“她者”的枷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人文主义和心理学两大角度简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哈姆雷特身上始终笼罩着俄迪普斯情结;哈姆雷特的性格实质上代表着人文主义时期对人的概念的思索。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笔上的哈姆雷特似乎在诞生之始就注定成为了一个悲剧人物,这种悲剧固然有着剧作者自身的原因,但是在戏剧发展过程中其实早已铺陈好了应有的轨迹,本文试着从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以及其外因分析其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通过对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的解读,揭示其悲剧性之所在.复仇的主题奠定了<哈>剧的悲剧色彩,同时,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他本身优柔寡断的性格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注定了他是文学作品中最动人的一个悲情王子.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伦理的类别以及伦理与悲剧的联系,对《哈姆雷特》和《雷雨》这两部戏剧作品进行粗略的比较研究,并指出伦理在悲剧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秦国丽 《科技信息》2012,(9):193-193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析父权社会统治产生的结果,哈代再现了悲剧人物苔丝的一生,苔丝代表了哈代心中理想的妇女形象,这个来自古老的威塞克斯的大自然的女儿无疑是纯洁之美的化身。她遭受了各种残酷折磨,尽管如此,她身上仍保留了最可爱的女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哈姆雷特》内容丰富,线索复杂。本文探讨的是在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莎士比亚透过哈姆雷特所反映出的关于“人”的思考:渴望完美健全的生命;用彻底怀疑的眼光看待已知与未知的一切;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勇敢追求内心的渴望。  相似文献   

12.
疯狂的社会造就疯狂的女人。在今天的法国,有86%的女性对自己的身材不满。为了达到理想中的目标,她们不惜通过节食、并不可靠的药物和可怕的外科手术来折磨自己,展开了一场与自己为敌的、不人道的战争。  相似文献   

13.
门薇薇 《奇闻怪事》2011,(6):60-60,24
《哈姆雷特》内容丰富,线索复杂。本文探讨的是在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莎翁透过哈姆雷特所反映出关于“人”的思考:渴望完美健全的生命;用彻底怀疑的眼光看待已知与未知的一切;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勇敢追求内心的渴望。  相似文献   

14.
《潍坊学院学报》2016,(5):87-89
2016年是文化巨匠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全球140多个国家纷纷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全民重读莎士比亚的热潮。本文作者借此契机,重读莎士比亚经典著作《哈姆雷特》,运用评价理论中的核心部分——态度系统对其中"t o be or not t o be"经典独白进行文本分析,从新的角度分析阐述哈姆雷特独白过程中的感情以及思想变化,以期让读者对莎士比亚经典著作中的用词有更深的理解与体会,同时也对态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有一定了解。  相似文献   

15.
朱生豪被誉为莎士比亚戏剧最重要的译者之一。他在向中国译介莎士比亚及其著作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本文将以对《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中的独白的翻译为例。通过对比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位翻译大家对这一独白的不同译本,本文旨在分析朱生豪在创作最接近原文,最自然的译文中所做的努力,及这些努力在其翻译原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沦为基础,多角度地评述了普罗瑟称《哈姆雷特》是道德剧的观点。认为分析这个悲剧更合理、更有成效的方式是综合有史以来各种流派的长处,而任何施以简单化、公式化的分析都是不公平的,难以令人信服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基础,多角度地评述了普罗瑟称《哈姆雷特》是道德剧的观点.认为分析这个悲剧更合理、更有成效的方式是综合有史以来各种流派的长处,而任何施以简单化、公式化的分析都是不公平的,难以令人信服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家具设计形态与构成艺术的关系。通过论述家具设计中形态构成的基本规律以及构成艺术的创造特点,指出了构成艺术在家具设计中的概念、意义及运用,并列举实例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9.
张群 《科技信息》2013,(4):230-231
本文通过对电视剧《走西口》中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的分析,深刻体会到晋商家族中的女性对生命以及人生价值的追求的变化;进而通过对晋商女性对晋商兴衰作用的探讨,指出女性在晋商中的重要性,并揭示出本文写作的意图。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戏剧与电影的比较谈起,以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分析了莎剧电影改编史上著名的布拉纳版《哈姆雷特》的改编特色和艺术魅力,指出莎剧电影改编对戏剧文学和电影艺术的意义以及电影改编中应关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