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灵丘南山逆冲推覆构造位于燕山造山带的西南端、唐河断裂带北段,空间展布与太古宙恒山陆缘火山弧岩基带南部边界大致吻合。逆冲推覆构造具有薄皮构造和厚皮构造共存的构造属性,主要由一系列近平行相间排列的褶皱和逆冲断层组成,沿其走向具有三种不同的组合型式,主要表现为前后陡、中间缓的叠瓦状构造,上盘运动方向总体指向SE,逆冲推覆构造主要变形发生在130.5~129.63 Ma。太白维山逆冲推覆构造运移距离不少于7 km,古路河逆冲断层仅500 m左右。逆冲后首次伸展构造变形破坏了逆冲推覆构造的连续展布,并造成了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及其伴生矿床的成生,新生代伸展构造变形以发育于逆冲推覆构造后侧为主,并利用其先存逆冲推覆构造薄弱带。  相似文献   

2.
用运地质观测和构造填图,对宁夏贺兰山中段大水沟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演化进行综合分析。大水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由汝箕沟-大水沟断层和高沟沟口断层组成,为相同性质低角度叠瓦状逆冲推覆断层,应力方向为NWW。综合分析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大水沟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形成于燕山期-喜山期,其形成时间与整个贺兰山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形成时间一致。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柴北缘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背景、发育模式 ,平面、剖面展布特征及其分带性 ,并对主干逆冲断裂带及其间的推覆体带、逆冲席带和低应变区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同时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构造反演来研究推覆构造的发展演变模式及其形成机理 ,指出其逆冲叠瓦扇带和隐伏逆冲前缘带是最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图 6,参 8  相似文献   

4.
下扬子区前陆盆地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扬子地区广泛发育哟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与该区不同深度层次的多套滑动系统是密切相关的。推覆构造的分布在地球物理场上有明显的反映,外来系统与原地系统间节理裂隙的发育有明显差异。逆冲断裂带由浅到深其变形特征为由脆性—脆轫性—轫性变形。推覆构造的成因类型主要有挤压推覆型、重力滑动型和复合迭覆型。该区推覆构造的形成和演化是与中国东部不同时期板块运动密切相关的。逆冲推覆构造改遗了该区中、古生界沉积盆地的形态,因此,对推覆构造的研究是在该区进行中,古生界油气藏评价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贺兰山中卫探区内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方法 以ZWl地震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踏勘、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中卫探区内地下是否存在逆冲推覆构造.结果 中卫探区Zw1地震剖面上发育大型的逆冲推覆构造,该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时期.在逆冲断裂的下盘,是一套正常沉积层序的地层,分别为侏罗系、三叠系、石炭-二叠系、寒武-奥陶系等地层.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的埋藏深度可达3 800 m以上,有机质热演化已达到成熟阶段,可作为较好的气源岩.结论 对中卫探区ZW1测线构造特征的研究,证实了探区地下发育大型的逆冲推覆构造.中卫探区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6.
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的地层标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详细论述了龙门山前陆盆地充填地层中所记录的能反映龙门山冲断带道冲推覆作用的地层标识。根据地层标识,并结合龙门山冲断带构造分带、主干断裂与地层切割关系,以及岩浆岩和变质岩年龄频谱,将龙门山冲断带自诺利克期以来的道冲推覆作用分为6个边冲推覆构造幕和11个逆冲推覆构造事件。龙门山冲断带过冲推覆作用在时间上具多幕性和周期性,在空间上具前展式渐进推覆的特点;逆冲推覆作用的强度具有由北东向南西迁移的特点,并具左旋剪切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苏南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的某些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南部地区的逆冲推覆构造广泛发育。这些逆冲推覆构造的产出具多层次性,其形成与该区不同时代地层内的多套由软弱岩层组成的滑动系统有关。关于逆冲推覆构造存在的证据,许多学者已撰文列述了大量地质事实,此外,在地球物理场上亦有明显反映。逆冲推覆构造上覆系统与原地系统间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上有明显差异。逆冲断层带断层岩由浅至深有由脆性—韧脆性—脆韧性—韧性变形的变化规律,在脆性剪切带内的局部地方存在韧性变形。这些变形特征可通过偏光显微镜下变形矿物的一系列光学现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石英晶体的位错现象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8.
推覆构造体系是由几条逆冲断裂带及其逆冲席、逆冲片组成,主干断层与次级断层组成叠瓦式构造。本文对研完这四条主干,搏冲断裂带及其间的逆冲席、前缘区的侍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泥.模拟试脸研充了推覆构造的发展演变及形成机制,指出其前缘三角区是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9.
红旗坎地区整体为由北向南的双重逆冲推覆叠瓦构造特征,区内断裂发育。受NW—SE 向挤压应力作用,侏罗系主要发育SW—NE 向主控断裂和与之垂直或斜交的NW—SE 向或近南北向次级断裂。主控断裂由北向南逐次逆冲叠置,形成特有的前展式叠瓦状断裂组合样式和平面彼此平行呈“川”字型展布的断裂分布特征。红旗坎构造带从西向东呈现出叠瓦逆冲—叠瓦堆垛—叠瓦逆冲三段有所差异的双重叠瓦逆冲构造特征,其叠瓦逆冲构造发育期主要为侏罗纪末期,白垩纪末期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对红旗坎双重逆冲叠瓦构造的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后经喜马拉雅期大角度逆冲推覆运动改造而定型。  相似文献   

10.
在广西凭祥-板丰一带发现一种新的逆冲推覆构造组合类型,在平面上它是由两个向相反方向逆冲的叠瓦扇和位于其间的大型走滑断层组合而成的,将其命名为反向逆冲推覆构造,人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特征分析,它具有统一的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11.
依据推覆构造形成的力学机制,将推覆构造分为边冲推覆构造、滑覆构造和韧性推覆构造三大类型。通过对武当山地区的综合研究,提出武当山地区为一韧性推覆构造,其几何样式为一个巨型的“AB”型褶皱。并证实武当山地区为剪切变形区,其变形机制为简单剪切机制。文章还提出整个东秦岭造山带为剪切型造山带。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四川灌县、江油地区龙门山推覆体构造带的观察,结合国内外资料讨论推覆体的几何学特征和几何分类。作者首先根据推覆体沿主断层倾斜面顺向下滑和逆向上冲运动的性质,将推覆体划分为下滑推覆体和上冲推覆体两种基本类型;然后,根据推覆体与结晶岩体几何学的关系,并结合其与主断层面相对运动的性质又划分为单侧式推覆体和双侧式推覆体两大类和几个小类。作者从推覆体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探讨四川龙门山中北段推覆体模式。归类是初步的。在这些归类和龙门山推覆体模式分析中,对今后探索地壳上层滑脱构造的形成,模拟与这类构造有关的油气田区域是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刘文强  郭建秋  李东 《江西科学》2011,29(2):207-210
以研究云南剑川水晶坡铁矿区的控矿构造为目的,通过对水晶坡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宏观地质现象以及逆冲推覆构造对该区铁矿控矿作用的研究,从而得出水晶坡逆冲推覆构造和由断层引起的层间钙-硅接触面对水晶坡铁矿床的控矿作用以及逆冲推覆断层在特定地层上时对矿床起到控制作用是水晶坡铁矿的主要成矿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东营凹陷王古1潜山构造特征与含油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古1潜山是首次在东营凹陷钻探成功的深部潜山.通过对王古1潜山的构造特征、形成演化过程研究,认为王古1潜山属于内幕式的褶皱块断山,是经历了从古生代到新生代多期次挤压、拉张应力场相互叠加所发展起来的潜山,其内幕逆冲推覆构造为断层传播褶皱.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王古1潜山的烃源岩、储集层以及油气运移通道等条件,最后,提出在该地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彭灌断裂带的宏观及微观变形特征。宏观构造、显微构造特征反映出该断裂带为一条脆性逆冲推覆断裂,其变形机制主要为碎裂作用。断层主要产于中生代地层之中,并有叠置的推覆岩片夹于其中,主要活动时期是在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16.
纸房汞矿的控矿断裂为一系列低角度逆冲断层。这些断裂在平面上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在剖面上构成一迭瓦状组合,断裂带总体的运动学特征为由南东向北西方向的逆冲。这些特征反映了该区地壳表层为一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它的形成是贵州东部江南古陆西沿大规模逆冲推覆和黔中地区侏罗山式褶皱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统一应力场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龙门山三大推覆体和推覆面的构造变形特征 ,认为耿达 -汶川推覆体为褶皱冲断推覆体 ,映秀 -白水河推覆体为冲断推覆体 ,彭灌推覆体为冲断褶皱推覆体 ,并将其划分为两个次级推覆体 ,而相应的推覆面分别为韧性变形为主叠加后期脆性变形 ;脆 -韧性变形以脆性为主及脆性变形的特征。其形成次序由北西向南东 ,即前展式扩张方式。主要活动时期为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18.
沿黔西南和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南盘江地区的三迭纪相变带上,发育一系列飞来峰,构造窗等构造,其运动学特征为自台地向盆地方向运动,局部地段有自盆地向台地方向的逆冲作用存在,两者在空间上构成一复杂的被动顶板双重构造模式。逆冲推覆构造由逆冲作用和重力滑动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兴源冲铜矿区资源潜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省兴源冲地区地处于九岭南缘多层次大型构造叠置成矿地质环境的西段,北东东向慈化—宜丰板缘深断裂带及大型推(滑)覆构造西段往南急速弧型大转折与湘赣边界北北东向走滑推覆冲断带复合部位,为形成多次成矿叠加、多类型聚合铜多金属矿床有利的异常构造、岩浆岩、矿源层及赋矿层、矿化异常等多种控矿因素耦合区,为区域1:20万和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的Cu,Pb,Zn高异常区。1:2.5,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已圈定出Cu,Pb,Zn,Au,Ag元素异常多处,综合异常4处,1:1万激电异常明显,具有明显的地、物、化、遥找矿信息。少量探槽、钻孔控制求得333+3341资源量已具小型规模,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及物、化异常综合分析本区深部铜矿资源潜力较大,有望达到中型以上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