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公司经营者的个人特征在评价公司业绩时是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利用上市公司2006年数据为样本进行回归分析显示,法人控股公司经营者高学历与公司业绩及长期投入呈显著正相关。而国家股控股公司经营者高学历却并不存在这种关系,且在使用2005年的数据后仍然得到了该结果。这表明两种类型的公司在选择经营者的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挑选方式。研究还表明,对于两种不同类型的公司,经营者任职年限长,对公司的发展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2.
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选取2000—2004年399家国内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建立最小二乘回归(OLS)模型与最小二乘虚拟变量(LSDV)模型,实证分析了管理层股权激励在国内上市公司的实行效果。研究认为管理层股权激励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但是从财务指标上看,这种正面效果还不明显。而公司股权制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公司的财务绩效的改善,并且对管理层的有效经营也有一定的益处。另外,研究结果还表明,时间对实证结果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和广西上市公司数据对影响企业家报酬的主要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企业家的报酬与企业业绩无关,与国家股比例、法人股比例成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流通股比例及产权集中度成正相关关系,与企业规模成微弱正相关关系。因此,广西应完善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企业家市场竞争机制,运用多种报酬激励手段,以促进广西企业家激励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采用会计指标法对2002年发生并购的204家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管报酬不仅具有激励高管人员努力工作的作用,还必须保证高管人员市场的均衡。即必须能够保证能力高的管理者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要不然企业就不能吸引有能力的管理者留在本企业工作。基于这种想法,笔者选取2007年我国深沪两地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建立多元线形回归模型来考察均衡后管理者的报酬状况,以此来证明我国高管人员薪酬激励的有效性以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年报数据为样本,将样本分为竞争环境强行业和竞争环境弱行业,从股权属性、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行业竞争环境强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法人股比例的关系以及行业竞争环境弱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国有股比例的关系均呈三次函数关系,与流通股比例无显著相关.行业竞争环境强的上市公司,股权分散型优于国有控股型,国有控股型优于法人控股型;行业竞争环境弱的上市公司,法人控股型结构优于国有控股型,国有控股型优于股权分散型.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与经济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成长模式的选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元化经营成为全球化企业追求的成长战略之一。企业多元化战略与经济绩效的关系也一直是战略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以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状况为样本,对测度多元化战略及企业经济绩效的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并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方差分析等方法对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与经济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力图探讨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多元化战略类型,提高经济绩效。  相似文献   

8.
国有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沪市56家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国有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董事会构成以及公司资产规模为解释变量来分析董事会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国有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在ll~12.2亿元人民币时,董事会规模的合理区间是8~11人,董事会构成的合理区间是20%~30%,此时,公司的绩效最优;而且,让副董事长兼任公司总经理似乎更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市公司重组前后的财务数据指标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会计指标、变量的选取,建立了财务分析模型,对样本进行了计算处理,分析检验和比较,得出结论:在我国现阶段,从上市公司关联方资产重组类型的财务绩效来看,收购兼并和资产置换类型的重组后绩效较好;资产剥离和股权转让类型的重组后绩效则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0.
郑文坚 《海峡科学》2004,(8):23-24,27
董事会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本文以随机抽样的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检验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独立性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独立性与财务绩效皆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的结论,并提出了改进和完善上市公司董事会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与公司绩效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董事会作为一种治理机制对其相关的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结构及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者是否应该分离等因素对公司绩效的影响,通过中国上市公司的有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公司董事会规模较小,公司绩效可能较好,随着公司股权结构的改善,也会改善董事会结构,从而促进公司绩效的提高,而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二者合一并不影响公司绩效。根据这些分析得出结论: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效率改进和提高的根本途径是要尽快建立完善合理的股权结构及市场化的人事任免机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公司治理因素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分析,建立了描述治理因素与公司绩效的关联关系模型.为了量化分析治理因素之间的关系,首先确定出公司绩效、股权结构、董事会效率、经营水平和利益相关者作用5个因素的量化指标.进而,利用我国2002年1 103家样本公司的统计数据,通过多元相关分析,对治理因素与公司绩效的关联关系模型中各个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了确认性实证分析.通过各个因素的相关分析,确定出治理因素与公司绩效的相关系数,将其作为治理因素之间以及治理因素与公司绩效之间关联关系的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13.
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对雇主信任程度是由社会信任基础、个人契约特征以及科学制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社会信任、契约信任、制度信任分别成为经理人信任倾向的三个要素。文章对家族企业经理人组织承诺(FMOC)各个维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和因子分析,并将数据结果与经理人信任倾向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了基于制度信任的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组织承诺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4.
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获得了服务类企业管理者特征,并在行为事件访谈结果的基础上设计了服务类企业管理者特征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建立了服务类企业管理者特征模型.提出了决策能力、学习能力、情绪智力、自我能力、创新能力、成就动机、社会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应用能力和关怀能力组成的服务类企业11维度管理者特征模型,以及包括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的服务类企业工作绩效评价模型.最后,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分析建立了服务类企业管理者特征与工作绩效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可持续增长是公司制企业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长远目标。为验证我国上市公司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的可持续增长情况 ,笔者借助美国资深财务学家罗伯特·希金斯 (RobertHiggins ,1977)和詹姆斯·范霍恩 (JamesVanHerne)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SGM)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 1993-2 0 0 0年度各行业的可持续增长情况。检验结果表明 :除电子电器行业实现了可持续增长外 ,其余各行业均未实现可持续增长。其中 ,轻工行业和农业行业有投资不足倾向 ,其余行业则有投资过度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选取了1998—2001年我国沪深两市的并购事件为样本(绩效期为1997—2003年),采用基于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并购双方的主业是否相关的角度对并购公司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主业连续型并购的上市公司整体上稳定上升,非主业连续型并购的上市公司整体上有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研究结果正好验证了“组织经验和组织资本”兼并转移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不同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结构的优化能否带来公司价值的提升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本研究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6年和2007 年的横截面数据为样本,运用OLS法着重考察和比较了财务杠杆价值效应和激励强度的行业差异.研究发现,财务杠杆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同时对分行业样本公司的实证分析显示,公司的行业属性对财务杠杆的价值效应具有一定的影响.财务杠杆在大多数行业中发挥有效的价值激励作用,在某些行业的激励强度要高于另外一些行业.  相似文献   

18.
企业上市的经验性研究与中国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欧美等资本市场发达国家企业上市的近况进行了概括性描述与理论分析,并同中国企业上市的现状形成对比,从而找出中国企业上市需求远大于上市供给,以致出现在国家计划额度分配下的“虚幻均衡”这一扭曲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导致的后果,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以9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研发水平低,研发信息披露不充分,R&D投入与公司业绩正相关,R&D投入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逐年减弱。原因在于:公司后续R&D投入不足,而R&D收益需要持续的投入作为基础;R&D投入比重太低,不足以推动业绩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