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结合汊道水沙特性,在对长江八卦洲汊道现有整治工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汊道整治工程数值模拟,并对不同整治方案及整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八卦洲汊道采用洲头鱼嘴向上游延伸整治工程,是有效实现汊道分流稳定的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邓金运 《科技信息》2006,14(10):220-222
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其战略地位和开发利用价值十分显著.但目前长江航道仍处于天然状态,难以适应大规模经济发展的要求,急需进行系统整治.而且随着上游水电工程的开发,给长江航道的整治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本文在对长江航道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水电工程开发后的机遇和挑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长江航道整治的对策,即加强河床演变及浅滩特性研究,发展和完善整治理论并进一步完善整治工程研究和设计内容.  相似文献   

3.
人工岛与海岸整治工程下波流动力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秦皇岛洋河口至戴河口海岸整治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该区域潮流和波浪对人工岛及海岸整治工程的响应特征,发现人工岛与海岸整治工程共同存在时对潮流的影响并非二者单独作用的线性叠加,而是存在着非线性的关系,而常浪对人工岛和海岸整治工程的响应基本上为对二者单独作用响应的线性叠加.同时建立海岸整治工程时预留潮汐通道有助于保证工程海域的水体交换,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这些结果对相似海岸动力的海滩整治工程可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不同类型土地整治项目施工阶段的碳排放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整治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区域的碳平衡.从施工碳排放和地类转化碳储量变化的角度,分析湖北省三类土地整治项目的碳效应,比较不同工程的碳排放强度,以及整治前后碳储量的差异,探讨各类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对区域生态的影响,进一步为科学施工提供建议.研究发现:在土地整治施工过程中,农田水利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是主要的碳排放源,占总碳排放量的70%以上.施工阶段3种项目的碳排放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南水北调土地整理工程、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工程、低丘岗地改造工程,其碳储量平均变化幅度分别为1. 34%、3. 48%、11. 45%.综合来看,基本农田整理是对区域综合影响最小的整治项目.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分布有大面积的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在冻土区进行道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冻土问题是影响和制约整个工程建设的关键因素.本文作者通过检索查阅多年来相关问题研究的文献资料,结合多年的勘察设计经验,简单总结了多年冻土区常见的路基病害、路基病害整治工程遵循的原则及常用的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珠江出海口门的综合整治工作是一长期工作,目前已逐步开始实施.对口门处较厚的软土层的地质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整治工程的正确、有效实施.通过对口门区的勘探成果资料的分析研究,对软土层的地质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在河口修建综合整治工程常用的基础形式进行介绍、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现有整治线宽度计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汉江来水来沙条件和整治河床演变特点,基于河流输沙平衡及能量耗散原理,建立了适应于汉江下游悬移质造床为主河段的整治线宽度新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汉江下游航道整治工程中,航行条件获得了显著改善.该研究成果为未来航道整治工程规划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赣江下游多支汊河道整治工程对分流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赣江下游多汊、多支河道河演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东西河分流比的特征及规律,给出了适用于本河段天然情况分流比计算的经验公式.本河段上下游整治工程对分流比影响的试验成果表明,分流比的大小除与上游来流量大小密切相关外,还与下游整治工程有关.根据试验结果,文中还提出了本河段整治后分流比计算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9.
大力整治安全生产隐患是确保社会安全稳定、经济秩序良好运行的有效举措,是实现安全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把排查整治隐患,确保安全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相似文献   

10.
府南河进一步综合整治及开发的建议和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举世瞩目,在安居、防洪、环保、绿化等6大工程上做出了不菲的成绩.时过境迁,府南河如今水质仍存在一定污染状况.本文通过对府南河历史背景、综合整治工程及其水质污染状况的全面分析研究,对如何更好地保护府南河的水质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汉江中游襄凡河段无粮洲鹅头形汊道定床与动床试验研究成果.成果表明:稳定洲头的工程措施是整治这类汊道的关键工程,调整汊道上游河势对两汊分流比影响极小,在顺直汉道一侧建造单丁坝作用甚微.  相似文献   

12.
首先分析了三维编织工艺和预制件细观结构,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基本的单胞力学模型进行分析,然后运用三细胞模型,对圆形截面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工程弹性常数进行理论预测,最后通过数学推导,导出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剩余刚度和疲劳寿命的威布尔概率分布函数的表达式,并给出了上述两个分布函数中有关参数的确定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疲劳寿命试验和寿命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根据二维三轴编织复合材料中碳纤维束和玻璃纤维束的空间几何特征,建立了碳纤维/玻璃纤维混编复合材料刚度预报模型;基于Tsai-Wu准则建立了该二维三轴编织复合材料的强度预报模型,提出了针对编织复合材料结构渐进失效分析的一般流程;设计了相应的材料试验,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对使用了该材料的顶盖中横梁进行了三点弯强度分析。结果表明横梁容易发生破坏的位置集中在接触位置和棱角上。  相似文献   

14.
在相同单丝数前提下,通过对16股空芯辫线、8股空芯辫线和16股加芯辫线三种辫线与捻线拉伸性能的比较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PE辫线一次拉伸、二次拉伸及多次拉伸的断裂特性都优于PE捻线,其中16股和8股空芯辫线的断裂强度均比捻线大5.1%,16股加芯辫线的断裂强度比捻线大10.71%;加芯辫线的断裂强力比空芯辫线稍小,但是断裂强度、强度利用率都比空芯辫线大;16股辫线的断裂特性与8股辫线大致相等,但是16股辫线比8股辫线结构更加紧密,外观更加漂亮,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2)空芯辫线断裂伸长率和结节断裂伸长率大于捻线,加芯辫线断裂伸长率和结节断裂伸长率小于捻线;PE辫线的弹性恢复率略大于捻线,加芯辫线的弹性恢复率比空芯辫线大。  相似文献   

15.
结合浇注法及编织法制备了一种编织管增强的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酰胺(PAAm)水凝胶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内直径6 mm),并进行了一系列表征。结果表明:当该人工血管材料的拉伸伸长率为50%时,拉伸强度可达到(905.6±63.1)kPa,压缩弹性回复率为(93.4±6.7)%,缝合线固位强力为(9.89±0.64)N;在80~120 mmHg条件下,径向顺应性达到(3.11±0.09)%,是商用e-PTFE人工血管的6.9倍;材料的细胞相容性良好,溶血率极低,属于不溶血材料。  相似文献   

16.
现代辫状河沉积体系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现代辫状河沉积的卫星照片可以获取辫状河沉积体系的平面分布定量数据,从而建立其沉积体系之间的相关关系。介绍了现代辫状河沉积的研究现状,比较了两种类型的辫状河的沉积特征,简要说明了研究现代河流沉积规模的方法,测量了不同地区不同沉积环境的辫状河的心滩坝宽度、长度及辫流带宽度,得到了诸多测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不同环境中辫状河的心滩坝宽度与心滩坝的长度、心滩坝宽度与辫流带宽度的相关式;利用这些相关式可以为辫状河心滩坝砂体构型的分布规模提供依据,指导辫状河心滩坝储层构型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7.
矩形及其组合横截面立体编织物四步法编织纱线运动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四步法编织的实际生产过程,利用Visual Basic6编写了“四步法编织模拟”应用程序,该程序可以模拟矩形以及其组合横截面立体编织物四步法编织过程中的纱线运动,有助于分析和设计立体编织物的结构,并可以扩展到对四步法编织机生产的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18.
由10个平面点群与5个平面点阵组合,推导出与二维编织复合材料几何结构有密切关系的17个平面群. 叙述了二维编织复合材料纱线段的点符号简化方法及其组合、交叉原则,以及由点符号组成的无对称单元、基本对称单元构建的方法. 阐述了从无对称单元到基本对称单元最终形成编织织物的过程. 将二维编织织物分为4种编织系,每种编织系包括若干个平面群,每个平面群对应一类编织结构,每类结构包括一种或几种编织形式,交织方法类似. 举例说明了多数平面群可能对应的编织几何结构.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演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结合野外露头、岩心、测井解释和地震相特征,研究了沉积相的纵横分布特征并建立了柴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盆地边缘的马北、马西和平台地区一带主要以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为主,靠近湖盆中心的南八仙、冷湖Ⅵ号和Ⅶ号、鄂博梁等地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或前缘相带。路乐河组(E1+2)冲积扇较为发育,辫状河相对发育;下干柴沟组(E3)主要发育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下干柴沟组下段(E13)到下干柴沟组上段(E23)是一个辫状河向辫状河三角洲演化的水进沉积序列;上干柴沟组(N1)和油砂山组(N2)发生进一步湖侵,湖盆扩张,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与滨浅湖的交互沉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柴北缘古近纪—新近纪从物源区向盆地中心发育的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模式,并探讨了沉积体系演化过程及其油气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选取黄骅坳陷新近系典型辫状河沉积解剖区,利用密井网区动静态资料相结合识别和刻画心滩及其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沉积数值模拟探究研究区心滩形成过程,并建立研究区心滩顺流迁移和横向迁移演化模式。结果表明:顺流加积、垂向加积、侧向加积和侵蚀作用共同塑造心滩的形态和内部结构;滩头侵蚀、滩尾顺流加积和垂向加积形成了心滩的顺流生长和垂向生长;侧向加积与侵蚀作用控制心滩的不对称侧向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