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北村的小说文本《周渔的喊叫》与孙周的电影《周渔的火车》相比,电影人物反置与情节删改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是市场经济下完美的结合。二者对于爱情主题采取的不同的诠释方式,其精神实质在于表现出当下社会语境中人们在理想与现实间、精神与世俗见的徘徊与艰难选择,探寻了当下社会生存语境中人们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2.
谢晋电影创作的泛亚意义,可以"家国"模式、文化"原乡"与离散叙事为切入点加以讨论.<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为代表的家国一体化叙事源自中国电影的传统审美经验,丰富了亚洲同类型电影的美学形态.<最后的贵族>开启了导演的创作转型,在疏离政治宏大叙事的同时,尝试拓展个体经验之外的影像表述.论文以泛亚电影语境中的离散书写为背景,通过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的比较阅读,分析<最后的贵族>与亚洲电影"离散"叙事的类型对接,由此凸显谢晋电影的泛亚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部经典的中国独立电影,<苏州河>不仅描绘了魅力上海的底层生活世界,而且生动地表明中国新生代导演如何在全球类型电影创作的互文文本中确定自身的独特位置.作者从类型分析、叙事结构和视觉风格等方面,细致地探讨了怂<苏州河>与好莱坞以及法国新浪潮电影之间吊诡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顺着潮流一味地漂浮,却失去了回到岸边反观自身的能力.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则用电影<三色>独特的电影语言关注着个体的精神世界,践履着反思与关怀的使命,注视和完善着人类自身的生存.本文试从影片中的色彩光影的呈现与情节的处理的读解角度发现<三色>中的美与爱.  相似文献   

5.
<雨人>("Rain Man")与自闭症 <雨人>无疑是心理学题材电影中的经典.在1988年那个时代便能狂收-亿票房,而且拿下奥斯卡多种奖项,可谓叫好又叫座.而"自闭症"这种精神疾患也正是通过这部电影才为公众所熟悉.  相似文献   

6.
透过小说<西游记>的神话外衣,挖掘其蕴涵的文化意义,即所寓之"言",应是我们解读<西游记>的主要任务之一.可从灵魂的自救与人格的修炼、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个性的整合与重塑三个层面,对<西游记>的儒释道文化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城市困难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精神文化需求,为提高困难人群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服务.采用<心理健康主现评定问卷>和<居民精神文化需求调查问卷>对福建省漳州市183户社区居民进行入户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困难群体心理健康水平与正常居民在认知评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困难群体精神文化知识获取途径较单一有待扩展;困难群体居民有社会交往需求,但个人性格和时间限制较大;困难群体居民所追求生活方式及价值观趋向务实和物质化.结论如下:城市困难群体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缺乏主动性,需尽快建立包括心理帮扶在内的社区精神文化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刘向<列女传>成书于汉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由于流传年代久远,版本复杂,东汉以来<列女传>的研究者主要对其作注释和考证,考证文本所述是否符合史实以及文本、颂义部分作者的真伪.现代学者则侧重对<列女传>的思想政治性、历史性和文学性的研究,这些方面研究虽有深化和发展,但对刘向<列女传>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大多数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缺乏深层的挖掘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观众研究、文化研究和非主流美学研究等方面论述西方当代电影理论中存在的一种关注个体和尊重差异的精神趋向。当代西方电影理论将电影研究与当下活生生的现实感受联系起来,探索观众的多元认知,质询电影"再现"的真伪,鼓励文本的多样阅读和互文本的"对话"关系,并尽可能地尊重他者和另类群体在电影表意中的声音,向欺骗性的和支配性的电影结构和观念发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本的互文性研究视角分析了<圣经>、<白鲸>、<老人与海>中有关人、鱼之战的互文主题,阐明三部作品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特征及其象征意义,提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与变迁在三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小说《碧洛雪山》是云南哈尼族作家存文学创作的优秀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碧罗雪山》,从互文的角度看,兼具文本和前文本特色。小说《碧洛雪山》是一个表面讲述村子搬迁事件,但却深含寓言意义的故事,以社会的真实指向个人的底蕴,在民族的信仰中,具体说是在图腾文化中反衬人性的表现。文本在此建构了一个巨大的隐喻象征场所。同时,文本叙述表面为人熊矛盾,其实隐合的是人在权利面前的软弱,人与权力的矛盾。外显的杀熊情节其实与另一个潜在的体系——权利之间存在意义联系,这是一个更大的、也更为隐蔽的寓言所在。与小说比较,电影《碧罗雪山》除了人物生活的环境没变化之外,风格、主题和情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小说主题原本具有丰富的多向性特点,人与自然的和谐贡献了一个主题,黑暗的权利交易又贡献一个主题。影片则单纯表现人与自然在现代法律制度下的和谐守望发生了矛盾与冲突。影片按照写实主义手法对文本进行了全面改写,力图通过麦地村,还原峡谷人群一份真实的生活思考:面对现实,传统与当代如何相互选择。  相似文献   

12.
阅读余秋雨所创作的历史文化散文总是被蕴涵在文本中的一种强大的艺术审美张力所裹挟、震撼,这种强大的震撼感包含着智的洞见、情的涵润和美的享受,构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是余秋雨散文魅力的真蕴所在.提出"智及与趣美的张力"这一理论范畴并结合作品分析,以达到对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艺术特质的系统性理解.  相似文献   

13.
“州”作为最原始的区域概念的发生,与禹对远近部落征服,领土范围逐渐扩大,疆界概念从模糊到逐步明确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先秦文献中的九州观念包含有大量后人增饰和附会的内容,并非可靠的信史。虞夏之际,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原有的部落联盟内部的平等因素不断发生蜕变,带有强制性和非对等特点的原始从属关系,正是先秦文献中所载畿服之制的历史源头。  相似文献   

14.
董燕 《长春大学学报》2011,(7):120-122,126
电影语篇是多模态系统共同构建意义的典型范例。"卧虎藏龙"一片通过影片中多模态系统的完美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武侠片的女性角色———玉娇龙,导演李安借这个人物的悲剧告诫观众———任何人都要在欲望与自我戒律之间达到制衡,否则会自毁其生。本文从批评语言学角度出发,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方法,解析电影语篇"卧虎藏龙"中视...  相似文献   

15.
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提倡译者根据不同的体系对文本进行翻译,从而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文章从英语电影汉译名的"变异"现象出发,阐释互文性与目的语变异的关系,并据理论证片名翻译变异的互文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以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 4部话剧为考察范围 ,分析叹词在话剧语言中的句法分布 ,探讨叹词在话剧语言中的表意功能 :(1)、强化人物情感的表达 ;(2 )、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3)、推动情节发展。由此推知 ,叹词与拟声词不同 ,应为独立的一类。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各部脉象之间的异同,利用工程学思想分析中医脉象的方法,根据双弹性腔模型和弹性管模型建立了桡动脉血管的电路模型.利用此模型模拟仿真了在尺部电阻、电感参数不同的情况下,尺部输入相同脉象波形时的关脉和寸脉输出脉象波形.其结果显示参数的改变对关脉影响较小,对寸部脉象影响较大,说明了中医取脉时,改变布指方式和取脉压力会对脉象波形有较大影响,医生通过指端的调节可获取更多的脉象信息.通过改变关部取脉压力前后寸部的脉象图对比,分析了寸、关、尺三部脉象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中医脉诊手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孙立故事在水浒故事中具有重要地位。早在宋代就有了关于孙立的话本,由于文本佚失,其内容已不可考。将《青琐高议·王实传》与《大宋宣和遗事》、《水浒传》中有关孙立的情节进行比对,经过文本甄别、民间传承分析,推理认为,作为一个故事系统,《青琐高议.王实传》中孙立故事与宋话本石头孙立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可视为水浒故事源流的一部分,与《水浒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呐喊》、《彷徨》研究有关《狂人日记》、《伤逝》的论述最为醒目;总论《故事新编》的文章多从文体角度入手,以汤哲声、陈林侠、房伟的文章为代表;李今、刘进才、孙玉石针对胡尹强《鲁迅:为爱情作证》一书发表了针锋相对的看法;有关《藤野先生》的论争构成《朝花夕拾》研究中的热点;朱正的鲁迅杂文重读,戈双剑、杨晶关于鲁迅日记的语言考察,孙郁《鲁迅的译介意识》,邢植朝、袁盛勇、崔云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对于鲁迅作品的整体解读,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