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于2005年3月,在洛阳新区翠云路施工现场新发现了两座大型唐代墓葬,其壁画保存较为完整.两座壁画的内容、布局相似,主要分布在墓道、甬道、过洞、天井两侧.从墓道向北依次绘有青龙、白虎等.唐氏壁画绘有30个人物、4匹马、2匹骆驼、1条青龙、1只白虎.其次是由前牵马人,马、骆驼形成的队伍.人物、青龙、白虎、马匹、骆驼皆生动逼真,线条流畅.整个壁画主要用色以红、黄、青蓝和少量绿色为主.  相似文献   

2.
洛阳出土的西汉卜千秋等墓室壁画遵循了以圆为尚的审美理想,将圆的意念和形象附着、表现于画面上,代表了其时代绘画艺术主要倾向。  相似文献   

3.
壁画是为某一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位置构思和制作的,在环境与建筑的空间中,与空间有机的融合,是环境与空间关系的产物,这种客观公共性是由壁画的历史起源,创作意图及影响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王永燕 《遵义科技》2006,34(6):52-54
文学艺术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结合的边缘艺术。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浓缩各类艺术于一身,是形象地反应社会生活,表现社会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的载体。盆景艺术也是一门边缘艺术,它吸收和运用园艺、绘画、雕塑、诗词、制陶等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情景再现的艺术表现,是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审美思想和艺术感情体现的载体。因此,盆景艺术覆含着丰富而浓厚的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5.
董家庄汉墓是我国重要的艺术财富之一,本文分别从墓室分布、画像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重点是从艺术角度来分析,它在构图、造型和雕刻技法上等艺术层面上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构图自由华美,造型夸张生动,雕刻技法丰富娴熟。其画像特点是活泼奔放,生动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装饰美的特点表现得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6.
李彩群 《科技信息》2010,(12):272-272
一、感受线条语言 线是构成绘画语言的最基本的元素之一。线原本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现实中的物体都没有数学意义上的线。但在绘画的表现过程中,任何一件作品的形成都是通过笔的运动来形成线。在绘画中,线条的作用不但体现对物体的表现,还体现线条本身的艺术价值,以线条的形式来观察和表现自然形态,是人对形的一种普遍认识和最原始的表现手段。也对现代儿童来说是最简单直接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7.
“行为”和“装置”艺术,作为后现代主义美术现象,是前卫艺术家们试图在社会性的精神废墟上重建理念、精神、价值、方法的艺术表现方式,由于前卫、先锋的概念错悟或语境误导,使前卫艺术活动产生了一些虚妄、无序的混乱现象,如何在审视中国当代前卫艺术的现状的同时,发现和维护其应有的艺术价值,使之成为当代社会动力结构中的活力因素和积极力量,应该是当前艺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象征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表现手法。在宗教艺术中,象征这一表现手法也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本文拟就从宗教艺术中象征的功能性即审美价值方面来探讨宗教艺术中的象征手法。在探讨之前,首先对“宗教艺术”和“象征”这两个重要的概念进行解说,以使确定讨论范围。  相似文献   

9.
画面题诗是中国绘画与西洋画不同的一个特点,与书画印组成为有机的统一体。但诗书画印的组合有个发展的过程。从题画诗来说,是从李唐开始的,不过当时诗人多为赞美和评论绘画而写诗,并非专为画面而题诗。但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说":题画诗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也就是说,唐代题画诗为中国绘画的画面题诗开创了体例,也为后代题画诗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作手法。唐代题画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纪伟 《科技资讯》2007,(11):185-186
景观设计的审美效益,要通过艺术的手段来表达,艺术的永恒魅力在于其创造形式与其蕴含情感的和谐统一。景观的存在意义则在于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审美效益的统一,同样是和谐的旋律在景观设计与艺术之间产生了共鸣。而两者对于美的追求,也符合审美作为人类认识层次上最高境界的哲学规律。所以,探求景观设计中艺术价值的表现,也是创造完美景观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论洛阳唐三彩的历史展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洛阳唐三彩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多彩釉陶系列,自唐代流传至今,经历了唐三彩、仿唐三彩、唐三彩工艺品三个技艺、内涵消长变化的历史阶段。唐三彩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河洛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有着特殊的地位。准确把握唐三彩的流变历程,有利于唐三彩文化品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薛峰 《洛阳大学学报》2005,20(1):103-105
论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唐朝书法家及书法艺术的形成特点;唐书尚法在理论和实践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结合其他地区陶俑的名称,从史料记载、服饰和神态等方面,对洛阳安菩墓出土的男立俑的定名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其男立俑是唐代从事简单戏剧表演的戏弄俑.  相似文献   

14.
唐代支谟及其家族墓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墓志记载晚唐朝廷高官支谟生平历事与晚年(乾符五年冬季)积极投入进兵讨伐沙陀李克用的战斗,取得胜利的战绩,可以补充正史未立传记的缺佚。长达3 162字的鸿篇巨制,为近代洛阳出土墓志所仅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洛阳邙山盗掘出土了支谟先人及其兄弟姊妹的墓志9种,是研究志主生平与支氏祖先源于西域月支国等问题的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15.
章怀太子墓室壁画《仪卫图》是唐人物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的造型特点有:写实风格的高峰;人物形象生动,刻画深入,逼真传神;人体结构比例的高度准确;体积感强烈。线描技法的分析:线描技法总体水平很高;线描技法创新;勾画技法高度凝练;书法技巧明显融入。  相似文献   

16.
也谈唐代太原"黄坑"葬俗的宗教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太原有过宗教徒“尸体送近郊以饲鸟兽”的葬俗,有两位学者认为是中亚袄教葬俗。袄教葬俗是:由办理丧事的专门人员前往收取尸体,放置到城外特建的处理丧事院落中,由院内所养家狗吃掉尸体上的肉,然后将骸骨埋葬,不用棺材。太原葬俗和这种情况不一样,应是佛教“野葬”葬俗,即僧人尸体由其弟子或同寺僧人放置于郊野、山谷,施舍给鸟兽(包括野狗)作食物,然后收遗骨起塔埋葬。这种佛教葬俗隋唐时期实行于长安、洛阳地区,太原佛教氛围浓厚,当不例外。  相似文献   

17.
以"咏洛赋"为个案,从内容主题的改变、艺术手法的改变、审美方式的改变等3个层面上分析了汉代到魏晋赋的风格的变化.以此来说明一种文体的变革和衰落是必然的趋势,后代对前代的因革才是一种文体生命得以保存的最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民俗风情对文艺创作有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文艺民俗学因之而成为文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民俗”在民间创造和传承过程中具有集体性、传承性、神秘感及地域时代差异。民俗与文艺的结合与互动,缘于人类把握世界和表达自我的共同需要,是一种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层的普遍性文艺现象。民俗从内容描写上的渗入与补充、形式构成上的影响与借鉴两个方面对文艺创作产生影响,体现出自身的多重艺术价值。强化文艺的民俗倾向,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岱庙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作为封禅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颇受学术界的关注,但有关壁画绘制年代与壁画主要神祇身份说法不一。本文从壁画与建筑的关系及道教典籍资料出发,对壁画绘制时间及主要神祇身份做出细致考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