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识形态概念原初的意义是“使思想变得科学”,其方法论原则是辩证地批判。马克思、列宁娴熟地运用了这一方法论原则,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社会批判理论”。充分领会意识形态的方法论意义,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关于马克思人道主义论战的巅峰时期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90年代,伴随着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使得马克思人道主义再掀狂潮。对于马克思人道主义不能以实证性或是理想性的眼光来看待,而是要在历史长河中扬弃实证性和理想性后再来看待它,这无形中使得马克思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念而具有了多重性质。  相似文献   

3.
在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把自己历史观和世界观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改造为伦理学和价值学意义上来看待,是西方思想中固有的传统并且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这种人道主义偏重于对历史的人性化理解和解释,而缺少对人本身价值要求的真正关注;把人道主义当作伦理和价值学方面的准则和要求来看待,并把其当作理解人道主义的出发点和全部内涵,则是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对西方历史观和世界观的人道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巴黎写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而异化劳动理论和实践的唯物主义则是这一著作的基本思想。对于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我国学术界尚有较大的分歧。有的论者认为,这一思想虽然包含着某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但就其基本点而言带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和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的遗迹,尚属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本文着重想就以异化劳动为基础的“实践人道主义”谈谈我的看法。我认为,马克思的“实践的人道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哲学意识形态,是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的形成中的唯物史观,是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根本对立的新历史观。它的创立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性变革,是马克思思维着的和形成中的新世界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形成的基石是科学的实践观,而科学实践观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的价值性和唯物史观的真理性的统一。丛大川先生的实践人道主义新体系,就其与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相比言,具有显扬马克思哲学革命人道主义的重要特征,强调其改造世界的革命批判性,突出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性以及辩证法的主体性等优越之处。但若与笔者主张的马克思哲学两层次构成的实践唯物主义相比,则又有缺少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规律性、价值性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空悬性以及辩证法尚未达到现代化等不足之处。因此,这一新体系应是关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人道主义价值观的系统理论,而不宜看作是马克思的全部哲学。  相似文献   

6.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是国际上影响较大的一种异化理论,他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曲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并以此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异化看成是人作为人的存在的必然遭遇,这与其深受人本主义思潮中的卢卡奇的黑格尔人道主义,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学观点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从哲学方法论角度分析评判辩证法理论的完全方法论意义的基本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先前辩证法理论性质的批判性。运用马克思的哲学根本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对努力构建马克思辩证法合理形态与科学形态相统一的实践辩证法的理论性质和理论内容进行探讨和论证。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在设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和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时,始终把“两点论”作为基本的方法论原则,邓小平的“两点论”思想,是他根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根据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义对立统一思想所作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人的实践本质的论证,形成了一种关注人、尊重人、维护人的人道主义。在对异化劳动的激烈批判中,更显露了他的人道主义的批判性和变革性。又在人的实践本质之现实的工业活动表现中,揭示了人道主义的自然发生性,提出人道主义要和自然主义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他的现实的、革命的、实践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0.
劳动、异化及人是马克思《手稿》中的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根源于他对“人”的理解,“人”是马克思据以批判私有制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既是历史的、现实的,又是理想的、完满的,因而是二重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以对马克思著作的源泉论解读批判为出发点,独树一帜地确立了其结构主义的马克思哲学解读方法和原则,其目的就是为了凸显马克思思想中的总问题及其变化,“认识论断裂”表明了马克思思想中的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的转换,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思想和著作的如此解读,目的在于保证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和纯正性,从而将其与意识形态划分界限,进而在实践中回应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问题;“保卫马克思的哲学”同时具有了保卫马克思的事业的内涵,使得阿尔都塞的这种解读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向度。  相似文献   

12.
周毅 《河东学刊》1998,16(3):55-58
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宏观与经济学理论,对市场经济中的种种困惑现象进行了深刻分析。将马克思对人道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予以概括,认为人道主义服务于市场经济,同时人道主义又大大超过了市场经济,并指出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它固有巨大的弊端,只有人道主义对它的超越性及其对市场现象异化现象的遏制,才构成了当代人类活动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80年代人道主义大讨论中,胡乔木将人道主义分解成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意义上的与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意义上的两种人道主义,有着其历史的合理性和价值性。当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对人道主义的内涵进行认识,以达到真正对人道主义的科学把握。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曾数十次称谓自己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指称的仅仅是他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如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唯物主义的经济学和唯物主义的实证科学方法、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掌握方式等等。马克思的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分界在于,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同时又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有所区分,且主动从思维科学、技术工艺学等领域即退下来,而专攻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领域。马克思的历史观和哲学观,所面对的不是先在的自然和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而是在人的主观意志支配下通过实践而改变了的世界。作为价值观念理解的马克思哲学,不是唯物主义的,只能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哲学精神,表现在不同时期所创意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念中。  相似文献   

15.
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分析"思想是在研究马克思理论和弗洛伊德思想各自的局限、共同基础以及二者互补性的基础上,将二人思想进行嫁接、浇铸而成的。这一思想深刻地揭露与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以及人的异化,但整个思想对马克思理论做了人道主义的歪曲。  相似文献   

16.
半个世纪以前,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就提出过这样一种论点: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不仅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论,还包括人道主义和异化论。在1845年前,马克思主要强调人道主义和异化论,在1845年后,马克思就主要强调阶级斗争了。只有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法的设定和运行必须符合正义的精神,人道主义价值是社会保障法正义性的体现;社会保障法中的人道主义是一种突出人的尊严和内在目的性的价值观。社会保障法中的人道主义经历了从消极到积极的变迁;人道主义价值借助于公平原则、需求原则作用于社会保障权,需求原则具有相对于公平原则的优先性;在社会保障法领域,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国家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但国家权力仍然是实现社会保障法人道主义价值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透视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思想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是国际上影响较大的一种异化理论,他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曲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并以此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异化看成是人作为人的存在的必然遭遇,这与其深受人本主义思潮中的卢卡奇的黑格尔人道主义、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等观点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含着马克思环境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体现为六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人的自然性与人的社会性的统一是从人及自然各自的根本属性出发,说明人与自然的矛盾统一,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思想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统一,是从两类关系的关联性出发,说明它们和谐的内在必然性,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核心内容;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是从人的社会性出发,说明的是人的社会本质,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价值依据;无机身体与有机身体的统一是从人的自然性出发,说明的是人的自然的本质,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理论特征;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是从人的实践本性出发,说明的是人的主体性的特殊规定,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实践原则;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是从人与自然和解的根本旨归出发,说明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之境,是马克思环境哲学的终级关怀和最高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形态理论的研究出现了某些片面性,为克服这些片面性,笔者从这一理论的文本语境、特定的思维逻辑和提出的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端正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