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的引水隧洞长达73 km,最大埋深1 100 m,因此软围岩大变形及岩爆等工程地质问题尤为突出.利用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对工程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隧洞开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分区.对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而言,首先应该考虑的地球探测指标是探测深度.因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法)探测深度为1~2 km,所以当各种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深部的探测结果相互抵触时,要对CSAMT法的测试结果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玛柯河-贾曲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勘察过程中,地球物理综合勘探技术对155~239桩段断层破碎带的解释结果与野外岩石露头所反映的地质信息吻合较好,并得到了钻孔资料的验证,说明地球物理综合勘探技术值得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地球物理综合勘探技术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的引水隧洞长达73km,最大埋深1100m,因此软围岩大变形及岩爆等工程地质问题尤为突出。利用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对工程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隧洞开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分区。对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而言,首先应该考虑的地球探测指标是探测深度。因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法)探测深度为1~2km,所以当各种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深部的探测结果相互抵触时,要对CSAMT法的测试结果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玛柯河-贾曲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勘察过程中,地球物理综合勘探技术对155~239桩段断层破碎带的解释结果与野外岩石露头所反映的地质信息吻合较好,并得到了钻孔资料的验证,说明地球物理综合勘探技术值得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杨妮妮  王志宏 《河南科学》2009,27(3):324-326
为了对新疆库车坳陷地区进行铀矿勘探,采用了勘探深度大、抗干扰能力强的CSAMT法进行铀成矿地质环境的研究.通过野外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静校正处理,钻孔验证了CSAMT测量资料与推断解释地层、岩性的测井资料基本一致,达到了物探电磁测量资料指导钻探的目的.并根据CSAMT测量资料,按照电性层与地层的对应关系,勾划了侏罗系顶板埋深平面图,为进一步勘探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富宁隧道是云桂线重点隧道之一,地质条件复杂.在地质测绘的基础上,勘察主要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和深孔钻探对隧道进行探测,较详细地查清了隧道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围岩等级及异常带等.通过对物探和钻探的对比分析,发现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对岩性的解译准确率较高,对隧道围岩等级的划分较好,对断层的解译准确率相对较低,在对岩溶强烈发育或岩性变化所致的岩体极破碎、极软弱或富水等异常带因物性特征相似,物探难以区分,需综合分析后确定.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比较适合复杂长大隧道的勘察,但需结合地质测绘、钻探进行综合解译.  相似文献   

5.
刘长平 《工程与建设》2010,24(2):195-197,204
总结安徽省山岭区公路隧道建设实践经验,地层岩性,不连续结构面、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问题是隧道围岩稳定性及施工的控制性地质问题,初步勘察阶段必须重视解决.通过岩体结构面调查、桥隧相连处隧道洞口边坡仰坡调查、隧道水文地质调查、工程物探、钻探与测试等方法手段综合勘探,把握判断隧址区控制性地质条件及主要不良地质问题,结合围岩工程地质条件分段评价,以利进一步提高岩质隧道勘探成果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针对马头门硐室处于千米埋深、应力集中、设计断面大、结构受力复杂等条件,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以红庆河煤矿副井马头门硐室为研究对象,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岩层的物理性质对副井马头门硐室围岩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同时进行副井马头门硐室围岩收敛变形监测工作,基于数值模拟和变形监测结果,对副井马头门硐室初期支护结构进行优化补强设计.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副井马头门硐室支护结构安全储备较高且设计方案合理,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旸 《甘肃科技》2022,(23):41-43
某引水工程输水线路上隧洞在数量、长度和投资上占比较大,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埋深较大,输水隧洞设计为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考虑到输水隧洞除个别外大多数隧洞在整个线路上体型结构、设计方法具有相同及相似性,文章以某一典型隧洞断面为例,对隧洞整个设计思路及方法展开论述,并对可能存在的特殊不良洞段进行专门处理,为本工程及同类型工程隧洞设计施工提供参考依据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8.
复杂长竖井引水隧洞纵横交错的洞室布置和上下平洞间的大高差导致其通风散烟困难,然而施工通风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现有引水隧洞施工通风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多是针对单一隧洞或同平面的交叉隧洞,并且其网格独立性分析局限于通过单一经验公式验证.本研究首先提出综合考虑气固两相相互作用力和上下平洞大高差导致的压差作用影响的复杂长竖井引水隧洞施工通风三维非稳态欧拉两相流数学模型,并且通过与现场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可靠性;其次,采用偏斜度指标、速度变化百分比以及经验公式对网格独立性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网格划分方案;最后,结合实际工程,模拟得出复杂长竖井引水隧洞施工通风过程中的风流结构分布和污染物(粉尘、CO)迁移变化规律,并基于模拟结果得出合理的通风散烟时间.  相似文献   

9.
以引汉济渭秦岭隧洞工程为研究对象,针对工程埋深大、地应力高和地质条件复杂的特点,进行高地应力条件下超长深埋隧洞岩爆的数值模拟预测研究。基于隧洞围岩工程力学性质和原始地应力反演数据,通过数值模拟技术,运用离散元法软件(3DEC),对研究区域的五个代表性埋深段进行隧洞开挖数值模拟,分析开挖后围岩的二次应力、位移变化和破坏情况。选择五种不同的岩爆判据对围岩岩爆等级进行预测,并将综合评判结果与实际岩爆发生情况对比。研究表明,基于离散元计算预测岩爆的方法是可行的,预测岩爆等级与实际岩爆发生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福建某引水隧洞开挖过程中产生的(突)涌水问题,采用FLAC3D软件建立隧洞穿越断层破碎带模型。设计了正交模拟试验对不同围岩岩性、隧道埋深及地下水位3个因素下隧洞穿越断层破碎带过程中的渗流作用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围岩级别对位移影响最大,隧洞埋深影响次之,地下水位影响最小。在此基础上对隧洞进行不同厚度注浆加固设计,解析解与模拟解均表明防渗和加固效果明显。现场施工采用3 m厚注浆圈,穿越断层带引水隧洞的竖向位移和涌水量均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万孪寨引黄工程北干线l号隧洞,长43.9km,已完成5.47km,其余洞段即将施工。该隧洞埋深较大,且大部洞身位于区域地下水位以下,工程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通过充分分析其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隧洞掘进施工对策。  相似文献   

12.
柬埔寨沃代二级水电站工程引水隧洞全长6226.739 m,为工程局施工史上最长隧洞,具有隧洞长、断面小的特点,且围岩地质情况较差,雨季地下渗水量大,在施工中存在空间有限,交叉工序多,大型机械无法运用,施工难度大,本文主要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的研究总结,从施工优化角度对沃代隧洞施工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3.
高压输水隧洞作为有效调送水资源的基础设施在调水工程中得到广泛运用,浅埋高压输水隧洞运营期间在高内水压作用下,存在混凝土衬砌开裂的风险.本文以杭州市千岛湖配水工程为背景,采用控制变量法,利用Abaqus建立有限元模型,针对不同隧洞埋深、不同地下水位以及不同围岩类别下的引水隧洞模型进行渗流应力耦合分析,探究衬砌在不同外界条件下的应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隧洞埋深大、地下水位高、围岩等级高等有利因素影响下,衬砌内侧最大拉应力较小,隧洞衬砌开裂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4.
TBM掘进机在引黄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采用了先进的TBM掘进机进行施工,万家寨引黄一期工程实现了长距离、大埋深引水隧洞的快速施工。文章介绍了TBM的技术特点、使用情况以及施工中存在问题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瓦屋山电站引水隧洞地质条件较差,Ⅴ类围岩占隧洞总长的40%,在施工中遇到多处围岩失稳和塌方,通过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了安全、可靠、无后患,施工经验值得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万伶  赵亮 《中国西部科技》2010,9(6):14-15,43
瓦屋山电站引水隧洞地质条件较差,V类围岩占隧洞总长的40%,在施工中遇到多处围岩失稳和塌方,通过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了安全、可靠、无后患,施工经验值得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刘晓峰 《甘肃科技》2000,16(1):24-25
1概述甘肃省引大入秦灌溉工程是一项将发源于青海省水量丰富的大通河水跨流域东调至庄浪河 ,然后进入兰州市以北60公里处干旱缺水的秦王川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难度最大规模居首的大型自流灌溉工程。盘道岭隧洞是该工程总干渠的控制性工程 ,长15.723km ,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引水隧洞之一。盘道岭隧洞由于地质条件复杂 ,稳定性差 ,遇水软化崩塌 ,成洞难 ,施工难度大 ,按当时国内的施工水平 ,完成该隧洞工程需耗用时间很长 ,也有人对盘道岭隧洞能否凿通把握不大。引大工程从1976年上马建设到1986年的十年间 ,由于资金紧缺 ,…  相似文献   

18.
以龙开口输水隧洞工程15号隧洞为研究对象,总结了该隧洞的整体支护方案以及塌方段的支护方案.15号隧洞地质条件处于破碎围岩带,因此在穿越复杂地层施工过程中选择的是锚喷法支护方案.本文从锚喷法在支护过程中各部分的受力、加固机理出发,分析了加固结构对围岩的治理效果,并对施工中坍塌地段具体支护方式做了详细说明.该隧洞中在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塌方治理方法对类似地质条件下的围岩支护加固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工程盾构施工具有地质条件复杂、大埋深、高外水压力、长线路、大直径等施工特点及其相应的技术难题.经过在施工实践中的创新与实践,在泥浆配置技术、掘削面稳定控制技术、突破规范的壁后注浆技术、高外水压力条件下的盾构施工防渗技术、端头地层加固技术、大埋深/高外水压力下的带压进舱技术、盾构掘进姿态控制技术、精密的长距离竖井联系测量技术、长距离泥水输送技术、大坡度盾构掘进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与进展,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穿黄盾构工程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理想的效果,相关工程施工技术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齐岳山特长隧道是宜万线重点控制工程之一,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围岩破碎,地下水发育,单孔涌水量达到90m3/h。从里程DK365+353开始进入F11断层影响带,通过地质钻探等综合地质超前预测预报手段和涌出物分析,决定采取全断面帷幕注浆技术进行封堵,有效地堵住了地下水,并对围岩进行了加固,保证了施工安全,恢复了正常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