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小云  张婕 《科技信息》2007,(15):136-136
本文主要从鲁迅的翻译目的、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翻译批评以及重译等方面分析了鲁迅的翻译思想,并指出该理论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对文学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根据该理论分析可得出:理解的历史性视文本理解总是局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学翻译是译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的;视域融合是文本视域和理解者视域差异性的相互交融,文学翻译是译者努力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效果历史视理解对象为历史的存在,为同一文学文本重译提供了理论诠释。可见,文学翻译是特定历史背景下译者竭力使理解者视域和文本视域相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小议"重译"     
刘艳君 《科技信息》2007,(15):382-383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普遍流行的重译现象,就重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进行了研究。无论从文本的特点而言,还是文学翻译的特殊性而言,重译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重译对于原作的理解、原作生命的拓展和译者的翻译水平都有重要的意义。作者还试图提出如何正确看待重译现象和评价重译作品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由于译者疏于对译名原则和国家标准的考证,不同媒体、不同地域对欧美人名进行重译、胡译、甚至乱译的现象频频发生,导致同一外国人拥有不同汉语译名。这无疑阻碍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妨碍了文化间的正常交流,因此重新规范人名翻译并制订具体的细则显得尤其必要。通过具体分析重译、胡译、乱译现象可知,要从根本上解决译名混乱问题,各界人士必须协同合作,遵守译名制度规范,加强标准化意识,同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辑出版部门和翻译工作者还应采取具体措施,以确保人名翻译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文论中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思想,揭示了隔“代”文学的传承特点,实际上就是文化内涵转移中的创新特性,这和文学翻译的情形很相象。语用学中的“语境”和“语用策略”理论之所以能有效地解释翻译实践中的诸多难题,就是当代翻译学的这类“文化横移”式的跨学科研究的运用结果。在对汉诗英译等翻译活动中的“创译”、“重译”和“破译”等现象,这样的方法都是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非文学翻译中的文学语言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必须要面对但同时又较为棘手的一个问题。所以,有必要基于翻译实践,探讨文学语言在非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及其功能主义方法论适用于文学和非文学翻译,有助于对非文学翻译中的文学语言进行分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文学和文学翻译的定义以及文学翻译在晚清时期兴起情况的考察,并借用布迪厄的场域概念,论证文学翻译场在晚清已形成较为自治的场域.同时,也对文学翻译场的等级结构进行了简要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不同时代语境下会发生不同的翻译活动,而伴随其形成的译学观念也必然产生差异.本文分析了佛经翻译、文学翻译,以及非文学翻译所发生的语境变迁,通过观察译学观念的变化,得出译学的研究要与时俱进,并要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简论许渊冲的中诗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渊冲先生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对许渊冲先生的中诗英译赏析,证实了文学翻译要保持原作艺术魅力,译者要尽可能地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文学文本的不同理解使翻译实践不会静止地停留在某一个瞬间,重译使文本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文本的复杂性产生误读现象,误读表明了文本理解的历史未完成性,意义的这种不完善性揭示了意义的人为创造性,因此,重译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还带有主观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梁淑芳 《科技信息》2010,(21):277-277,356
文学翻译是一项特别艰巨的任务,需要译者积极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本文拟通过分析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证明要做出高品质的翻译,译者必须扮演好这些角色。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往日益增多,翻译活动也日趋频繁,翻译实践已从传统的文学翻译领域走向各种应用翻译领域。在应用翻译实践中,译者其实从事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要实现各种应用翻译文本的预期功能,译者可以借助功能翻译理论作为指导,从而将功能翻译理论运用于应用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3.
文化“传真”是翻译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译文要“形、神”并茂,原汁原味地反映源语的文化信息.因此,文学翻译的任务绝不仅限于语言的对等翻译,还应该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做到文化“传真”.  相似文献   

14.
从中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中可看出,译学界普遍认可文学翻译具有艺术性.但文学翻译作为翻译学科的一个分支,也不能脱离科学性这一属性的前提,它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翻译和创作都是文学手段,文学翻译中具有创作性。好的文学翻译中需要创造性叛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就是创作或再创作。要让译文读者在其自己的文化背景下理解文章,对原文的忠实与创造性叛逆都是必要的。在对原文精神实质忠实的基础上,创造性叛逆将原文用目的语贴切而富创造性地表现出来。本文引用了散文翻译与诗歌翻译的例子阐述了创造性翻译的可行性和审美性,从而论证了文学翻译是具有创作性的。  相似文献   

16.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讨论了文学翻译的翻译方法,功能翻译理论为我们从事文学翻译提供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历来是翻译领域中争议较多的话题,相应理论与研究亦不胜枚举。然而,儿童文学翻译虽然是文学翻译的一种,但在文学研究中长期受到忽视。以交际翻译理论为着手点,对赵元任经典译作《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的谐音双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功能翻译理论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这个问题在批评界引起很大争议.在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杨宪益夫妇对《红楼梦》的英译以及林语堂对《浮生六记》的英译中,三位译者迥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后面隐藏的是他们不同的翻译目的.目的决定方法,这正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因此功能翻译理论是适用于文学翻译的,可以而且也应该作为我们评价文学翻译好坏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视野下,中国翻译史书写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三组关系亟待关注: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翻译;口传文学翻译与书面文学翻译;海外华语文学翻译与本土中华文学翻译。少数民族文学、口传文学和海外华语文学翻译的纳入,可使翻译史在容量上成重量级、在形式上呈多声部,这是突破当前翻译史书写瓶颈所在,也是作为朝向确立中华多民族翻译文学史观的一种努力和书写中国多民族翻译史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20.
黄小军  吴楠 《科技信息》2010,(2):185-185,188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文学翻译和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鲁迅对翻译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精湛论述,它几乎涉及了翻译问题的各个层面,如翻译目的和宗旨、翻译原则、翻译策略和翻译批评等,见解独到而深刻。这些译论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对鲁迅的翻译思想作深入发掘研究,对新世纪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仍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