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两年,中国许多产品遭到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有关专利权和专利费的追讨,这一起起深刻的教训,应该使还沉浸在入世后喜悦中的中国科技界、企业界、商业界警醒,也预示着围绕专利的竞争,将会在今后全国范围内更加激烈和残酷。  相似文献   

2.
谭纶与抗倭名将戚继光是统属关系,共同领导了浙东抗倭,又指挥戚继光、俞大猷平定了福建倭患.任蓟辽总督时,又支持领导戚继光训练士兵,巩固了边防,他与戚继光“共事齐名,称谭戚“,堪称抗倭名帅.  相似文献   

3.
4.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层面都得到了可喜的重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教师片面追求“书声琅琅。的教学效果,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课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默读教学环节,甚至将默读排斥到课堂阅读教学之外,从而导致默读教学遭到不应有的冷遇。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等学校实现了从北往南、从东往西的战略大迁徙,分别在西安和长沙成立了两所规模最大的战时大学联合体:西北联大和西南联大。这是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大的两个大学共同体。但是,长期以来,与声名远播的西南联大相比,社会对于西北联大的关注和研究还远远不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当时西北联大云集的一大批著名学者,在抗战时期融汇世界思想,不仅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而且将现代大学制度系统地植入西北,构建了完整的西北高等教育体系。其中的汪厥明教授,是著名的农学家、作物育种和生物统计学家,他率先开设生物统计学课程,并建立中国唯一一所生物统计科学的研究机构,是中国生物统计学创始人。他在抗战大后方"不特为支持抗战之根据地,且为争取胜利复兴国族之原动力",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科学贡献。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其人其事却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故此,以之为题,作以记录。  相似文献   

6.
朦胧诗是20世纪70年代末崛起的一股诗歌潮流,它迥别于现代新诗而呈现出全新的美学追求:诗歌风格的“个性美”,诗歌精神的“人性美”,诗歌价值的“理性美”等发起了对经典政治诗学的挑战,重扬了以人的情思为核心的诗关理想规范。它是人道主义人性的复归,对过去痛苦时光的反叛,对人性失落的反拨,以“我”为中心,表达了新一代青年人的心灵感受。它是新时期文学觉醒的先声,建立起了新的美学原则,对整个新时期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陶子林 《广东科技》2000,(11):43-46
曾几何时,“坐船”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交通方式。但随着汽车、火车、然后是飞机,一个个“你方唱罢我登场”,“客轮”、“码头”等曾经辉煌一时的名词逐渐被挤到人们烟黄色的记忆里。 但是,港口真该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吗?港口理应退出历史舞台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那么,中国现有港口码头能否满足目前国民生产、人民生活的运输需要?能否跟上先进科技日新月异的步伐?存在着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本文试图来关注一下这个久已被人冷落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在我国诗坛崛起的新诗潮-朦胧诗,主张建立一个人性的世界,恢复敌人的尊严,积极肯定普通个体生命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重新确立健康的人格,热情呼唤人道主义,对于颠覆迷信崇拜、破除“高大全”式的英雄神话,富有强烈的反叛意识和批判精神,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艺术上也作出了崭新的价值取向:大量操作隐喻、象征、通感、改变视角和透视关系等手法,打破时空秩序,捕捉潜意识和瞬间感受,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对十年动乱时期的苍白文艺是一个有力的反拨。  相似文献   

9.
“翻译批评”以译本为中心,兼论译者、译事与译法,重在译作的评价和引导,但却忽视了“翻译书评”在翻译批评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及应该享有的地位,没有将之纳入“翻译批评”的研究范围。“翻译书评”通过鉴赏与批判,可以起到介绍最新理论成果,引导翻译理论研究方向的作用,为翻译理论研究的创新贡献力量,并可以预防学术垃圾的泛滥。因此,完整的翻译批评体系离不开“翻译书评”的参与和贡献,其地位应该在学科体制内得到应有的承认。  相似文献   

10.
朦胧诗的创作开启了新时期人们探索新诗发展新路向的先河,其后的诗人们正是从朦胧诗人探索止步的地方开始他们新的创造。对朦胧诗及其论争应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一、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二、从当时文学接受的层面看;三、从朦胧诗的探索及其得失来看。  相似文献   

11.
朦胧作为当代颇有争议、颇有影响、而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思潮,已有20余年历史。岁月使模糊的逐渐清晰起来。结合朦胧诗代表作,从认识论和美学研究的角度,审视朦胧的特征、表现方法、朦胧美的特质问题,并对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理论上的论述,提出了“真正的朦胧比清晰更精确”的主要理论命题,从而在时代和历史的视野中向人们提出了诸多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评述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关于“朦胧诗”的一场论争。既对论争中的一系列理论争端诸如懂与不懂、现实依据、诗与传统、整体评价,也对一些具体诗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这场气氛远非正常的论争,又一次证明了“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文艺界毫不例外。  相似文献   

13.
拒绝遗忘     
林霖 《世界博览》2009,(11):82-82
4月6日凌晨3点32分,就在我离开罗马一周后,意大利中部的拉奎拉地区发生了里氏6.3级的强烈地震,震源深度达10公里。只身求学于罗马的难忘经历,使得意大利在我的生命轨迹中默然成为了第二故乡。地震的消息于我恍如一场梦魇,大脑空白了几秒,随之才重新恢复思考的功能。惊愕过后,急忙给意大利的朋友们发去邮件问询情况。原来,他们都在凌晨3点半的睡梦中被剧烈摇晃的床惊醒,拥挤在罗马的街巷里度过最漫长的一夜,企盼天明。然而,他们在向我报平安的同时,又都向我讲述了震区拉奎拉的悲惨情况:震后的拉奎拉俨如一座“死亡之城”,犹如遭到炸弹的袭击和轰炸一般,城内处处残垣断壁,一片狼藉,山头上的巨石仍不时落下。死亡人数持续攀升,部分遇难者的遗体只能暂时用白布遮盖,放置在街道两侧。侥幸逃此劫难的人们,尚未从失去至爱亲朋的悲痛中觉醒过来,便又要承受无家可归、无处栖身的痛楚,无奈地暂避在体育场里或者逃离故土。  相似文献   

14.
乌荷郁 《奇闻怪事》2007,(2):126-126
看陈晓峰老师《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的设计,觉得有独特的地方,很耐人寻味。一、导入设计得巧妙,人物形象有相似点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一首幽默诙谐的打油诗,由中国的“老掌柜”引出了“别里科夫”,似曾相识的两个形象的某种联系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不用下定义、不用再说教,学生就会大体感觉到这两个人物属于何方神圣,褒贬之意分明。这样的开局轻松自然,有设计而不落痕迹,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相似文献   

15.
朦胧诗中包含诸多的现代主义因素,借鉴了大量的西方技巧。朦胧诗人的创作灵感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启迪,在思想上、手法上都能看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子,西方现代主义因素影响朦胧诗的创作和审美,在朦胧诗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现代主义因素之一的象征主义在创作思想和美学价值上对朦胧诗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朦胧诗歌中的象征主义表现在用暗示的方式来创造诗歌的意境上,使读者在欣赏时感受到了丰富性、多义性,使朦胧诗具有魔方般的迷人魅力。朦胧诗语言的审美价值在于其极强的现代感,朦胧诗语言的现代感的体现使朦胧诗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成都《风土什志》从“地方风土”、“边疆民族”以及“域外揽胜”三个方面,对各地、各族的风土人情做了介绍,为民众了解国内外的民风民情开启了一扇窗。其创刊既与全民抗战密不可分,也与文化交流与比较的时代潮流相联系,还与编者的“风土情结”有关。  相似文献   

17.
科普图书是向广大公众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一种重要载体.为此,对它的起码要求一是要讲科学性,原理、概念、观点、事实要准确,即使内行也不会挑眼;二是要讲通俗性,文字流畅,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即使外行也能看得懂.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和鲁迅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们又在同样的时间在北京和上海居住过,但他们彼此却从未交往,甚至避免和对方见面,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美学范畴。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象。中国新诗作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异质文化,在呈现纷繁意象的同时,缺失了古典诗歌天人合一的意境美。朦胧诗在将意象化语体进行到底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反意境化倾向,但艺术上的反意境并不能阻止他们心灵上对意境的深深缅怀。  相似文献   

20.
印尼立场     
《世界知识》2013,(13):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