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集群形成机理的产业集群理论评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区域发展的动力到底来源于自下而上的市场自发力量,还是可以依靠政府力量自上而下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争论一直都是产业集群理论争论的中心,而且这一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基本上形成了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以及以波特为主对其的修正。因此,通过对有关集群形成机理研究的回顾与评述,找到制定集群政策必须考虑的因素。为集群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WTO周年之痒     
在WTO的牌局下,在市场权威没有树立之前,中国是否需要树立行政权威来帮助完成利益集团间的博弈?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多的还将是一个政治问题。全世界的经济、政治学家们也从未停止过争论。 加入WTO一年来的中国也正是在这种争论与摸索中“痒”了开来。 于是,直销、传媒、银行、零售,这四大“心痒难止”的行业便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郭世家 《科技智囊》2004,(10):78-79
在咨询界,有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你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有人把咨询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比作“医生”与“患者”,也有人把双方的关系比作“园丁”与“花木”。其实,什么比喻都无所谓,咨询公司只要能让你的客户健康地成长,就应该算是成功的了。然而,并非所有咨询都能做到这一点。“咨询有什么用?”、“咨询能提高业绩吗?”、“衡量咨询价值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多年来,人们对这些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很多人(包括客户和传媒界)理所当然地认为,管理咨询就应该提高客户财务意义上的业绩,否则谁还花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  相似文献   

4.
1992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央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要善于运用这些手段,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粗浅认识。 1 计划和市场不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 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理论争论,本世纪初就在西方学术界展开。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仍然是困扰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计划与市场的结合,还尚无成熟的实践经验。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计划与市场关系方面的认识,有了历史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编辑本期话题的最后一天,也是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日子,“反战”与“挺战”的声音仍不绝于耳。其实,早在伊拉克危机开始时,这两种声音就与之相生相伴。而随着危机的一步步演进,“反战”之声也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围绕“反战”与“挺战”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的争论也愈演愈烈。前不久在中国也由一份反战声明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网上和媒体沸沸扬扬。我们发现在这场有关国际问题的争论中,几乎没有国际问题研究者的声音。我们想,他们一定有其专业性的见解。为此我们制做了这期话题。现在,这场争论并没有因为战争的开始而停息,而我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也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争取与其他学科一样的科学地位而奋斗”是近代无数心理学家共同的“科学”梦,他们梦想心理学也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规律性、客观性和严格性。这个梦今天还在继续,但这个梦究竟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悲观者认为,心理学似乎是一门永远存在危机的科学。理由是:100多年来,心理学家从未停止过关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心理学目的、本质乃至定义等基本问题的争论。而且,在诸多学派中,一般只有在同一学派内部,对问题才稍有较一致的看法。但往往更糟糕的是,甚至同一学派内部,通常也总有没完没了的相互对立、相互论战的派系。  相似文献   

7.
赵潇杰 《科技信息》2012,(1):352-353
自古希腊以来,关于“人”的探讨不曾停止过。从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理性的动物”.再到近代西方的哲学人类学,人们对人的认识不断深入,也为“人”下了诸多定义。但这些关于“人”的理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形而上学的影响.以至于无法深入到人本质去探讨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时下,“黏”“粘”在使用中常易混淆,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习惯问题。现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予以辨析。该词典由李行健主编,吕叔湘、李荣、许嘉璐任首席顾问,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次印刷。该词典中的3篇《序》、1篇《前言》及其[凡例]令我们深感其权威性。该词典第953页对“黏”“粘”都有注释。黏(nián),形容能把一种东西粘(zhān)连在另一种东西上的性质。这胶水黏得很;糨糊不黏;黏液;黏附;黏性;发黏。还指出: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黏”作为“粘”的异体字予以淘汰;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相似文献   

9.
人们通常将“语言”和“言语”混为一谈,这对一般人来说问题不大。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区分“语言”和“言语”,明确它们各自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些长期纠夹不清的问题也许由此可以得到澄清。首先是关于语文课的性质,这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近十余年来,中语界曾就工具性与思想性展开过热烈的论讨,引起过激烈的争论,但问题似乎并没有完全解决。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初学界发生了一场关于鲁迅是否为民族主义者的争论。虽然争论双方在这一问题上持有截然相反的观点,但他们却具有同样的思想基础,即民族主义/个性主义、中国/西方、传统/现代等二元对立框架。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鲁迅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这种框架导致双方貌似合理的论证中都频繁出现了对“西方”“西方文化”“现代性”“民族主义”等概念绝对化、简单化的理解与使用。1980年代以来“启蒙与救亡”的二元对立思想所带来的盲点在这场争论中暴露无遗。国内外思想史研究界早已超越了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鲁迅研究界的最重要成果也都是建立在这种超越之上的,但这场争论及后来的回响说明它的影响依然强大,现代文学研究界需要继续对“启蒙与救亡”二元对立的基础思维框架进行深入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为争取与其他学科一样的科学地位而奋斗”是近代无数心理学家共同的“科学”梦,他们梦想心理学也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规律性、客观性和严格性。这个梦今天还在继续,但这个梦究竟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悲观者认为,心理学似乎是一门永远存在危机的科学。理由是:100多年来,心理学家从未停止过关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心理学目的、本质乃至定义等基本问题的争论。而且,在诸多学派中,一般只有在同一学派内部,对问题才稍有较一致的看法。但往往更糟糕的是,甚至同一学派内部,通常也总有没完没了的相互对立、相互论战的派系。例如:认…  相似文献   

12.
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总概念,是我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头几年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毛泽东同志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是这一思想的光辉代表。这是举世公认的。同时,八七会议以后立三路线以前的中央,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传播,也曾有过不可湮没的历史贡献。关于后者,由于曾被忽视,人们不知其详。本文将借助现有文献,对此做一点钩沉工作。         一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八七紧急会议确定的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是包含着导致创建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前途的。会议前后,中央领导人及与会代表,分赴各地…  相似文献   

13.
若愚 《华东科技》2006,(9):46-48
也许任何观念或思想的形成和产生,同时也伴随着相对应的矛盾和问题的产生。从产学研提出至今,人们没有一天停止讨论、争执这个话题。的确如此,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人们都能各执一词,更别说产学研这个牵涉到多方利益、责任、权力和义务的庞大而复杂的课题。可以说,世界上还没有人能渊博到将产学研这个话题所带来的问题和矛盾很好地解决掉,不管是理论上的,还是实践中的。采访过很多企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当谈起产学研这个话题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经验,自己的难处,企业说高校的不是,高校说企业“不懂他们的心”,当然这中间也不乏合作愉快的企业和高校。那么,作为“局外人”的笔者,我所能做的就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将那些有过产学研经验的企业作为一个个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希望那些关心产学研的读者能从中吸收到精华的所在,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在未来的产学研道路中走得越来越顺。  相似文献   

14.
康德把审美判断的特征从“质”的契机上界定为“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快”,其用意在于借助审美来抵制人的思想行为受“欲望”所支配,从而使人具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表明审美乃是“作为一个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需求。但这一思想从王国维把“美学”介绍到我国的那一天开始,就遭到我国美学界的曲解和误解,以致对“需要”与“欲望”不加区分、把“需要”也当作“欲望”来加以否定,从而造成我国现代美学研究领域的所谓“人生艺术化”而实际上却是与现实人生分离的一种高蹈的理论。由此,在区分“需要”与“欲望”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可以看到美与“作为一个人的人”的生存活动的不可分离性,即美是人的生存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的素质”。作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首先要求其思想品质和知识能力应有高度的修养。徐特立先生从事教育工作七十余年,尤重师范教育和培养教师,不仅形成了一套关于教师标准的理论,还身体力行,堪称一代师表,也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光辉榜样。徐特立先生提出:“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徐老对教师的素养问题作出了精辟…  相似文献   

16.
“样子”     
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大家都非常熟悉,它展现了20年代老北京的风情,在其背景下突出表现了拉车人祥子的悲剧性命运。今天的“祥子”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再现和延续,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满足那些喜欢追忆过去时光和观赏旧北京风情的人们。现在的“样子”都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如果你看到或接触了他们,会使你产生许多联想,不自觉地会与老舍笔下的“样子”作对比。如今的“祥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在当今社会改革大潮中,他们的思想也同样十分活跃,对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充满了希望。因为他们毕竟是这个时代的青年。从他们日常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不搞争论 ,拿事实说话”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一大特色。争论与“不争论”是邓小平同志根据不同条件、针对不同问题性质 ,审时度势做出的一种策略选择 ,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钱梦龙语文教学“三主”论的争论,正如刘孝学在《钱梦龙语文教学思想讨论述评》(载《上饶师专学报》1991年第6期)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分歧集中在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什么地位”。我认为,纠缠于“主体”或“主导”的概念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揭示它们的涵义,才能理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的所谓“主体”,是否可以认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处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地位的参与者。教学过程有别于学习过程,它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师生互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双边建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始终处在指导地位的参与者,驾驭整个教学过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对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近些年来有些鲁迅研究者为了对此有所“突破”,提出了“两个鲁迅”论:有人说:“不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存在着两个鲁迅),一个是公开为群体存在而积极行动热情呐喊的鲁迅,一个是私下为个体存在的‘黑暗’和‘虚无’而默默探索且只在自己身上实验的鲁迅”,即“为个人”和“自私”的鲁迅。“这两个鲁迅虽然同为一身,却始终矛盾着”,“未实现统一”,即使是辩证统一观.也无法使其达到统一产关于第一个鲁迅,他们认为多年来鲁迅研究界已将其简化和神化了,“…  相似文献   

20.
杜甫在湖南的三年,是“江湖行路难”的三年,也是“乱离难自救”的三年。当时他贫病交加,居无定所,处境十分困难,但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他的诗歌创作却从未停止。“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泊岳阳城下》),他一进入湖南就这样庄严地宣告了。他早年曾说过:“诗是吾家事。”把写诗看成是世代相传的事业;到了湖南,这一思想又有新的发展,“斯文忧患余,圣哲垂彖系”(《宿凿石浦》),他要像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的那样,把自己的诗视为优患中的发愤之作,以比于文王蒙难演《易》而作彖辞(《易》之卦辞),孔子莫容赞《易》而作系辞(卦辞传注)。就因为有这样的力量支持着他,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