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了解吉林地区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吉林地区384例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按HBeAg阴性的不同模式分为6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HBV-M.结果HBeAg阴性乙肝患者HBV-DNA阳性率为48.7%.结论HBeAg阴性不同模式的乙肝患者间HBV-DNA阳性检出率的差异较大.HBeAg阴性乙肝患者中仍有部分患者存在乙肝病毒颗粒复制.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学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于1997年9月对410名教职工进行了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肝功能及胎甲球检测.34人HBsAg阳性,阳性率为8.3%,属于有传染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130人抗HBs阳性,属于对乙肝病毒有抵抗力的人.19人抗HBe或抗HBc阳性.属于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但没有成为病毒携带者,也没有产生抗体.228人全阴性,即没有抗体,也不带病毒.410人肝功能及谷丙转氨酶全部正常.胎甲球全阴性.  相似文献   

3.
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药物性肝损害是抗结核治疗药物中最常见的毒副作用之一,其发生机理与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等有关.乙肝病毒携带、个体免疫状态、既往肝病史等均是影响药物性肝炎的主要因素.为避免结核病人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治疗前须先检测乙肝标志物,并密切观察其肝功能的变化,以减轻抗结核治疗中的药物性肝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定量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关系。方法:对335例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血清HBV-D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三阳组HBV-DNA阳性率及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小三阳组HBV-DNA阳性率及含量显著低于大三阳组(P<0.01),但与HBsAg、HBcAb阳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P<0.01)。结论:只有将HBV-DNA定量检测和乙肝病毒标志物有机的结合,才能为乙型肝炎的临床感染、病毒复制、传染性强弱以及抗病毒药物的疗效观察提供可靠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抗结核药物副反应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结核病医院近十年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的需要改变治疗方案的药物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492 2例患者中 ,出现需要改变治疗方案的药物副反应 140例 ,占 0 .94% ,其中肝功能损害 6 7例 (47.9% ) ,其次为药物性皮疹 47例 (33.6 % ) ,其它副反应少见。因药物副反应死亡 2例 ,1例由 RFP引起 ,1例未明确为何种药物引起。结论 :抗结核药物副作用引致需要改变治疗方案的副反应中 ,以肝功能损害最多见 ,其次为药物性皮疹。  相似文献   

6.
探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影响。选取天水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6例,随机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2组均行抗结核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转归情况、肝功能指标及HBV DNA水平变化情况。观察组肝衰竭发生率、抗结核方案更改占比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HBV DNA检测值均较对照组低(P0.05)。临床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有效抑制血清病毒复制,显著降低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肝损伤发生风险,并使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鲎试验在诊断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中的应用价值及抗菌素用药方案.方法 连续收集2008年2月至2013年12月138例肝硬化腹水的住院患者,其中22例合并有SBP,按腹水的鲎试验反应结果分组:腹水鲎试验阴性组SBP发生率为2.9%,弱阳性组(+~++)SBP发生率为12.3%,强阳性组(++~++++)SBP发生率为34.2%,三组间两两比较;鲎试验阳性103例,按单双日随机分两组(A组60例,B组43例)分别选用不同抗生素治疗方案.结果 弱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强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强阳性组与弱阳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0.05);鲎试验阳性103例,A、B两组不同抗菌素治疗方案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结论 鲎试验强阳性可以作为腹水感染的诊断指标;腹水内毒素疗效与不同抗菌素用药方案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利福喷叮治疗肺结核合并乙肝的临床表现。方法 :对 2 8例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携带者用含利福喷叮方案治疗的结果及肝毒副作用进行分析 ,并以利福平为对照。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二个月痰菌转阴率分别为 78.5 %和 85 .1% ,X线表现病灶总吸收率分别为 89.3%和 72 .1% ,治疗组肝损害发生率小于利福平组。结论 :利福喷叮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安全的抗结核药物 ,疗效与利福平相当 ,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肝损害比利福平小 ,值得临床推广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父亲精液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对其新生儿发生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影响,以期寻找阻断HBV父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以丈夫血清HBsAg阳性、孕母HBsAg及HBV-DNA均阴性的52个家庭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父母及其新生儿的相关资料及血液标本和父亲精液标本,检测血液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HBV-DNA载量与精液HBV-DNA载量.依据其新生儿脐带血HBV-DNA检测结果作为分组标准,HBV-DNA检测为阳性11例为病例组,阴性41例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为21.2%(11/52),52份精液HBV-DNA阳性率为26.9%(14/52);精液HBV-DNA阳性父亲其新生儿发生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危险性高于精液HBV-DNA阴性者(P0.01);精液与其血清的HBV-DNA载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精液HBV-DNA载量低于其血清载量;ROC曲线分析显示,精液HBV-DNA载量在预测HBV垂直传播发生风险的效果优于血清HBV-DNA载量.结论:父亲精液HBVDNA载量是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HBsAg阳性的男性在计划孕育前降低其血液及精液中HBV-DNA载量水平能降低HBV父婴垂直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凯西莱预防抗结核药物对肝细胞损害中的疗效.方法:对收治的肺结核病人抗结核的同时,辅予凯西莱或复方益肝灵治疗,统计肝功能异常例数及发生时间等.结果:凯西莱组出现肝损26例,预防有效率达92.1%,对照组复方益肝灵组出现肝损102例,预防有效率达68.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凯西莱组出现肝损时间相对较晚主要在治疗的第三个月,而复方益肝灵组主要在治疗的第一个月.结论:凯西莱预防抗结核药物对肝细胞损伤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及乳汁感染的母婴传播问题,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75例HBsAg阳性产妇初乳及其新生儿外周血进行HBV DNA的检测;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产妇初乳中乙肝病毒5项标志物(HBVM)。结果为1)175例初乳中HBV DNA阳性率为68%,高于同组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阳性率34.67%,有显性差(P〈0.01);HBVM三项阳性各组二埂有显性差异(P〈0.05).2)HBeAg阳性初乳及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阳性率均量高,与HBsAg、抗-HBc比较,有显性差异(P〈0.01,P〈0.05)。表明初乳排毒率高于内传染率,母婴传播率与母血中HBVM传染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BVirus,HBV)变异株感染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的变化 ,探讨HBV基因组前C区 1896位基因变异与宿主机体免疫水平的关系 .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5 5名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HBVM)HBsAg ,抗 HBs,HBeAg ,抗HBe及抗 HBc;采用定性PCR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HBVDNA ;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 (RFLP)检测发生前C区 1896位基因突变的HBV变异株 ;采用流式细胞术 (flowcytometry)对上述患者外周血的CD4 + T细胞 ,CD8+ T细胞 ,CD3+ T细胞含量进行检测 ,将检测结果同所设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 ,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 5 5名患者中 ,HBsAg(+) ,anti HBs(- ) ,HBeAg(+) ,anti HBe(- ) ,anti HBc(+)者共 2 2例 ,其HBVDN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在这2 2例患者中 ,有 2 0例被检出为单纯HBV野毒株感染 ,另有 2例被检出为变异株和野毒株混合感染 ;HBsAg(+) ,anti HBs(- ) ,HBeAg(- ) ,anti HBe(+) ,anti HBc(+)者共 33例 ,其中HBVDNA阳性者为 18例 .在 18例HBeAg(- )而HBVDNA (+)的患者中 ,有 17例被检出为HBV前C区 1896位变异株感染 .变异株感染患者外周血CD4 + T细胞含量较之健康对照组有所减低 (P <0 .0 1) ,CD8+ T细胞含量较之健康对照组也有所  相似文献   

13.
大理吸毒人群HBV感染的调查及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大理吸毒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和亚型。方法:采集大理市某戒毒所吸毒人群血清共192份,采用酶联吸附免疫法(ELISA)测定HBV血清标志物(HBVM),再采用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HBV感染血清基因型和亚型。结果:192份血清中,HBsAg阳性率8.85%(17/192)。17份HBsAg阳性标本中基因型分别为:B型3例,均为Ba型;C型1例,为Cs型;B+C混合型3例(Ba+Cs);未扩增10例。结论:大理吸毒人群HBV感染率较高;HBV感染的基因型为B型、C型和B+C型,基因亚型为Ba和Cs。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HBV)感染者血清单胺氧化酶活性,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终点比色法检测血清单胺氧化酶(MAO)活性;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PCR法检测HBv DNA;常规方法检测ALT.结果 ALT异常组,大三阳HBsAg(+),HBeAg(+),Anti-HBc(+)和小三阳HBsAg(+),Anti-HBe(+),Anti-HBc(+)合并HBV DNA阳性的HBV感染者MAO显著升高,而小三阳并HBV DNA阴性者MAO升高不明显;ALT正常组仅40例大三阳患者MAO升高明显,其他各组MAO大多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HBV感染后,只要有病毒复制,就会破坏肝细胞,引起MAO升高.MAO活性分析对肝脏病情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DNA、谷丙转氨酶(ALT)、总胆汁酸(TBA)与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水平的相关性,以求证实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损伤肝细胞,引起慢性纤维化和肝硬变乃至发生肝癌的疾病进程中,NO和NOS所起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42例慢性持续性肝炎(CPH)患者,3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患者,3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C)患者,19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癌(HCC)患者;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分别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化学分析法对上述病例的血样同时进行乙肝病毒DNA含量、ALT、TBA、NO和NOS水平的检测。结果:对照组、HBV-DNA阴性组与HBV-DNA低浓度水平组之间的NO、NOS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HBV-DNA低浓度水平组与中、高浓度组之间的NO、NOS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活动性肝炎组,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癌组与对照组间HBV-DNA、ALT、TBA、NO、NOS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持续性肝炎组的NO水平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HBV-DNA的含量(取对数值)与NO水平呈正相关(r=0.687)。结论:NO在乙肝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一系列连锁疾病的多个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不同类型的乙肝患者中NO水平的高低与病毒复制强弱和肝细胞损伤程度有关。在检测ALT,TBA的同时,连续监测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及NO、NOS的水平对了解乙肝患者病情的演变和预后以及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急性胰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并发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合并肝损害8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病程及预后。结果86例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患者中胆源性病因占58%,且由胆源性与非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者肝功能指标比较,ALT、TBIL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中MAP组与SAP组、死亡组与存活组肝功能指标比较均是TBIL、ALB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损害急性胰腺炎患者住院天数明显延长、发展成重症急性胰腺炎上升和病死率增加。结论要重视急性胰腺炎肝损害的发生率及损害程度,肝损害延长胰腺炎的病程,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132例e系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结果表明,HBeAg阳性组,HBVDNA阳性率达89.9%;抗-HBe阳性组,HBVDNA阳性率为68.3%.HBVDNA阳性患者的丙氨酸水平显著高于HBADNA阳性患者,结果表明大部分抗-HBe阳性患者体内仍存在HBV复制及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9.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HBV YMDD变异株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发生 YMDD变异的情况;研究HBV YMDD变异的发生率同拉米夫定用药时间及用药前与血清HBV DNA水平的关系;观察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血清HBV DNA水平的变化.方法 8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被分为2组,1组为拉米夫定治疗组50例,另1组为对照组30例.采用实时PCR技术,并结合荧光探针技术,分别检测拉米夫定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用药期间的HBV YMDD变异发生率;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治疗组在用药前及用药期间血清HBV DNA水平.结果治疗组在用药52周时的HBV YMDD变异发生率为24.0%,明显高于对照组用药52周的变异率3.3%(P<0.05); 治疗组在用药52周的HBV YMDD变异率为24.0%,明显高于用药26周时的变异率4.0%(P<0.05);治疗前HBV DNA水平较高组用药52周时的变异率为35.7%,明显高于HBV DNA水平较低组的变异率9.1%(P<0.05);治疗组中未变异组在用药52周时的HBV DNA阴转率为65.8%,明显高于变异组的HBV DNA阴转率16.7%(P<0.05).结论拉米夫定可导致HBV YMDD变异的产生,并且该变异的发生率随着拉米夫定用药时间延长而增加;治疗前血清HBV DNA水平较高者在应用拉米夫定后易发生YMDD变异;HBV YMDD变异发生后,可出现HBV DNA复升,但一般不会超过治疗前的基线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