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断层两翼相对位移,在断层面上会留下两种研磨材料。一种是粗磨材料,它的“尾巴”形状的“尾”端指示对盘滑移方向;一种是细磨材料-断层泥,断层泥的灰分增加方向,为鉴定盘位移方向。  相似文献   

2.
断层带中断层气异常测量作为气体地球化学方法之一,已应用于地震预报和断层活动性研究.断层泥是断层活动历史的直接记录,为了探索断层泥中的吸附气体与断层活动性之间的关系,对大柳树地区的断层泥取样,进行室内脱气和气体组分测定,分析了不同特征断层泥吸附气体质量浓度变化的规律,初步建立了断层泥吸附气体组分与断层泥测年值之间的相关方程,并计算了误差.结果表明断层泥吸附气体与断层特征和活动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断层破碎带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体之一,容易导致隧道围岩失稳甚至塌方等问题。为了分析其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依托港珠澳大桥连接线南湾隧道,利用离散元软件PFC~(2D)建立二维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断层破碎带作用下隧道围岩应力呈非对称性,当断层位于受拉一侧时,断层对隧道水平位移的影响更为明显;当断层穿越隧道轮廓面时,断层对隧道围岩竖直方向位移的影响比水平方向位移更加显著;对比断层比邻与穿越隧道两种情况,断层与隧道相交时的最大潜在松动破坏区是未相交时的2倍以上;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当断层与隧道边墙位置相交时,该断面的位移最大且相比其他断面位移值明显增大,约为其他断面相同位置位移的2.5倍,这与数值计算中断层破碎带对潜在松动破坏区的影响规律类似。  相似文献   

4.
含有粘土矿物断层泥地震与非地震标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变形的含有粘土矿物断层泥的显微结构观察提供了判别自然界断层滑动习性的标志. 含有粘土矿物断层泥的摩擦实验显示了2种模式, 一种是稳态滑动,另一种是粘滑,即有可能发生大地震. 此两种实验产物的显微结构记录了断层的滑动性质,均匀变形的断层泥是断层非地震( 稳滑) 的结果, 局部强烈变形是断层地震( 粘滑) 的产物. 均匀变形使粘土矿物产生优选方位( S 叶理) , 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剪应变的大小, 局部变形形成吕德剪切和 Y 剪切,云南小湾 F7 断层中具有类似的结构特征,计算结果表明 F7 的稳滑量约 43%~ 52%.  相似文献   

5.
转换断层及其地质意义——以阿尔金转换断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换断层按其“平移”段运动方向分为左旋与右旋 ;按其“平移”段两终端与之高角度相交的构造性质组合进一步分为伸展正断“调节”型转换断层、挤压褶皱 -冲断“调节”型转换断层及复合型转换断层。新生代以来 ,阿尔金断裂是“调节”青藏高原北缘西昆仑、祁连造山带挤压变形的构造 ,为新生代左旋挤压型转换断层。  相似文献   

6.
东辛地区营26断层变换带形成机制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叠覆型断层变换带的形成机制,揭示变换带内断裂体系的发育规律,根据区域应力机制设计相应的张扭及底辟复合作用实验装置,从湿度不同的砂、黏土及砂泥混合物中选取微湿的细砂作为实验材料,并与应力场数值模拟相结合,对东营凹陷东辛地区营26变换带沙河街组沉积期进行构造物理模拟。结果表明:营1与营31断裂是沙河街组沉积前由NE10°的伸展作用同时形成的两条平行断裂,二者向两侧的伸展位移在叠覆带边缘诱导出一条与伸展方向呈50°斜交的张扭性变换断层,随着二者叠置程度的增大,变换断层的发育程度也增大。之后,区域性的右旋走滑运动形成一系列雁列式分布的变换断层,其优势走向与剪切应力场方向一致,后期的底辟作用加剧了断裂系统的复杂程度。断层的转折端、交汇和分叉处以及次级断层形成的局部小断块内,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差值较大,为低级序断层的优势发育区。另外,平面上斜交的剪切断层在不同方向的走滑活动造成的局部断块的掀斜运动加剧了低级序断层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跨断层铁路桥梁的地震响应,基于MATLAB平台,引用公式及参数,合成地震动,然后将人工合成的跨断层地震动输入位移模型中,分别考虑跨断层的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在不同地震动方向作用下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考虑不同设防水准,对桥梁结构内力、位移等进行跨断层地震响应分析,进而研究不同断层距下断层效应影响。结果表明,在顺桥向+竖桥向、横桥向+竖桥向地震作用下,随着断层距的增大,桥墩的内力、支座的变形和桥墩位移的变形都在减小;不同断层距对桥梁的内力、位移变形影响较大,当断层距大于50 km时,断层效应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活动断层是地壳最易破坏的地方,也是发生形变和位移最大的地方.通过对活动断层的观察,对于预测地震的发展趋势、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临汾、洪洞两个剖面的观察研究,揭示活动断层和地震的关系,为山西的地震预报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多点激励位移输入模型对跨断层桥梁的适用性,并针对包含永久地面位移的时程曲线在基线校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线修正方法.利用该方法对集集地震中距发震断层最近的10个强震台站地震动记录进行基线校正,校正后的永久地面位移与GPS测站同震位移运动方向一致,数值相近,由此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所得位移时程曲线可作为多点激励位移输入模型的地震动输入.以某跨断层桥梁为例,分别采用多点激励位移输入模型和多点激励加速度输入模型计算结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基于多点激励位移输入模型的地震动输入方法能够真实模拟断层错动引起的结构残余变形与内力,符合实际震害特征;而基于多点激励加速度输入模型的地震动输入方法则未考虑该残余变形与内力,故可能导致不合理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断层相互作用型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基于几种断层模型实验加载过程中应变场、断层位移及声发射测量结果,研究了其中不同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揭示了4种断层相互作用方式:静态促震或减震型、蠕动触发型、动态触发型及动态加载-松弛型.从两种力学关系---串联和并联关系出发,对断层相互作用的促震和减震效应及断层组合的力学属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断层相互作用的型式与断层力学性质和介质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河南科学》2016,(5):786-791
以金湖凹陷铜城断裂带天13块、天33块为例,采用断层泥比率(SGR)方法,有选择地对区内5条控藏断层的侧向封闭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同时通过定量计算断面正压力和断裂带填充物中的泥质含量,引入断层垂向封闭因子(Fvs),定量评价区内断层的垂向封闭能力.评价结果表明:该区侧向封闭性较好,垂向封闭性较好-差.通过对断层封闭性的分析判断油气运聚的方向,最终优选出有利的圈闭,并为优选有利圈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紫木凼金矿的控矿断层是一条低角度逆断层断层的变形特征为低温变形,断层岩的变形主要为碎裂岩类,有温度在200℃左右,断层岩在平面上分带特征明显,可划分为碎裂岩-节理密集带,磨砾岩-剪切旋转带和断层泥-局部压溶带等三个带,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元素有明显的富集趋势,峰值区位于断层泥-局部压溶带内,即金元素的富集与岩石变形过程中的压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文章应用应力摩尔圆分析法,探讨了三维空间状态下断层能动度与构造应力方向和断层面几何特征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断层面法线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间的夹角θ在大于断层内摩擦角φ和小于π/2时,断层可能产生滑动;当θ角等于45°+φ/2时,断层最易滑动。在此基础上,将断层能动度进行数值化。华北地区1966至1976年4次强震区的活动断层研究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地堑状断层组影响下采动诱发应力场偏转规律,以淮南矿区刘庄煤矿地堑状F19断层组为研究对象,模拟分析了地堑状断层组附近采动主应力方向偏转情况,研究了主应力方向与断层面剪应力及剪应力增量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工作面回采时采场围岩内的主应力方向发生偏转,偏转方向趋向垂直断层面;断层面内主应力与断层上盘、下盘主应力偏转相比,断层面内主应力方向偏转角度相对较大,最大偏转角度达到27°25′35″;当主应力方向与断层面交角在45°左右时,断层所受的剪应力增量最小,剪应力相对较大;地堑状F19断层组附近主应力偏转方向趋向垂直断层面,断层面所受剪应力和剪应力增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5.
探讨隐伏断层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具体位置和形态,进而保障隧道开挖施工的顺利进行.采用综合电阻率法探测拉林线某隧道开挖纵断面顶部的断层发育状况,通过对复杂地质条件下视电阻率异常的综合解释,结果表明“串珠状电阻率异常”和“大小极距交点位移”真实地反映出隐伏断层所在的位置和形态,且通过钻探得到了验证.对隧道隐伏断层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应以综合电阻率法为主.  相似文献   

16.
脆性断层形成的递进连通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发育于地壳浅层中的脆性断层常常由一系列次级小断层形成,在结合岩石力学试验“微” 观特征和地质学野外观测“宏”观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脆性断层形成由微裂纹→缝合线状裂缝→宏观断层→超大断裂的递进连通模型,并分析了裂缝递进连通的机制,解释了模型中断裂呈波状弯曲,连接分支及断裂逐渐与在主应力夹角变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断层水文地质特征,以新集F10断层泥数据为对象,依据分形原理,采用筛选法和悬浮相结合的方法对采自新集F10断层及其伴生断层的断层泥进行分形研究,对颗粒粒度进行分布分维。研究发现:分维值与断层的活动方式、地震几率、黏粒质量分数、渗透性、黏聚力、内摩擦角等参数有紧密的相关性,能够从多方面体现断层带的水文地质性质。  相似文献   

18.
东辛浅层主要有平行状断块、环状一放射状断九、羽状断块、帚状断块四种断块模式。断层的输导性主要受断层级别、断层活动的周期性以及断层产状的控制。二、三级断层向下多断至沙三段烃源岩,向上可断至东营、馆陶组、明化镇组,为主要的控油断层;断层活动周期性控制油气垂向周期性运移;东辛浅层断面形态有同向断层、反向断层、地堑状、地垒状和“丫’型断层。断层的封闭性主要受断层性质、落差大小、断面形态及断层两盘地层接触关系、断面能否形成较大排替压力的低渗带等多种因素控制。可以根据断裂充填物、断移地层的砂泥比值、断层面倾角陡缓、是否存在孔隙流体超压、压力系数的垂向变化、断移地层内垂向地温梯度的变化以及泥岩涂抹分析来综合判断断层的封闭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MIDAS-GTS数值模拟软件来研究断层错动对跨断层隧道的影响。考虑断层倾角、断层破碎带宽度、围岩级别和衬砌级别4个影响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数值模拟试验,模拟隧道的位移和应力变化,对所得数据采用极差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影响跨断层隧道拉应力的主要因素为断层破碎带宽度;影响跨断层隧道压应力的主要因素为围岩级别。  相似文献   

20.
断层泥是断层活动信息的良好载体,通过解析断层泥信息,可以对其活动时代及运动方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利用扫描电镜(SEM)对塔木素研究区的塔木素断裂(F2)和那仁哈拉断裂(F7)断层泥的溶蚀微形貌和应力痕迹微形貌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1)F2断裂断层泥石英微形貌主要为Ⅰa类、Ⅱ类和Ⅲ类,F7断裂断层泥石英微形貌主要为为Ⅰa类、Ⅰc类、Ⅱ类和Ⅲ类;(2)F2和F7断裂溶蚀微形貌显示两条断裂均经历了多期次的活动过程,F2断裂活动时间主要在晚更新世、早更新世早期和上新世,活动最强烈时期在早更新世早期,F7断裂活动主要在晚更新世、早更新世、上新世,活动最强烈时期在晚更新世,F2和F7断裂全新世至今基本没有活动。预选区断裂构造晚第四纪的活动性影响着有利地段的最终确定,而研究区断裂活动时代的研究对研究区未来地震发生趋势及危险分析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