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本研究区广泛发发育一套南沱期杂砾岩,其成因一直存在冰川和泥石流之争。本文综合冰成岩的多成因标志,与重力流的沉积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区别,为冰川论者补充了可信的证据;并且得出本区南沱期既有冰川作用、泥石流作用,又有大量火山碎屑物质加入。作者重点研究了5种沉积类型的杂砾岩的成因和环境,且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对该地区的南沱期古气候和古环境的恢复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集了贵州省松桃县道坨锰矿102钻孔(ZK102)新元古代南沱组岩芯。通过对南沱组岩石矿物组成的光学显微镜研究,发现南沱组杂砾岩中含有不等量的钾长石与斜长石。其CIA平均值为65,在A-CN-K三角图解中表现钾富集。综合南沱组杂砾岩钾长石、斜长石的风化特征、CIA值和WIP值与SiO_2的关系分析,认为南沱组地层中的富钾现象是由于风化源岩中混入不同含量的钾长石和伊利石,其受到的风化作用弱,从而导致在A-CN-K三角图解中风化趋势偏向钾端的现象,是因为钾的富集,并非大多学者所解释的"钾交代",而是受源岩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云南陇川盆地东南缘新第三系南林组砾岩沉积物由扇根碎屑流、扇中河道和扇缘水道及沼泽沉积构成,文章探讨了各类砾岩的成因、粒度分布,指出该区的砾岩沉积模型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野外路线和剖面观察实测的基础上,对铜仁地区南华系沉积环境进行了讨论,并通过南华系碎屑岩的化学成分研究对铁丝坳组—南沱组古气候进行了分析。其中铁丝坳组沉积环境为冰水浅海环境沉积,由向上变细的退积型副层序组成低水位体系域;大塘坡组共分为两段,第一段为局限边缘盆地沉积,主体由向上变深的退积型副层序组成海侵体系,第二段为浅水陆棚沉积,其中泥质逐渐减少,砂质含量逐渐增多,为高水位体系域;南沱组为海洋冰碛砾岩沉积,为不显层理的变余冰碛砾岩、冰碛砂砾岩、含砾不等粒砂岩组成。对碎屑岩的化学成分结果分析表明:铁丝坳组和南沱组具有低的CIA指数和Ti/Al比值,说明该时期主要为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化学风化程度低,物源供给相对降低,具有较低的沉积速率,为冰期特点。南沱组的CIA指数和Ti/Al比值相对较高,表明该时期主要以温暖湿润气候为主,化学风化程度较高,物源供应和沉积速率相对较高,为间冰期特点。  相似文献   

5.
以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及岩石薄片为基础,通过研究贺兰山苏峪口正目观组冰碛砾岩的各种形态特征,依据冰川沉积学、沉积岩石学及古地理学等对苏峪口冰碛砾岩的形成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该套冰碛砾岩是冰川搬运大小不等的岩块至苏峪口进行堆积,接着是海侵阶段,致使冰块周围水体温度升高,携带于冰块内的岩块、岩屑由于冰块的消融坠沉到海底还未固结的砂泥纹层上,并逐渐为碳酸盐泥晶掩埋形成.  相似文献   

6.
变质核杂岩特征及小秦岭地区变质杂岩成因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确定小秦岭地区发育的变质杂岩体是否属于变质核杂岩。方法总结前人归纳的变质核杂岩特征,与小秦岭地区发育的太华杂岩特征进行对比,再通过对小秦岭地区燕山期后褶皱、南北两侧发育的断裂进行分析和构造演化史研究。结果小秦岭地区的构造特征与变质核杂岩特征不符。结论小秦岭地区的太华杂岩解释为经历了从南向北的铲状逆冲推覆和后期抬升块断剥露的变质杂岩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南五凹是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最具勘探潜力的凹陷之一,是一个南断北超的典型萁状断陷湖盆,其中古近系戴南组为河湖相砂泥岩地层.综合应用测井、岩心、地震剖面等资料,共识别出3种主要的沉积体系:三角洲、湖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其基本继承了南部物源为主的沉积格局,北部三角洲不太发育,凹陷中部为滨浅湖相沉积.沉积相在平面上分布范围明确,纵向上既有差异性又有继承性.戴南组发育三套储盖组合,从矿物成分、实测孔隙度及砂岩厚度看储层发育,由丰富的油气显示体现了盖层的有效性,最有利的储盖组合是戴一段下部的组合.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南斜坡二叠系下乌尔禾组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为明确该区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通过岩芯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储层物性等手段,对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砾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下乌尔禾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胶结类型以泥质、沸石胶结为主,结构及成分成熟度较低.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以剩余...  相似文献   

9.
米仓山澄江期基性侵入杂岩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米仓山地区岩浆杂岩的综合调查研究,采用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理论,首次确认了区内澄江期侵入杂岩的存在。云雾山超单元即为该期早期基性岩浆作用的产物,同位素年龄介于776.5~766.7Ma之间,由四个单元组成,具富Ti,Al,Fe的特征,其SI=40~15,DI=11~56,σ=1.8~3.7;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均显示具良好的同源岩浆演化特点。原始岩浆温度850~1125℃,成岩压力约0.710~0.756GPa,fO2≥10-11,具幔源为主及壳幔混合源的特征,为早震旦世龙门山—米仓山大陆裂谷作用中期阶段地幔底劈上隆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运用野外地质填图、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以及同位素年龄等方法探讨冀北赤城红旗营子杂岩的岩石组合、构造属性、变质演化以及时代归属等特征,为重新划分冀北赤城的红旗营子群提供依据。结果显示红旗营子杂岩由云州表壳岩及其内部的退变榴辉岩、蛇纹岩(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和蛇纹石化(橄榄)大理岩等透镜状构造岩块组成,它们一起经历了晚古生代(321~326 Ma B.P.)区域角闪岩相变质事件。其中,云州表壳岩的岩性主要为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原岩是形成于大陆岛弧环境的泥质(含泥质)砂岩,沉积作用发生在晚古生代(340~369Ma B.P.),属于晚古生代沉积-变质地层;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之中的退变榴辉岩、蛇纹岩(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和蛇纹石化(橄榄)大理岩等构造岩块应属"外来"的洋壳残片,成因上可能与古亚洲洋的洋壳向南俯冲消减有关。赤城红旗营子杂岩的岩石组合、构造属性、变质演化以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等特征明显不同于冀北其他地区的红旗营子群,冀北红旗营子群需要重新划分。  相似文献   

11.
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表明,牛头山地区陆良组、牛头山组应属下震旦统,其沉积相类型自下而上可划分为辫状河相、河口湾相、浅海相、滨海相、浅海相及三角洲相。“牛头山古陆”在早震旦世是不存在的。牛头山地区当时为被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12.
皖西震旦纪冰川沉积相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研究各种宏微观资料,作者首次将皖西震旦纪冰成宕划出4种冰川沉积相:A.冰川底碛——冰碛砾岩相;B.冰川消融碛——冰碛砾质砂泥岩相;C.冰湖纹泥岩相;D.冰前滨海相。其基本相序为:“C—A—C—D”;文中还对本区冰川形成环境及演化规律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四川城口震旦系剖面的划分方案、岩石类型及岩石学特征,讨论了沉积环境。认为该区早震旦世明月期处于上扬子陆块北缘山前临海盆地的陆相环境;晚震旦世陡山沱期为潮坪—海湾环境,灯影早期为泻湖-广海陆棚-潮坪环境,灯影晚期则从浅水陆棚转变为深水陆棚环境。  相似文献   

14.
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了东濮凹陷东南部东营组的沉积相。研究表明,研究区东营组存在着两个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即物源来自东侧的、位于兰聊断层下降盘的冲积扇;物源来自盆地南侧的、分布广泛的河流沉积。总结了冲积扇、河流沉积物的岩性、沉积构造、电性和地震反射特征及识别标志,建立了沉积模式,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指出了今后的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5.
滇西施甸下泥盆统沙坝脚组和中泥盆统松林沟组、何元寨组具有典型斜坡相沉积特征,由三个主要沉积单元组成:a.由半远洋沉积含有光壳竹节石、笔石、菊石等浮游生物的薄层泥晶灰岩、泥灰岩、页岩组成;b.由碎屑流和变密度颗粒流形成的砾屑灰岩;c.在松林沟组中出现有滑塌层及变形构造。  相似文献   

16.
从岩心观察入手,综合运用地质、测井曲线及测井资料数字处理成果,详细研究了飞雁滩油气田明下三段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平面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飞雁滩油气田明下三段属曲流河沉积,可细分为河道、河道边缘、废弃河道和洪泛平原四个亚相。其中.主要发育废弃河道和洪泛平原两个亚相。这两个亚相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废弃河道、废弃河道边缘、河漫滩地和河漫洼地四个微相,由构造特征及少量的试气资料分析发现,天然气主要分布于废弃河道微相中,其次是废弃河道边缘微相和河漫滩地微相,河道边缘亚相是较有利的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17.
从岩性岩相出发,结合恐龙蛋化石的组合特征及其它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等,对西峡盆地红层进行了划分,自下而上依次为:高沟组、马家村组、寺沟组,并对其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高沟组沉积环境有三类,其沉积相为冲击扇相、洪积扇相及河流相组成的混合相;马家村组为较稳定的河流沉积环境,沉积物巨厚,发育交错层理;寺沟组的沉积环境为冲积滨浅湖相,见有小型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