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吴忠金积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选择了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特尔婓、因素成对比较和层次分析3种方法的对比,确定了指标的权重值,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园区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进行了评价,并计算了潜力值.结果显示,园区的土地集约度综合分值为67.54,扩展潜力和强度潜力分别为36.34和25.32 hm2,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较低,今后应从加强土地供应率、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效益等方面加大挖潜力度.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中西部地方性城市工业园区面临的土地资源、产业发展以及配套设施不协调的问题, 以园区为系统整体, 构建“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自然与配套设施”评价体系, 基于耦合协调的视角, 在滁州13 个省级工业园上进行运用, 为其升级改造重点提供方向。结果表明: 1) 园区协调度东高西低, 整体和单独系统的发展都不容乐观; 2) 园区“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自然与配套设施”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 77%的省级工业园应当重点提高土地利用或者自然与配套设施系统要素层正向指标, 以提升园区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3.
依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014年)》,选取8个与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相关的评价指标,构建"产城融合型"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3个方面,运用特尔斐法和目标值等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土地利用潜力进行测算。结论显示:该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度分值为88.40,土地集约利用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分别为:449.24hm2、266.99hm2、120hm2,表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较好,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仍有较大空间。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柴达木盆地土地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获取了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后备资源方面的数据,以此为基础,讨论了柴达木盆地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土地开发潜力作了简要的评价,提出了土地持续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柴达木盆地土地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获取了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后备资源方面的数据,以此为基础,讨论了柴达木盆地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土地开发潜力作了简要的评价,提出了土地持续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运用GIS技术和方法,进行了以评价老河口市耕地资源综合适应性和转用潜力为目标的多目标适宜性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叠加分析.结果表明,老河口市近30%的耕地同时具有高宜耕性和高转用潜力,这部分耕地在两种属性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重叠性,体现了土地利用方式上的内部矛盾.将评价结果运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规划提供决策辅助,增强了适宜性评价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首先介绍了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构建了土地利用转型概念模型,综述了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研究;其次阐述了SWOT分析法和AHP法及其相关研究;最后以哈尔滨市平房工业园区为例,将SWOT定性分析与AHP法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层次模型的构建、权重的计算及战略类型的确定,得出了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弱点的工业园区土地利用转型战略方向,以期为推动土地利用转型工作的开展,提升工业园区经济效益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论述了土地整理的概念,分析了土地整理潜力的内涵和表现;随后分析了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的内涵、方法、思路与关键技术,最后论述了从地域特征、待整理土地利用类型、土地整理目标、土地整理运作方式四个方面论述了新农村土地整理模式的分类。  相似文献   

9.
安蔚军  于书伦 《河南科学》2014,(6):1108-1114
开发区作为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的重点区域,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至关重要.选择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效益3项评价因素共计13项评价指标,进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潜力测算.在此基础上对高新区今后土地集约利用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陕西省镇巴县为例,在系统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点对镇巴县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区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镇巴县林地和耕地占绝对优势;土地利用变化以建设及交通用地稳步增加为显著特征,其中增幅最大的是村庄,增加了123.56 hm~2,变化率最大的是建制镇,每年增长2.30%;(2)拆旧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镇巴县可拆旧区潜力较大。适宜拆旧区6 826.75 hm~2,约占镇巴县总面积的2.02%;较适宜拆旧区129 413.75 hm~2,占比38.26%,拆旧潜力较大。镇巴县适宜拆旧区和不适宜拆旧区空间上呈镶嵌分布。  相似文献   

11.
工业生态学与生态工业园论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工业的快速发展 ,加剧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工业的规模化生产 ,使城市生态系统中有限的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生态经济的不断发展又要求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兼顾与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于是 ,人们开始对现行的工业体系产生了质疑 :是否可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 ,使城市工业生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 ,减少废物的产量呢?1990年 ,Frosch在英国工程师协会的报告中对工业生态系统提出了新的见解 :“工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物生态系统概念之间的类比不一定完美无缺 ,但如果工业体系模仿生物界的运行…  相似文献   

12.
资源约束条件下构建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源匮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构建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是资源约束条件下工业发展模式的选择。通过对现在经济发展资源背景分析,提出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形成条件,并对生态产业链的创建对资源供需矛盾的缓解作用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3.
一贯制作业钢厂炼钢过程伴随产出的副产品能源甚多.介绍了中钢公司利用汽电共生系统及废热回收等生产蒸汽,以及氧气工场产出各项工业气体等;与工业区内邻近工厂共享多余能源,包括蒸汽、氧气、氮气、氩气、压缩空气及焦炉气等,将区域能资源做最有效率的整合.达到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区域内污染排放及温室气体减量等目的,有效降低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4.
陈怀录  许计平 《甘肃科技》2010,26(14):3-4,7
近年,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园区的产业发展定位雷同模糊。以庆阳市为例,从宏观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庆阳市市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对庆阳市市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产业发展进行综合定位,以期更好地指导庆阳市市域工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园区规划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传统企业模型缺陷,引出循环经济企业模型特点,以甘肃张掖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园规划为例,结合园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实际,以及园区建设的背景,确定了电力能源、煤化工、矿产品加工等3个产业为园区的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火力发电、煤化工、钨钼精加工、新型建材等产业的循环经济生态工业链网,通过产业组织的分析,确定了园区空间结构,设置各组团功能分区及用地布局,并提出了工业园区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6月下旬,江苏海门市委、市政府组织乡镇领导参观考察了通州市南部地区的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在这些乡镇园区中,既有建设搞得好的,也有刚刚起步的。搞工业园区的乡镇,既有条件相对较好的,也有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笔者一起随行作了参观结合海门市的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情况就如何加快海门乡镇工业园区建设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7.
中化太仓化工产业园位于江苏省太仓市港口开发区,隶属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中化集团公司(SINOCHEM),成立于2003年5月。园区占地面积683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发展潜力巨大。园区内现有四家实业公司和一家研发机构,主要从事ODS(破坏臭氧层物质)系列替代物、氟聚合物、氟精细化工品、PTMEG(聚四亚甲基醚二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莘庄工业园生态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工业园生态化的迫切性,并以上海市莘庄工业园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对莘庄工业园区发展的平衡性、生态化现状进行评价,分析了其生态化改造的优劣势,并结合工业生态学理论和实施原则,提出了莘庄工业园未来生态化改造的主要措施以及资源回用和绿色服务产业建设的框架.  相似文献   

19.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模式探讨和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新  史晓燕  李秀峰  廖兵  陈建勇 《江西科学》2010,28(3):341-343,406
随着全国各地工业园区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发展,如何控制工业园区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是当前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焦点,工业园区污水的治理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析了工业园区污水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产业关联的工业园区关系网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把工业园区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划分为纵向与横向关系,应用系统论与图论将这种相互关系拓扑为一个网络,并以此表示工业园区关系网络;在此基础上,引入NK关联网络模型,研究了工业园区关系网络中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工业园区关系网络的构成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了工业园区关系网络的主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