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1世纪,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在中国大陆现代化建设中担负有极其重要的使命。长江三角洲作为一个自然一经济区域的整体,被沪、苏、浙三省市所分割,其空间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制度性矛盾。本文以“行政区经济”理论分析研究这一地区空间经济制度性矛盾的特征、规律,提出解决这一矛盾,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整合对策。  相似文献   

2.
国外关于Zipf定律的实证研究的区域空间多采用国家层次,而国内关于Zipf定律的实证研究则涉及国家、跨省的经济区及行政省的不同层次,于是这就有可能存在经济区域空间划定是否合理的问题。现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计算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及潜能,以此进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的空间划定,并在划定的经济区域内进行Zipf定律的实证研究,以验证经济区域空间划定是否合理。研究结果显示了经济区域空间划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从实例的视角,采取计算剖析的办法计算出长江三角洲区域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的直接投资、区域经济增升、产业构造优化和积累三者间内在关联与互相影响之趋向和力度。借助长江三角洲区域关于城镇的信息资料、运用空间经济测算模式,检测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分布和城镇特点的关联性,并引进了空间可变量,依据最新的信息,创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三十三个城镇外商直接投资分布的经济测算模式,并指出了该区域将来外商投资规范的策略构思。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技术梯度的判断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技术梯度划分是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运用定量分析技术建立了区域经济技术梯度的判断模型,并以长江三角洲12个城市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模型可以对区域经济技术梯度状况进行具体地描述和比较判断。  相似文献   

5.
安徽的经济增长速度这几年落后于中部的其他省份,因此它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就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结合安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提出安徽应采取实施以融入长江三角洲,把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做大做强为目的的大开放战略。最后,本文提出了实施该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2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国际研讨会暨城市市长、企业家论坛于2002年10月17~19日在杭州召开。会议主题为:中国加入WTO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整合与协调。学术论坛议题有:WTO与区域、城市;市长论坛议题为:WTO与政府职能;企业家论坛议题是:WTO与市场。本次会议由浙江大  相似文献   

7.
余淑 《科技智囊》2008,(5):I0004-I0006
做好区域经济规划,有三个视角不容忽视,这就是全局视角、未来视角、联动视角。 任何区域都不是“孤岛”,并且与其所在的更大区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局视角使本区域能够站在一个更加宏大的背景中思考自身的战略定位,获取优势发展条件;经济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注入新鲜活力,未来视角可提供前瞻性的思考与洞察,以创新思维扩充发展空间以及积蓄发展潜能;最终,做好区域经济规划,还不能就经济谈经济,发展好本区域的经济,需要独特的资源与能力,因此,它需要与本区域特有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社会民情有机结合、系统规划。  相似文献   

8.
认为各种经济要素在吸收力,扩散力和阻力的作用下发生空间流动而形成经济要素流,经济要素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可通过改变各力的大小来调控优化经济要素的空间流动,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以来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培阳  闫岩 《河南科学》2008,26(4):482-485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是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差异在空间的重要反映.以人均GDP作为测度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变量指标,从区域经济空间集聚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和经济增长空间格局3个方面来分析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得出其经济空间集聚十分明显,且总体呈逐步扩大趋势;其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已形成"核心-边缘"空间模式;最后通过对县域单元增长类型的划分简要分析了福建省经济增长空间格局的演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防止单纯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掠夺式开发对中国众多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破坏。方法针对青海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这一特殊的多重复合型区域,在定性分析其特殊性及其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冲突基础上,运用集中系数法对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可知在青海湖风景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大,特别是畜牧业和旅游业;而第二产业则发展空间不大。结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经济空间秩序、协调“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和加强区域整治与宏观调控4条途径来实现对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的经济引导,以解决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促进其经济发展,最终实现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楼宇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一种新型都市特色经济。它以写字楼、商务楼和都市型工业楼宇为载体,通过开发、出售或出租的形式引进各种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它的兴起,突破了中心城区土地资源匮乏的空间限制,拓展了城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是推进第三产业和城市经济做优做强的重要突破口。[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以区域发展政策变化为切入点,利用系统熵理论方法深入分析了1978-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研究显示,伴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变化,1978-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相应的统计检验和区域经济集中率(分散率)进一步证明了这种集聚趋势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13.
1952-2003年我国区域经济极化趋势及其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实际人均GDP为主要指标,利用多种方法,分别考察了1952-2003年我国区域经济极化及其空间方向.结果显示:1952-2003年我国区域经济极化趋势随时间推移呈交替上升与下降运动,1978-2003年极化趋势明显加强,但在1995-2003年这一趋势有所趋缓;1952-2003年我国区域经济极化主要沿东-西空间方向和低-高城镇化空间方向上进行,这说明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在东-西和城乡空间方向上存在明显的极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市场竞争态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以准确的市场分析与把握为前提。依据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的双指标组合,构建出一个能综合定量描述区域经济市场竞争格局的模型,据此将区域经济市场划分为明星市场、金牛市场、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4种类型,应用这一模型,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经济发展竞争态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为区域经济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昌平区在建设“三个首选之区”思想的指导下,经济稳定快速增长。但是,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如:土地资源迅速减少、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城乡协调发展机制比较脆弱等。从总体上看,尚未走出以自然资源消耗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因此,如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成为昌平发展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区域经济韧性的内涵,构建了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黄河流域73个地级市的自然、经济、社会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熵值法、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空间马尔科夫链等计量方法分析了2005-2020年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持续提高,处于经济周期中的繁荣发展阶段,正在向一体化、模块化发展方向演进;2)黄河流域各地级市空间差异较大,空间异质性显著;3)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存在明显空间依存关系,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明显;4)区域背景对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空间俱乐部趋同起到重要作用,城市经济韧性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策划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快速发展与有限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科学保护之间的矛盾,更为重要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争可操作的方案。文章从宏观角度探讨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包括基本思路的变革,相关制度的建设,最佳途径的寻求,有效措施的采取。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而地形复杂、人口众多却分布不均、资源丰富而人均不足、历史悠久而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区域经济及其重心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体上分为区域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统一一体和分离分化两个历史阶段。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及其重心迁移的历史演进,结合现实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是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形式,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区位特点以及在地域空间中的相互关系。文章应用ESDA技术,对重庆直辖以来(1997-2011),四川省成都市、广安市等15个市和重庆市渝中区、万州区等31个区县的经济空间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揭示成渝经济区空间格局特征和空间格局的演变进程,以期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编制提供决策依据。实证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经济空间结构存在明显问题,优化经济空间结构、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数字经济时代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区域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关键因素。在测度中国各省(区、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我国2011—2021年除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外的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投入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其一,2011年以来,我国各省(区、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中西部地区增速较快;其二,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投入的增加,数字经济指数每提高1%,将带动区域创新投入平均提高0.754%;其三,数字经济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对中西部地区的促进效应大于东部地区;其四,数字经济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创新投入增加,还可以赋能周边地区的创新活动。据此,从完善数字经济治理、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加强区域协同联动、避免过度投资;中西部地区加快布局数字经济,发挥后发优势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