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意象造型的"意象"是画家主观的审美意念与客观的事物形象的统一体,是主体的"意"和客体的"象"的复合物.意象造型",就是画家不满足于停留在对客观物象的自然描绘上,而把所表现的自然物象的形经过画家主观审美加工提炼而变为意识中的形,即以意造型.  相似文献   

2.
写作的本质是一种表现,表现的核心在于“意”。“意”是什么?“意”是思想,是情感,是情绪,是人格,是灵魂……“意”根植于客观事物附丽于语言文字形诸于作文法则,文章乃是以“意”为统帅的由“物、意、辞、法”有机合成的四位一体结构。在这一四维结构中,唯“意”最活,无迹无形,若即若离,亦思亦悟,处在形而上的位置,可源于物化于物,附于言超于言,成于法逸于法。这就是“意”的三重超越。正因了这三重超越,文章才能唯意而出,万变不穷。 一、意能称物与意能化物 在物与意的生成转换过程中,意起主导作用,因此文章才有意不及物。意能称物、意能化物的高下优劣之分。意不及物,自然是文章之末品,不足论之。意能称物,要求的是对物的如实的描摹,从而达到意与物的相近,相合,贵在一个“真”字,所谓“忠于生活”是也;意能化物,要求的是对物的积极的升华,从而实现意与物的融合、化一,贵在一个“美”字。所谓“高于生活”是也。鉴此,才有了写文作画的“写实”与“写意”,“形似与神似”、“物象”与“意象”等概念的界分,才有了中国古典美学重神似、重意象、重心理时空等等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审美特征。虽然,形神兼备是一切文学共同的审美追求,但写实重在形,更讲究形态的逼真,其要在于“称”物;写意重在神,  相似文献   

3.
“兴”与“隐喻”作为中西方诗学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概念,代表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诗学思维。从文学层面看,中国诗学中的“兴”所阐发的是一种“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西方诗学中的“隐喻”则通过“异质远距”的原则给人带来一种新奇陌生的审美效果。从心理层面而言,“兴”是触物起情,强调内心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触发;“隐喻”更重视理性的作用以及客观事物的具体对应。中国诗学中特有的“意境”“意象”等概念,多强调心与物之间的相互感应,追求一种“神与物游”的诗学境界,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哲学体现;而西方“绝对隐喻”的出现,使得“隐喻”不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更是用已知呈现未知,以有限指向无限,从内在走向外在的思维方式与哲学命题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情景"论在其诗学体系中主要讨论的是诗学意象论,其诗学意境论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象外"论的研究来体现.正是以情景关系的全面阐释而构建的意象论为基础,形成了以"象外"论为核心的意境论,实现了中国古代诗学思想的继承、突破和超越,使得王夫之意境论具有特殊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东西方由于化渊源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在哲学、美学上的显区别,关于“象”或“意象”自然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作为标示艺术本体的中心范畴,体现的是一种非现成化、非对象化、主客未分、物我相互缘发的构成境域和缘构势态,而西方美学“意象”具有现成化、对象化、主客分立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辞章的四大要素为“情”、“理”、“物(景)”、“事”,其中“情”与“理”为“意”、“物(景)”与“事”为“象”。而“意”与“象”之所以能相互联结,如依据“格式塔”心理学派,就有“异质同构”或“同形说”的解释。而这种“异质同构”说用于解释意象的形成,是被公认比“移情”、“投射”说更为精确的。因此以此为基础,将辞章四大要素进行联结,除了可就个别意象由“异质同构”推扩至“同质同构”外,也可再就整体意象拓大到“异形同构”与“同形同构”,加以呈现。而无论是哪一类的“构”,都有“单轨”、“双轨”与“多轨”的不同,以造成其变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诗学接受论认为:如果说读者紧承作者的“言者所以明象”而“寻言以观象”,并进而“得像而忘言”的化言为象是一种化实为虚;那么,读者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紧承作者的“象者所以存意”而“寻象以观意”,并进而“得意而忘象’,即使阅读上升到阅读主体与创作主体精神情感交融的境界,这无疑是更高层次的一种化实为虚,亦即所谓“披文以入情”。  相似文献   

8.
本对中西方“象”的概念进行了史的考察,并结合中西方各自的化背景对“象”的演进作了简单的梳理,在此基础上重点地对“意象”(形象)在异化模式中的选择、构造、形态等方面作了理论的论说。  相似文献   

9.
"一象多意"是个别意象内部独特的一种偏义现象.所谓"一象多意" ,是指同一种"景意象"或"事意象",能用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意思想.本文以"流水意象"与"入梦意象"进行例析,除了印证"一象"能够蕴含"多意"的文学现象外,更归纳出"流水意象"与"入梦意象"典型且多元的"一象多意"意象系统.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诗学接受论认为:如果说读者紧承作者的“言者所以明象”而“寻言以观象”,并进而“得像而忘言”的化言为象是一种化实为虚;那么,读者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紧承作者的“象者所以存意”而“寻象以观意”,并进而“得意而忘象”,即使阅读上升到阅读主体与创作主体精神情感交融的境界,这无疑是更高层次的一种化实为虚,亦即所谓“披文以入情”。  相似文献   

11.
儒家诗学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资源一直影响并制约着中国文论的发展,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文论的创造性转化是不彻底的。王国维以"本真人格"为汇通"文如其人"说、"赤子之心"的内在依据。同时,他又根据尼采的"血书"论,突破了传统"人格"中国家和人民的内涵而上升到生命人格的高度。他将儒家诗学和西方的相关理论相结合,对中国儒家诗学的现代转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象征主义文学意象派诗歌与中国诗歌意象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象征主义文学及其分支意象派诗歌的创作特点的阐述和对中国古代文学对于意与象阐释的分析 ,比较了中西方意象派诗歌的联系与不同  相似文献   

13.
广告是一门科学,也是艺术.作为广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告语言也是一门艺术语言,体现出浓厚的美学色彩.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广告语言的美学特征:音美、形美和意美.广告语翻译应该充分地再现广告英语的三美.许渊冲先生诗歌翻译的"三美"标准同样可以作为广告翻译的美学策略,对广告翻译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诗学的研究必须对它的研究前提首先进行清理。"中国现代诗学"在事实上存在应该是一个关键。我们现在的研究"背靠三个传统",运用系统论的协调性和知识谱系学的层次关联性,坚守中国现代诗学的"中国性"和"现代性",应该是我们的有效视阈和基本姿态。中国现代诗学研究思路的定位应是:求异性研究而非求同性研究;个性研究而非共性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该是多元的和复式的,不应该是一元的和单一的。  相似文献   

15.
本事批评是时间上的历史哲学批评范式,亦是空间中人类本体生存方式.鲁迅本事批评"历史中间物"意识的断裂,致使鲁迅时间汰变"感旧",空间侧身"碰壁",从而铸就了一个特异的文化诗学存在.鲁迅本事批评观念不仅成就了鲁迅生存论的特异诗学,而且还典出了"故事新编"的文本诗学.  相似文献   

16.
诗学的演变首先都是基于其主要知识范式的,当"今文学"的权威和神圣光环还没有退却前,它仍旧是晚清"今文学"家诗学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晚清"今文学"出现了衰落,并由此造成了"今文学"诗学话语的现实困境以及诗学美学话语的呈现,进而实现了诗学经学话语向诗学美学的裂变,最终导致了晚清诗学知识范式的嬗变。至此,中国诗学也由传统开始彻底走向了近代。  相似文献   

17.
古典诗歌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审美性特征。李商隐的诗具有意蕴深邃韵味无穷的朦胧美,表现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味,诗歌境界的缥缈凄迷,诗歌情感的深沉迷惘等,形成中国诗学中"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境界,由此可见文学的审美性,文化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8.
现代派书家为了打破以文字识读和书写为根本的习惯性思维,对西方现代派绘画进行了生硬的嫁接。但从书画创作审美体验中的“心物”之轴来分析,书法与传统的中国诗、画相比,虽有其独特性质,仍然是点画结构与主体意的融合,即意与象、心与物的统一。而现代派绘画从再现跨越到表现,只注重意与心的一端,强调心与物的对立。这可从现代派绘画与书法发展的实践以及相互借鉴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9.
中英抒情诗歌中都有大量描写月亮的诗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中国历代诗人寄情于描写月亮的诗句,使月亮逐渐成为集体类型化的情感载体,形成了华夏民族特有的月亮情结。西方诗人写月,表现的也是诗人个体的情感,但他们大都是将月亮视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审美客体,通过月亮形象抒发单一的、直观化的情感。撷取若干以月亮为描写对象的中英抒情诗歌,从形象情境、情景关联、情感投射3个方面进行阐释,探析中英诗人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0.
钱文彬 《菏泽学院学报》2003,25(3):16-19,23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世界性的理论潮流,在文学美学界引起了普遍关注。“味”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重要美学范畴,经过众多文论家的阐发,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诗味论。诗味论与接受美学在关注读者与文本上存在着相通或相似之处,将两者放在一起考察有助于在对我国优秀的古典美学资料进行开发整理的同时,加强中西文论的交流与对话,进而促进当代文学批评范畴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