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判断句式,但是两者的表达方式并不一样.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是”表示肯定判断,在“是”前加“不”表示否定判断.这种判断句中的“是”传统称之为系词.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则不完全是这样,呈现出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况,甚至有没有判断词存在,至今学术界都还有争议.杨树达先生《高等国文法》、《词诠》,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等书,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先秦文献中已有系词的用法(杨树达称“不完全内动词”、杨伯峻称“连系性动词”).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古代汉语》等书里,则指出先秦无系词,至于“是”字作为系词是汉以后的事了.有的古汉语专著则肯定“是”是个专门的指示代词,不是表判断的判断词.有的同志认定如果有系词“是”,也是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关于西汉以前汉语中的“是”能不能作系词用的问题,语法界曾有过一些讨论,有人肯定(见一九五七年二月号《中国语文》载赵立哲《秦汉间的系词“是”》),也有人否定,如王力先生说:“汉语真正系词(按:即指‘是’)的产生,大约在公元前第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王力先生是学著累累的大语言学家,是我国语言学界的老前辈。王力先生的观点,对我国语言学界和各高校古汉语语法体系无疑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王力先生对汉语系词所作的结论,笔者以为不尽符合西汉以前汉语的实际。  相似文献   

3.
汉扬雄《方言》全称《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对其语意有不同解释。王力、何九盈先生认为是:“轩使者绝代语释”加“别国方言”;本文认为是:“轩使者绝代语释(之以)别国方言”。  相似文献   

4.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历来均以为文人指斥孔子及其门徒不事稼稿之语。包成往日:“不勤劳四体,不分殖五谷,谁为夫子而索之邪?”宋邢而疏亦云:“丈人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者,丈人责干路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殖五谷,谁为夫子而来问我素之邪?”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策一册P202注〔4〕[sj释“勤”为“劳”,释“分”为“辨别”,而没特别阐明此句之句意,可见亦受传统说法之影响。文革时期更是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成了儒家以及知识分子的代名词。这是一种以讹传讹,完全是经学家不懂上…  相似文献   

5.
曾以《恩波智业》而名闻遐迩的策划人王力先生销声匿迹数年后复出,又以一套118万字的巨著震撼世人。这套以《不成咋办?咋办不成?》命名的四卷新作初印数90万册,码洋达1600万元,相当于一个中型出版社的年产值!连笔者也感惊讶:莫非王力先生的“另类思维”有核爆炸般的效果?应该说,这是图书史上的奇迹,也是知识经济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土豹”     
本刊1996年第4期上曾发表周士琦先生的文章《土豹是什么动物?》。这篇文章对民间传说的“土豹”到底指的是什么动物进行了考证。文章不同意动物学家谭邦杰先生在《中国的珍禽异兽》一书中的意见——土豹“也许是指未成年的华北豹”,而是认为土豹“是指与金钱豹形态相近的猫科动物猞猁”,并对此进行了论述。最近,本刊又收到一篇来稿,作者在大约半个世纪之前曾亲手捕猎过一只“土豹”。这篇来稿对“土豹”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现代文坛上空跃起一颗新星,这颗新星以耀目的光彩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华,给整个文坛带来一股“新鲜的气息”。这颗新星就是当时被称为“幽默作家”、“讽刺作家”的张天翼。 张天翼是湖南人,一九二八年他发表第一篇小说《三天半的梦》,立即受到文坛重视。从此,创作日丰。短篇集有《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移行》、《团圆》等,中篇有《鬼土日记》、《清明时节》、《万仞约》、《一年》等。作者以题材广泛、风格新颖受到极高的评价。《华威先生》是张天翼的代表作。这一短篇小说发表于抗日战争的第二年——一九三八年。后来与《新生》、《潭九先生的工作》合成《速写三篇》。  相似文献   

8.
评“民国以后制造甲戌、己卯、庚辰三脂本的书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8月,南京欧阳健先生在贵阳纪念程本《红楼梦》刊行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标新立异的新说:“甲戌本”(《脂观斋重评石头记》)是刘铨福伪造的;“脂观斋”是刘铨福的化名;胡适以来所有的红学家全上了当,无一幸免。 此论一出,立即有林晨先生撰文评论,誉为“震撼红学的新说”(《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5期)。当然也有人反对,例如《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3期就集中发表了刘世德、蔡义江、宋谋瑒、杨光汉、唐顺贤等几位先生的论文,以致被张训先生在《红搂》杂志1994年第1期认为是“围攻。”总而言之,欢呼也好,“围攻”也罢,欧阳健先生的“新说”确实引起了  相似文献   

9.
晋代杜预对“辅车”一词的错误训释流传甚广,影响至今。《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大小小的辞书,乃至一些学校的权威教材,如王力《古代汉语》等概莫例外。作对这一错误训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辅”之本义当为绑在两辐间的直木,并指出了现行辞书中释“辅”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0.
对于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这篇警世之作的创作方法,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九二三年十月,沈雁冰同志在《读〈呐喊〉》一文里,就指出它的“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接着,有人认为这篇作品是“自然主义的作品”,更多的人认为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五十年代以后,鲁迅研究出现了新的高潮,有人认为这篇作品是浪漫主义作品,有人认为它是象征主义作品。八十年代,有人甚至认为《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意识流小说”等等,大家对这篇作品的见解颇异,但大多认为它的创作方法是单一的,直到严家炎同志明确提出“并用”说,认为  相似文献   

11.
系词在后的判断句汉语判断句自使用系词“是”字以来,“是”字的位置一般处于主语和表语之间,其格式是:主语 是 表语我们在敦煌变文里,看到一些判断句,其中系词“是”字却置于表语之后,形成如下格式: 主语十表语 是例如《四兽因缘》(敦煌变文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原本《玉篇》残卷反切的整理,认为《玉篇》音为梁代金陵雅音,其方言基础为吴音,进而推论《玉篇》音为西晋洛下雅言“南柒吴越”后的变体,为当时中国雅言的代表,而“北杂夷虏”的洛下雅言只能称为“次雅言”,因此说明梁时中国雅言的方言基础应是“吴语”。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先后四处出现山东地名"费"。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两处加注,注明其音读和现所在地区;两处未加注解。王力先生、郭锡良先生、朱振家先生分别在他们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中,对《论语·季氏》提及的山东地名"费"注明音读和现所在地区。本文试从古音韵学角度考察山东地名"费"的古读音及流变,并对古代典籍中的古读音标示发表了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4.
《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其中“亦哀之矣”的“哀”,诸家选本或者不注,或者注为“哀怜”、“哀痛”、“悲哀”等。例如: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末注;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末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古代散文选》,末注;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也末注。有的选本考虑到这是阅读或教学中不应忽视的一个问题,于是便作了译或注。如:  相似文献   

15.
考《论语》“当仁,不让于师”一章注释,或以“谦让”释“让”,以“老师”“先生”释“师”,或以“谦让”释“让”,以“众”释“师”。笔者认为二说俱有偏误,从语言文字、孔子思想、社会实情三点辨正。  相似文献   

16.
《海国妙喻》,被认为是我国继《况义》、《意拾喻言》之后的《伊索寓言》的“第三个汉译本”。本文通过深入考证、分析,认为它基本是本“汇辑”性著作。所收70篇作品,36篇直接“汇辑”自《意拾喻言》;其余,大多“汇辑”自当时报刊上欧洲寓言的翻译篇什,另有几篇,颇似我国文人(包括《海国妙喻》的“译者”张赤山)的仿作或创作。  相似文献   

17.
今人认为朱熹《诗集传》废《毛诗序》不用,直接从文学角度求之于《诗经》。而《诗集传》对诸诗的题解。有近三分之二沿袭《毛诗序》,故“废《毛诗序》不用”的说法不能成立。朱熹反《毛诗序》的言论主要集中在“淫诗”和《诗经》尤其是“小雅”诸篇的写作时代两点上。“淫诗”说为朱熹承袭《论语》及《礼记·乐记》之说而来。但朱熹的推论犯了逻辑方面的错误,其“淫诗”说缺乏可靠的依据。《诗序》作者离开《诗经》写作时代下限不远、其所说时世较为可信。朱熹反《毛诗序》的主要目的,一是认为《毛诗序》为汉儒或村野妄人所作;二是认为《毛诗序》有害于温柔敦厚之“诗教”。其反《毛诗序》的根本目的,是想借解《诗》来为其理学思想服务。  相似文献   

18.
<正>尊敬的编辑先生:我感到非常高兴看到我有关中山先生的论文(《中山茂先生学术评传》——编者注)以中文在《中国科技史杂志》(2014年第4期)上发表,非常感谢黄荣光博士的优雅翻译。我希望有更多研究科学史的中国同行读到这篇用中文发表的文章,从而更了解中山先生和日本的科学史家。我很感谢编辑先生给我这样的机会为贵刊供稿。  相似文献   

19.
顷读某刊所载《阴幼遇的<韵府群玉>》一文,一开头即引《辞源》“阴韵”条记云:“宋淳祜间平水人刘渊增修《礼部韵略》,归并同用各韵为一百七部;元初阴时夫撰《韵府群玉》,又并为一百六部。元以来诗韵多沿用之,通称为平水韵,也称阴韵”。其实,《辞源》的这种说法大有值得商榷之处,并不足为据。即以“平水韵”的“平水”作何解来说,从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到现代语言学权威王力先生,都未真正解决,事实并不是如通常所说,因刘渊为“平水人”故称为“平水韵”的。  相似文献   

20.
慧达(约342-435)严《文》“全陈文”卷18收其文一篇,“小传”但云“润州江宁县小招提寺沙门”。新近出版的《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卷一在“僧肇”简介中谈到《肇论》时说:“以陈慧达《肇论疏》为最早”:方立天先生《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认为“慧达的生平无从考查,有的学者断为六朝陈时人”,叙文中亦作为陈僧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