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说过:“对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是寥寥无几的”。莱蒙托夫笔下的自然景物,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中都很有特色。对他小说中的自然景物描写研究得较多,而对他诗歌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却研究得较少。我想,小说中的自然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给人物提供活动的环境;而诗歌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却是为了把自然景物境界作为诗的艺术境界创造性地再现出来。它们各自的目的任务不同,创造的手法也有所不同。本文就他的抒情诗中的自然景物描写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2.
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年)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便是其特征之一.众所周知,川端康成是一位热情地、执著地追求美的作家.他一贯热心地探索美,热心地表现美.他认为,为了探索到美和表现出美,不可忽视自然景物,不可忽视自然景物的美。因此,他始终比较重视描写自然景物,对于日本现代文学忽视描写自然景物的现象表示不满,他在写作《雪国》期间所发表的《旅中文学感》(1935)一文中不无感慨地写道:“我在越后汤泽温泉(在新泽县境内,是《雪国》故事的实际舞台——引者注)停留一个月左右期…  相似文献   

3.
散文中经常都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写景不是照抄自然景物,它需要把客观景物艺术化,需要将它上升为美的艺术形象;这当中,自然是有讲究的。这里,仅就下面三个问题谈一谈。一、动用新奇的比喻描写常用比喻。好的比喻是一种创造,它不但给  相似文献   

4.
写景状物的记叙体是常见的。写景.历历如在眼前,情寓其中;状物,即描写事物,栩栩如生,意蕴其内。这是写景状物的宗旨。 任何外在的“景”和“物”自身并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而“景”、“物”一旦入诗入文,就会烙上内在感情的印记而获得新的生命,决不会是纯客观景物的“照相”。 如何才能写好写景状物的文章呢? 刘勰说过:“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意思是描摹事物的诀窍就在于其能密切符合真相。这就是说,写景状物之前,须先洞察景物特点,学会做“捕捉形象的猎人。”因此,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还要“以心击之”,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去抒写。这是一个根本要求。(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中关于泥墙根有这么三句描写:“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蟊,倘若用手按往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低唱”、“弹琴”、“按住它的脊梁”,它还会冒烟雾,这是昆虫各自的特点,也正是孩提时的乐趣所在,读者读了这不能不所动;作者过了不惑之年忆起儿时往事,夕抬朝花,仍如此意兴盎然,不胜思恋,足见百草园有无限趣味,是孩子们的乐园。 在抓住特点这个前提下,根据需要,写景物状物大致有如下写法。 一、衬托法。两岸的豆...  相似文献   

5.
晏青 《南昌高专学报》2009,24(4):23-24,27
鲁迅的《故事新编》在互文的视域下,文本呈现出来的“失陷”的英雄在多重的语境互涉下透露出鲁迅晚年孤独、尴尬、困境的超额承负。同时也是对其早期精神界战士观的一种反现与批判,在反思和超越中继续战斗。  相似文献   

6.
1938—1946年,沈从文在云南生活了8年,在此期间创作的散文、小说以及后来的回忆文章中,都有大量的“云南”书写,这些作品在优美、恬静的自然景物描写中对生命、人生、自我作形而上的抽象沉思,展示作者复杂深邃的思想世界,在素朴简单、淳朴厚重的人事描写中可见出顺天体道、乐天知足的人生形式;而回忆文章则对中国近代历史进行深刻地思考,在独具地方特色民俗描写中展现了一种原始淳朴、健康自然的人生形态。  相似文献   

7.
记叙文是由描写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为主要内容的文章。记叙文是通过人物、事件的描述来表现中心思想,它通过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记叙文而言,不管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都离不开景物描写。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景物描写往往被人作为人物感情、性格的寄托和象征,陪衬出人物的意志、愿望和感情,叙事为主的记叙文,景物描写起着渲染气氛衬托中心的作用;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景物描写更渗透着人的主观因素,所蕴含的人物感情色彩就更加鲜明、浓郁、丰富了。记叙文中,景物描写无不浸染人物的感情色彩,“一片风景一…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是景物描写的能手和巧匠。在《红楼梦》中,他把景物描写得婀娜多姿,逼真传神,像闪烁繁星,如璀璨宝石,巧妙的镶嵌在情节上,使景物与情节结合的如漆似胶,浑然一体。探讨曹雪芹的景物描写这一高超艺术,无论对《红楼梦》研究,还是对指导当前文学创作,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汉大赋在汉代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赋家们第一次将自然景物作为描绘的重心,其景物描写不再是作家感情、心志的载体,而是一种独立的自然存在,状物细腻,描摹逼真.内容上"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描写上移步换形、穷形尽相,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词藻华丽、文气充沛,把我国古代文学推向了一个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郭亚东 《科技信息》2010,(36):313-313
鲁迅的社会思想感受太强烈了,使得在那些少而精的景物描写中多带有主观色彩、社会含义和象征性能。景物描写中时时带有先生独特的精神印迹,与其作品所表现出的内涵的深刻性和沉痛的揭示性相映衬,决定了其作品在美学风格中的冷色调,同时,也显示出一种言简意赅的简洁美。不论《在酒楼上》鲜明美丽的景物描写,还是《祝福》和《药》以及用回忆奏响情感旋律的《故乡》和《社戏》,总之,他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决定了其作品不可能不结成以理性为坚核的涩果以及美学风格中的冷色调。而毛泽东主席给予的"鲁迅的方向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的评价是不言而喻的了。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自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在“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史记”就是这古代文化中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杰出的文学作品.它记录了史前期到汉武帝时代其间三千多年的历史,集中描写了汉初至太初年间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留下了当时各阶层人物鲜明的形象.以其高度的人民性,现实主义精神和艺术技巧丰富了祖国文学宝库.  相似文献   

12.
李晶  陶建亚 《科技信息》2009,(16):123-123
宋代女作家表现出来的超越悲哀的孤独与觉醒,在“幽长”的时空下,隐藏着女性贫乏枯燥的精神生活与短暂的主观生命意识。本文将探究其孤独与觉醒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作品中表现的“深幽性”,并最终分析这种孤独所产生的现实凄美感。  相似文献   

13.
张九龄是一位以抒情为主的诗人,在表达自己感情时别具特色的艺术手段的运用,使他的诗显得情致深婉而含蓄动人,不少篇章已成为历来传颂的抒情名作。此外,他的诗中还有不少描写景物的句子。其中,有写皇宫威严的,有写城池雄伟的,有写亭园优美的,也有写寺观静穆的。更多的则是对自然界形形色色景物的刻划和描绘:“数峰湖心出”是写山的;“一水云际飞”是写水的;“疾风江上起,鼓怒扬尘埃”,是写风  相似文献   

14.
意象(images)即意境,是诗人或作者运用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一首诗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广义的意象和狭义的意象.所谓广义的意象是指整首诗烘托出的总意境;狭义的意象则是指诗中个别词语的意境.如何处理这两种意象,直接影响译文对原诗韵味的传达.为此,笔者试图以许渊冲教授、W.J.B.Fletcher及W.A.P.Martin翻译李白《月下独酌》三种译文的意象再现情况作些粗浅的比较与分析,以求教于专家、同行.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思想崇尚柔性,认为坚持柔性就是回到了生命之根。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与老子的尚柔思想不谋而合。这一思想具体体现在她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拉姆齐夫人的柔性,二是灯塔之光体现出的柔性,三是景物描写所折射出的柔性。“柔”在小说中贯穿始终,发挥了关键作用,帮助所有的人物实现了内心的和平、精神的升华,并最终到达了“道”。  相似文献   

16.
许绮 《韶关学院学报》2004,25(11):25-28
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对烘托人物性格、渲染气氛起着重要作用。在《蝴蝶梦》的自然景物描写中,石南花这一意象频频出现,从意象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可提示石南花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与主人公吕蓓卡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诗论一直是朱光潜的心中主题。他认为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朱光潜论述诗境,对情趣与意象这两个相关的范畴作理论上的探讨,梳理出诗的境界与“情趣——意象”二元结构的关系以及朱光潜的境界创造理论与西方接受美学的相似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散文须写真人真事。众多书章如是说: “散文所描写的一般是真实人物,或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之上,进行某些剪裁和加工”;“它可追忆一件年代久远的事,也可记述一件刚刚发生的新事”;“而作品所描写的景物,都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中山大学出版社《写作大要》)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最早论及山水诗问题的批评家是刘勰。他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可是对于他的这一宋初山水诗“方滋”说,后世有很多人是不敢苟同的。缪钺先生说:“‘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亦非知言”。钱钟书先生也说:“山水方滋,当在汉季”。的确,在我国诗歌史上,以自然山水、景物为欣赏、描写、歌颂、赞美的主要对象的作品,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方滋”了,而魏晋之  相似文献   

20.
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不同于作者描写大家族命运的“激流三部曲”,该小说描写的是一个社会小人物——汪文宣的悲剧。整部小说基调悲凉,人物的命运坎坷,结局悲惨。这不仅因为当时社会环境及社会制度的冷酷无情:寒冷的冬天、寒冷的长夜、黑暗混乱的社会,一个凄冷的《寒夜》更在于人性中的“寒”:人性的孤独、人情的冷漠与无情及人与人沟通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