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系词“是”的生源问题,从王力先生1937年在《清华学报》发表的《中国文法中的系词》这篇开山之作,至今国内外已发表了20余篇讨论文章,其说不一,众论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意见:一、以王力先生为代表,认为系词“是”是由指代前文的代词“是”发展而来;二、以洪成玉先生为代表,认为系词“是”是从形容词“是”引申而来;三、以Sian先生为代表,认为“对”义  相似文献   

2.
孙小晶 《科技咨询导报》2009,(11):208-208,210
本文通过辨析两对单双音节同义副词“只”和“只是”、“还”和“还是”来说明双音节副词之于单音节副词的差别语素“是”是影响这两对单双音节同义副词用法差异的关键。希望对指导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即教授单双音同义副词时除了注意音节,语气等方面的差异,更应注意语素义对其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的影响,从而更快更准确地分析出单双同义副词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单用的名词同语式“N是N”根据内在结构的不同,我们把它分为两类:主谓结构的名词同语式和紧缩结构的名词同语式。前者表达一种分辨性肯定,后者表达一种礼貌性肯定。两者的字面信息都不够,听者必须联系语境,调用社会知识,通过推理,才能解出说话者所要传达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钟晶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1):38-41
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给予"双及物结构的语义具有很大的阐释性。研究发现汉语"给予"双及物结构是一个形和意的配对,该构式有自身固有的意义,并且该构式与进入该构式的动词进行整合,赋予进入该构式的动词意义。汉语"给予"双及物结构并非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抽象的中心意义,而是通常包括许多密切联系的意义,这些意义共同构成一个多义家族。  相似文献   

5.
原初是为指代词的观点,是系词来源的代词说的重要依据。原初是的指代词观面临诸多相反证据。首先,不可能以科学方法求得,只可能因错误推论间接得出。其次,汉代学者训释上古经典,遇是则照录,决不以此释是。再次,《尔雅》《说文》明示是、此的对立。各种迹象显示,原初是与今天指代词模式相异。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动宾式开V类动词不但数量多,而且还在不断产生,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这类动词简洁经济和新颖别致的特点顺应了语言发展的趋势.根据使用频率的高低,动宾式开V类动词分可为高频、中频、低频三个等级.  相似文献   

7.
对"令AB的是C"这类句式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主要结论是:一、充当句式中B的词语,绝大多数都是表示心理状态的形容词或动词词语。二、从C的句法形式考察,存在着"复杂式"和"简单式"两种类型。但在出现频率上,"复杂式"比"简单式"高得多。其原因与绝大多数的C属于新信息,特别是与说话人的表达需要直接相关;三、以廖秋忠所提供的几种手段为依据来确定"是"的管界。结果表明,几种手段在适用频率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在口语中,“A不A……”式中的A可以是动词、判断动词、助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介词。在这种句式里,介词同其他类词的用法是基本一致的,但介词后面必须带宾语。到底要重复哪一个词,要受语义制约,受询问焦点或语气轻重制约。介词的这种用法未见于书面语,本文认为,这是一种超前于书面语的口语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