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G.Shackle分析了非空决策(即不明情况下的大胆决策),指出存在一类无法用Pasca-lian概率描述的非分布式(即非随机性)不确定性,并构造潜在惊奇理论试图对上述不确定性进行度量。本文的研究表明:非分布式不确定性的根源是(i)知识的不完全性,(ii)知识的不协调性。Shackle没有能够对上述不确定性的抽象结构进行描述,也没有能够对知识的不协调性进行度量。因此,Shackle虽然已揭示了非分布式不确定性的主要性质,却无法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它作完整的描述。本文在Shackle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非Pascalian概率定义,阐明了上述不确定性的数字结构,并且运用内容分析的逻辑方法,对知识的不协调性进行度量;构造了非Pascalian概率的逻辑解释,为克服Shackle理论的困难、进一步发展非Pascalian概率理论,提供一种可能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4.
5.
6.
7.
演绎符号逻辑公理体系和数学概率论公理体系的建立鼓舞着许多哲学家构想出了多种多样的归纳逻辑体系。哲学家们关心发展归纳逻辑目的有二:一是为生活和科学研究提供不充分置信推理理论,二是让归纳逻辑为人类信念理性化提供根据。而且哲学家们对后者更感兴趣。若能达到这一目的,人类就能由归纳解决休谟问题,即由归纳证明人类知识具有稳固基 相似文献
8.
1.赖欣巴哈的概率归纳逻辑思想起源于20世纪科学革命的激发。爱因斯坦相对论挑战了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的基础,显示了经验证据的威力。海森伯的不确定性原理表明,基础主义的绝对确定性只是梦想。2.基于逻辑的形式结构,必须与世界的逻辑结构互相配对的理念,赖欣巴哈按客观主义采用了概率的"频率解释",并且建构了概率归纳逻辑的公理体系。3.在认知科学、心理逻辑取得新发展的背景下,按照真理实用论精神,对概率归纳逻辑思想重新进行合理性辩护。 相似文献
9.
10.
归纳问题是归纳逻辑中的根基性问题,对它的解决经历了从整体辩护到局部策略,再向新的整体辩护复苏的思路转变。归纳问题至今依然存在。必须对之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才能推动问题的相对解决和归纳逻辑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关于归纳逻辑的若干问题——对现代归纳逻辑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通过从现代归纳逻辑的诸多问题中选出休谟问题、经验主义概率归纳逻辑、逻辑主义概率归纳逻辑、主观主义概率归纳逻辑、贝叶斯定理、无差别原则、相关变项法、非帕斯卡概率归纳逻辑、局部归纳逻辑与整体归纳逻辑等九个问题加以讨论,展示出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脉络及其前景。笔认为,局部归纳逻辑在很大程度上是绕过谟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疑难问题的,因而尽管它对于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过于宽泛的局部化 相似文献
13.
科学理论是否有可能实现还原?关于这个问题的两种对立意见,即所谓“还原论”和“反还原论”的对立,实际上是古已有之的。但只有当近代科学日益走向成熟以后,这种对立和争论才明朗起来和尖锐起来。牛顿的科学纲领是明确地主张还原论的,因为它要求“从力学原理中导出其余自然现象”。但牛顿纲领所主张的还原论,只是还原论的一种特殊形态,即机械还原论。机械还原论要求对物理学、化学乃至生物学的理论作力学的还原,即还原为 相似文献
14.
因果排除问题是非还原物理主义面临的主要挑战,近年来不少学者借助干预主义因果论来消解这一问题,从而为非还原物理主义辩护。然而不论是从干预主义因果定义本身,还是从借助干预主义因果论消解排除问题的两条论证思路(过度决定可接受论证和差异论证)来看,这条辩护策略都是失败的。干预主义因果论在为心理因果性辩护的同时,必须以损失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其他重要立场为代价,包括依随性、心理属性的因果自治,甚至物理主义。 相似文献
15.
奎因把科学和哲学的探索比喻成纽拉特的船,表示哲学和科学都具有可错性。虽然他对逻辑经验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但是其自然主义认识论却又贯彻了彻底的经验主义。奎因还通过诉诸其自然主义认识论解决一些归纳逻辑问题,因而这些问题既不需要演绎的证成,其自身也不需要辩护。 相似文献
1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6)
观察与理论严格区分作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假设以及经验主义赖以生存的核心论题,饱受诟病。波根(J.Bogen)和伍德沃德(J.Woodward)提出数据-现象-理论三元区分以代替传统的二元区分,突显出数据在科学中的作用。但是这一模式在数据理论负载、数据-现象推论有效性、现象与理论严格区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困难。以此本文力图给出数据(Data)、现象(Phenomena)和理论(Theory)的三角模型(D-P-T三角模型)的重新解释,认为三者之间呈现互相制约的动态关系,数据不仅为现象提供证据,也为证实待测理论提供证据;数据、现象与理论之间无法在根本上做出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17.
18.
论失败的科学革命--兼评科恩的科学革命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科学史上,我们习惯上把"革命"指称那些已经成功的科学活动.从哲学角度讲"成功"可以理解为:科学发明者或发现者的主观预想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相统一.反之,失败就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相背离.失败的科学革命固然令人扼腕叹息,然而,失败是认识发展总链条上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环节,对失败的科学革命进行哲理上的类型化分析、原因之探究,进而从失败中发现成功的机制,无疑有着重要的认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科学理论由科学理论1和科学理论2两部分组成,科学理论1探讨同类自然现象间的一般规律,科学理论2探讨不同自然现象间的普遍规律。任何一种合理性都相关于我们人类的背景知识,科学理论的合理性也不例外。科学理论整体上的合理性在逻辑学内得不到保证,但科学理论的局部合理性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科学理论如何能够被我们判定其真或伪,成真的概率有多大,是科学哲学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当代英国哲学家理查德·斯温伯恩对科学理论的成真概率进行了逻辑演绎。他提出,科学理论的成真概率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经验成真概率;其二是先验成真概率。前者依靠科学理论的"解释力";后者则依靠科学理论预设条件的"简单性"。两者一并构成了我们判定科学理论成真概率的原理。斯温伯恩关于科学理论成真概率的原理不仅适用于非生命事件的解释领域,而且也适用于有生命的人格性事件的解释领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