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用于两种性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之间,用甲事物来描写或说明乙事物.在法语中,这种修辞的使用也颇为广泛.比喻有多种类型,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明喻和暗喻两种手法出发,对本体、喻体、比喻词以及相似点这四个要素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归纳出如何正确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基本的修辞方式,比喻是如何工作的?就是说,比喻产生效用的内在机制或它存在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传统比喻理论大都认为比喻就是在两个相异的事物间寻找共同点,通过一个熟悉的事物去理解另一个不太熟悉的事物。这一认识的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其粗糙处在把比喻的两造看作两个“事物”。“事物”是客观的。两个客观存在的事物何以能互相说明呢?新批评派的理论家们看到了这种缺陷,起而矫正,不是从客观事物的角度而是从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及这种反映的符号表现即语象的角度去研究比喻声认为比喻是“语境问的交易”,即用比喻…  相似文献   

3.
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比喻之所以出神入化,令人叹服,表现出强大的艺术魅力,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比喻构思新颖,富有独特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比喻是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段。在谈话和写文章中,恰当地运用比喻,能使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物更生动、形象;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化,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被比喻的事物;还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性,以加深读者的印象。用了比喻和不用比喻,表达效果大相径庭。试看下面同一意思的两种表达:  相似文献   

5.
刘荔 《科技信息》2011,(16):161-161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各民族语言中广为运用。但由于诸多因素所致,相似的比喻对事物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评价。本文就英汉语言中不同的植物、动物及宗教、神话的典故做比喻,用来说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别称是利用一个人们所熟悉的个别事物来说明解释另一个别事物,给予后者一个新称谓的修辞方式。这一修辞新格与比喻有相通之处:二者都要通过类似联想构建,都是在特定的情景中借助人们的已知来说明未知,二者在修辞方式的变化也有相似之。二者的区别是:别称中的两项事物必须是本质相同的同类事物,而比喻中的两项事物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别称中的两项事物都只能是个别事物,而比喻中的两项事物则不受此限。明辨别称与比喻的同异,就可以避免辞格应用与辩析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7.
<正>刘大为教授(2004)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对钱钟书先生的“凡喻必以非类”、“同类作比即比较”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对此笔者深有同感。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比喻这个根本问题。修辞学界对比喻比较公认的定义是: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比喻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具有相似点。两者缺一不可。笔者认为,修辞教学中产生的比喻划界上的不同意见,大多源于对比喻的这两个构成条件的不同理解。本文拟以“A像B一样”(A代表本体,B代表喻体)格式为例讨论比喻的两个构成条件以及辨识比喻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英语中常用的修辞格大约三十余种.每一种修辞格都有其基本的特点和表达形式.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汇集学生平时提出的疑难,将某些易混的英语修辞格分组进行阐述,并加以比较,悟出其异同点,以求准确地鉴别,牢固地掌握,灵活地运用.1、Simle,Metaphor1——1 Simile(明喻)Simile是把一种事物与另一种性质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这两种事物在一个方面相同或相似,而在其它方面则不同.这相似之点一般反映在动词、形容词、副词所表达的概念上.它一般由as,like,than等比喻词来引导喻体(vehicle),被比喻的事物称为本体(tenor).它的基本格式为“甲象乙”.它常用来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地描写事物或说明事理.汉泽时可直译,也可意译,  相似文献   

9.
葛莉 《科技信息》2009,(3):294-294,300
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的本质对各个民族是一样的,但是各个民族对颜色的认识,特别是各民族赋予它的比喻和联想意义是不尽相同的。本文着重对几种常见的颜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所代表的比喻和联想意义进行分析,方便英语学习者能更好的掌握两种语言,在跨文化交际时不会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比喻和夸张的理解一般都囿于传统的认识,认为二者毫不相干。比喻跟夸张之间事实上存在着联系:喻体是相对于本体更为典型的事物,实质上起着放大本体相似点的作用,这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夸张;间接夸张要通过比喻、比拟等修辞方式来实现,部分夸张中兼含有比喻。但作为修辞学上的两种辞格,比喻跟夸张又存在着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11.
比喻是一种“借彼喻比”的修辞法。所谓“彼”与“比”,是指两个独立的物象,但却存在着某项或数项的共通点,于是透过心理学所谓的类化作用,进行着借代联想。比喻一般皆以易知说明难知,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以具体形容抽象,而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妙境。巧妙的运用比喻,能使未知的事物呈现出清晰的形象;能使抽象的理论成为具体的概念;能使微妙的情绪化作感人的力量。比喻是语言艺术的升华,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比喻修辞不仅适用于文学类的各种文体,在非文学类论著中,如科技之类应用文…  相似文献   

12.
寓言,是文学的一种体裁,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它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正因为比喻是其最突出的特征,故而寓言的主题也往往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正如钱钟书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  相似文献   

13.
比喻辞格是人类使用最广泛的辞格,它能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审美性。按照三类比喻辞格进行审美的分类梳理具有科学性。同时,汉语比喻辞格审美发展有自己内在的规律,比喻辞格的审美和社会文化及审美心理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什么叫做比喻?这样提出问题,好似无疑而问,会被认为新奇事。其实,什么叫做比喻,的确还不曾弄得很清楚。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清,蒲杜龄《聊斋志异·促织》) 例①,姜宗伦先生著《古典文学辞格概要》19页上认为是比喻,是明喻格。同书“页上有一个定义:“比喻,也叫打比方,或叫譬喻,就是借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比方说明生疏抽象的事物或道理。”根据这个定义衡量,例①是借具体的事物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中考中语文易混修辞方法,专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一、比喻和比拟的辨析(一)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探讨比喻和其他修辞手法或艺术手法相结合,如比喻与拟人、比喻与典故、比喻与兴的融合等,分析了日本古典诗歌中多重审美积淀;其次从摹状事物、表达感情、阐释意象三个方面来认识比喻在日本古典诗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比喻又单称比,兴辞又单称兴。比和兴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但因两者有部分的重合,所以就有必要来辨别一番。比兴部分重合,是说比喻中的引喻,和兴的一种即以类似的事物发端以引起正文者正好相同。例如:“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民歌》)这是义兼比兴,不好说是比不是兴,或是兴不是比。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集了英文中有关颜色的比喻,从文化的角度探讨颜色与比喻的关系。在人类的语言中,比喻可以起到认知事物,传情达意的作用,它根植于文化这片肥沃的土壤中,而用颜色所表达的比喻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也绽放得格外绚烂多彩。  相似文献   

19.
歇后语是现代汉语中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语言形式。它生动精炼,幽默俏皮,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十分耐人寻味。本文试就构成歇后语的修辞方法进行分析论述。 比喻是构成歇后语的基本方法。歇后语中的比喻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取材广泛。它的内容可以是现实中的各种事物。例如,“天上的星星——没有个确数”,“绣  相似文献   

20.
比喻在古典诗歌中虽属常见,但由于它的格式丰富多样,其修辞效果又与某些辞格相近,故常被人们误认或误判。要真正认识比喻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首先要弄清比喻的基本格式及其变化形式;其次要注意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别,对比喻和借代、用典作出明确界定;再次是要从摹状事物、表达感情、阐明事理三个方面来认识比喻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