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珊瑚/胶原/rhBMP-2复合人工骨异位诱导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弥补单纯珊瑚无骨诱导活性、骨修复能力弱等缺陷,给临床提供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替代材料。方法:将珊瑚与胶原和rhBMP-2复合,制备出珊瑚/胶原/rhBMP-2复合人工骨,将其植入大鼠背部肌肉陷窝内,以珊瑚/胶原和珊瑚/rhBMP-2复合人工骨植入作对照;取材后通过组织学方法和图像分析评价其骨诱导活性。结果:珊瑚/胶原/rhBMP-2植入后1周,在局部诱导出软骨细胞分化和软骨基质形成;4周形成含骨髓的板层骨;诱导成骨的量有明显的rhBMP-2剂量依赖性(P<0.01);而珊瑚/胶原和珊瑚/rhBMP-2植入区均无骨或软骨形成。结论:珊瑚/胶原/rhBMP-2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异位诱导成骨活性,是一种较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珊瑚/ 胶原/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复合人工骨( 简称复合骨) 的骨修复能力,将复合骨植入兔颅骨直径15m m 的圆形缺损,以单纯珊瑚植入作对照;术后6 周、12 周取材,通过组织学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评价其骨修复能力.发现复合骨植入区形成的骨组织量明显多于同期的珊瑚植入区( P< 0 .01) ;术后12 周,复合骨完全被成熟的骨组织取代,其骨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珊瑚.说明复合骨具有骨传导和骨诱导活性,骨修复能力较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型生物性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组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hBMP-2)/珊瑚人工骨复合物(复合骨)与珊瑚人工骨(珊瑚骨)在拔牙窝修复中的作用,方法:12只成年狗作为实验动物,拔除两侧上颌 第2及第3切牙,并去除牙槽窝之间的牙槽间 ,一侧随即植入复合骨,对侧植入珊瑚内作为对照,于并植骨后4,8,。12周取材,采用组织学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观察比较两种植入材料在拔牙窝内的骨修复能力及修复效果,结果:复合骨具有较强的骨修复作用,植入牙槽窝后,材料被逐渐降解吸收,新骨不断形成,12周后,植入材料完全被成熟的骨组织取代,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复合骨组新生骨形成的比值明显高于珊瑚骨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合骨在拔牙窝中的骨修复能力和修复效果明显优于珊瑚骨。  相似文献   

4.
β—TCP/HA双相多孔磷灰石陶瓷成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体外实验,确定了骨形成蛋白因子BMP在多孔磷灰石陶瓷上的吸附位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吸附性能。在β-磷酸三钙/羟基磷灰石(β-TCP/HA)双相多孔磷灰石陶瓷诱导成骨中,HA为宿主骨及β-TCP降解提供钙、磷源有成骨机制。这些实验结果有助于增进对羟基磷灰石骨修复材料成骨作用的了解,并能较好地解释β-TCP/HA双相磷灰石陶瓷在体内非骨环境中的诱导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报告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小鼠肌肉内诱导异位成骨的生物学作用。结果:植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后1天有间充质细胞向植入区内聚集;5天出现典型的软骨细胞;7天钙化开始;10天形成雏形的骨髓腔;14天骨髓腔内出现幼稚的造血细胞;21 ̄30天形成大量网状骨小梁、骨单位,在骨小梁间隙出现骨髓细胞。结论: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具有较强的诱导成骨活性。  相似文献   

6.
β-TCP/HA双相多孔磷灰石陶瓷成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体外实验,确定了骨形成蛋白因子BMP在多孔磷灰石陶瓷上的吸附位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吸附性能.在β-磷酸三钙/羟基磷灰石(β-TCP/HA)双相多孔磷灰石陶瓷诱导成骨中,HA为宿主骨及β-TCP降解提供钙、磷源的成骨机制.这些实验结果有助于增进对羟基磷灰石骨修复材料成骨作用的了解,并能较好地解释β-TCP/HA双相磷灰石陶瓷在体内非骨环境中的诱导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7.
磷酸钙生物活性骨水泥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用四种添加剂(含K+与Na+的磷酸氢盐水溶液)调和α-TCP/DCPD骨水泥系统,并将硬化物浸入37℃的生理盐水(0.9%)中,对不同添加剂和浸入时间的骨水泥硬化物进行了相成分、化学成分、显微结构与力学强度等分析,将骨水泥植入兔的股骨肌肉中进行了动物实验考察,再用光镜观察植入样品的组织学切片.结果表明,所研制的骨水泥最大抗压强度可达15MPa,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着重探讨了骨水泥抗压强度与浸入时间和相成分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安息香衍生物对LEPB丙烯酸羟基酯的光固化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DSC法研究了大分子的丙烯酸酯化LEPB及其与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在不同安息香衍生物存在下的紫外光固化行为.通过诱导期与光强倒数的线性关系,光固化反应热等实验结果对不同光致引发体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讨论,并对安息香衍生物的引发效果进行评价,含DMPA2%的B体系在4.066×10~-5/m~2光强下.其聚合反应热焓为154.8J/g.而将DMPA改换为安息香丁醚时.则同样的反应热焓要求光强达到8.0×10~-5W/m~2.因此,DMPA具有更好的引发活性.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脱钙人牙基质(Decalcification Tooth Matrices DTM)复合胶原材料作为骨修复材料的可行性.采用冻干后高温交联的方法制备脱钙人牙基质复合胶原材料;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IR)分析及电子能谱(EDS)分析材料表征;通过成骨细胞MCT3T-E1与材料混合培养分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诱导骨细胞生长活性.结果显示材料分布均匀,形成多孔疏松的支架,其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晶体,材料不影响成骨细胞的分裂,且对细胞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研究表明脱钙人牙基质复合胶原材料具有骨修复材料的结构特点,且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及诱导成骨细胞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植入体强度低的缺陷,提出一种钛框架/CPC/BMP复合结构的人工骨,并通过长达半年的动物实验及后续分析研究其降解规律,得出了这种植入体降解的动力学模型.研究表明:在植入动物体内后,CPC的孔隙率按对数规律递增,靠近植入体表面的孔隙  相似文献   

11.
首次制得二乙基胺甲基膦酸锆-亚磷酸锆Zr(HPO_3)_(2-x)·(O_3PCH_2NEt_2)_x·H_2O(ZDEAMP-ZP,x=0.75,0.60,0.50).将ZDEAMP-ZP用溴化苄季铵化,得到部分季铵化的产物:溴化苄基二乙基铵甲基膦酸锆-二乙基胺甲基膦酸锆-业磷酸锆Zr(HPO_3)_(2-x)·(O_3PCH_2NEt_2)_(x-y)·(O_3PCH_2N ̄+Et_2·CH_2Ph·Br ̄-)_y·H_2O(Y<X,ZBDEAMPB-ZDEAMP-ZP).ZBDEAMPB-ZDEAMP-ZP用于进行液/固/液或固固/液三相催化的亲核取代成醚、卤代烃和羧酸盐合成酯及二氯卡宾加成反应,均得到良好的结果。催化剂易于分离和回收,通常回收70%~100%,催化剂重复使用10次以上无明显失活。  相似文献   

12.
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造人工生物活性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快速成型、三维重构和生物学技术为基础,建立了新型人工生物活性骨工程化制造系统。该系统制作的人工骨外形与被替代骨一样,内部都具有模拟真实骨组织微管系统的三维网架结构,可通过骨生长因子和活体细胞的复合,使其具有生物活性,因此弥补了传统生物填充材料由于缺乏活性布无法实现骨诱导的缺陷。动物实验的结果表明,所制造的内部仿真结构,为人工骨的快速活化和新生骨细胞的三维并行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空间条件,其中骨引导和骨诱导的双重机制可有效地加速骨组织的生长,从而证明了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  相似文献   

13.
第三代骨修复和植入材料除了要满足生物相容性、力学相容性等要求,同时还要求具备骨传导、骨诱导和可控降解等特性,以实现骨组织的诱导再生。笔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从骨植入材料的分类、生物相容性、力学特性、拓扑结构、可控降解、组织诱导再生、加工制备及表面处理等方面对近年来可诱导组织再生骨植入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最新动态进行了阐述,提出可控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可能是未来骨植入材料加工制备的重要发展方向;将活性陶瓷与多孔钛基体高质量结合,在保证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对骨植入体进行降解速率调控,将是实现骨植入材料组织诱导再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用LBA4404/pcAMBIA系列转化水稻的最佳条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用带有gus报告基因的农杆菌LBA4404/pCAMBIA1301转化水稻品种鄂宜105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以gus基因瞬间表达活性为指标测定转化率频率,对于利用pCAMBIA表达载体系列进行水稻遗传转化的最佳条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最适菌液浓度值为D(600)=1.0,最适共培养温度为22-28℃;共培养培养基的pH值为5.2-6.2这一较宽的范围内均可。  相似文献   

15.
通过CO氧化活性测试,采用XRD、XPS、TPR等方法表征,研究了Cu-Mn-Pt/γ-Al2O3系列催化剂中组分间的活性增强效应,并对其固相结构和表面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1)氧化型CuMn/γ-Al2O3催化剂中Cu和Mn之间存在一定的活性增强效应,两种活性组分发生协同作用;(2)还原型Pt-Cu/γ-Al2O3和Pt-Mn/γ-Al2O3催化剂的氧化活性在系列中最高,Pt-Mn/γ-Al2O3的CO氧化活性增强效应最为显著.这与加人Pt后,Cu2+易被还原,Cu+明显增多有关;(3)同时含有Cu、Mn组分的几种催化剂中,催化剂表面上Cu均有一定富集,加人Pt后,表相以Cu+为主.由于Cu-Mn-Pt三元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不同,以致氧化活性相差很大,共浸制备较分浸制备的催化剂活性要好的多.  相似文献   

16.
应用包装IL-2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将IL-2基因导入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和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建立了NIH-3T3/IL-2-2,NIH-3T3/IL-2-7和B16/IL-2-4等3个转基因细胞株,应用CTLL-2/MTT法快速测定各转基因细胞株分泌上清IL-2的浓度.转染效率最高的NIH-3T3/IL-2-7其IL-2分泌量高达1422u/(106c·24h),表明这一基因转移系统能有效地将外源基因导入靶细胞.CTLL-2/MTT法能快速、简便、有效地检测IL-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版纳近交系小耳猪骨形成蛋白的成骨活性。方法 :用Urist方法从版纳小耳猪骨和普通猪骨中提取骨形成蛋白,SDS -PAGE凝胶电泳测定小耳猪BMP的相对分子量。将剂量为2mg、5mg的小耳猪和普通猪BMP分别植入4组小鼠股部肌袋 ,分别于术后第7天、14天和28天取材,通过拍摄股部X线片、组织学观察和测定组织中碱性磷酸酶活性 ,观察小耳猪BMP诱导成骨活性。结果 :小耳猪BMP是一含14、22、27、36、48、66KD六种成分的蛋白多肽 ,所有BMP植入组放射学观察均未见明显高密度影形成。组织学观察BMP植入第7天可见大量间充质细胞分化并向软骨细胞转化 ,第14天有大量软骨形成 ,第28天见成熟板层骨并有骨髓形成。ALP活性测定结果显示5mgBMP植入组ALP活性明显高于2mgBMP植入组 ,但同等剂量的小耳猪BMP和普通猪BMP植入组的ALP活性无差异。结论 :版纳近交小耳猪BMP具有较好的成骨诱导活性 ,且sepBMP的成骨能力与植入剂量有关 ,但其成骨诱导活性与相同剂量的普通猪BMP相比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8.
旱芹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在MS+1.0mg/L2.4-D+0.5mg/LKT上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然后转入MS+1.0mg/LABA诱导产生胚状体后用于人工种子包埋,在有菌土壤1中获得了7%左右的转株率,当人工种子外面包裹一层酯类共聚物作外膜,并在人工胚乳中加入6%的麦芽糖和1%的活性炭后,使人工种子在有菌蛭石土中的转株率提高到51%,还测定了芹菜胚状体分化过程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酸氨酶(PAL)活性,  相似文献   

19.
在透明质酸为主要成分的人工关节润滑剂中添加Lα-DPPC磷脂和γ-球蛋白,配制成复合人工滑液,在PVA-H/PVA-H,PVA-H/316 L S.S.2类摩擦副上,利用振子式摩擦仪和M2000型磨损实验机,测定其摩擦学参数.结果表明,与纯粹透明质酸溶液相比,复合人工滑液的润滑性能有显著提高.其润滑机制研究表明,润滑性能的提高可能得益于添加物质在PVA-H材料表面所形成的磷脂双层膜及其良好的边界润滑能力.  相似文献   

20.
研制MPC/CPC骨水泥纤维蛋白胶复合BMP新型人工骨的制备及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性能.通过对成年山羊双侧股骨髁部分别制备1处直径10mm、深15mm松质骨缺损,制备MPC/CPC/FG/BMP(A组)、MPC/CPC/FG(B组)、CPC/FG(C组)人工骨支架材料,分别植入各组实验观察材料,分别于6周、12周进行影像学、组织学、形态计量学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说明新型MPC骨水泥纤维蛋白胶复合BMP新型生物活性人工骨支架材料在促进成骨、加快磷酸钙骨水泥降解速度上优于MPC/CPC/FG、CPC/FG的人工骨,同时新型MPC骨水泥复合纤维蛋白胶的成骨和促骨水泥降解作用优于单纯CPC复合FG的人工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