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淀山湖地区晚第四纪孢粉及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玉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2):245-250
通过对淀山湖地区赵巷4井、淀峰1井等晚第四纪地层孢粉研究,划分出6个孢粉组合带,反映本地区植被演替与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自古至今依次是:第一阶段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湿润(Q3^3-2);第二阶段稀疏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冷而稍湿(Q3^3-3);第三阶段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一草原,反映气候温和略湿(Q4^1);第四阶段以常绿栎类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气候热暖潮湿(相当于大西洋期,Q4^2);第五阶段以栎、松、禾本科、水龙骨科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略干(相当于亚北方期,Q4^2后期);第六阶段以常绿栎类、落叶栎类、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反映气候温暖湿润(相当于亚大西洋期,Q4^3).这种气候波动与世界性的气候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杭州湾作为我国大陆沿海地区第四系厚度较大的沉积区之一,历来是我国地学、生物学和气候学研究的重点区域;但其南岸研究比较薄弱。在对杭州湾南岸第四系BZK1钻孔岩芯沉积物特征、地质年代、孢粉、有孔虫和介形类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杭州湾南岸第四纪地层对比、古环境演化和海平面变化特征。钻孔揭示全新世沉积始于孔深22.00 m(约10.77 ka B P.),其下至孔深44.60 m为晚更新世地层,全新世沉积速率大于晚更新世。研究表明:古环境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29.6~10.8 ka B P.晚更新世时期,以针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为气候温暖较湿的滨海河口湾半咸水环境;10.8~9.5 ka B P.早全新世早期,以针叶与常绿阔叶林为主,推测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下的潮上带湖沼环境;9.5~5.9 ka B P.全新世早中期,以常绿阔叶与针叶林为主,气候温和较湿,受海水波及;5.9~0.5 ka B.P.全新世中后期,以常绿阔叶与针叶林为主,属滨海-内陆架环境,该阶段后期海水已退出本区,气候由温暖湿润渐渐转凉。结果显示杭州湾南岸气候-环境-海平面-沉积速率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上述研究可丰富杭州湾南岸第四纪地层学、环境地质学研究内容,为邻区晚更新世生物地层对比以及古植被和古环境分析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3.
首次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本区第一“暗绿色硬粘土层”的硅铝率在2.80~3.37之间,说明该层已经发生了较强的土壤化作用,可以确定为古土壤,古土壤层土体样品与胶体样品的化学全量分析结果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只能用胶体样品来确定古土壤特征。古土壤中SiO2,Al2O3,MgO,TiO2,K2O相对积聚,而Fe2O3,CaO,MnO,Na2O,P2O5相对淋溶。在剖面上SiO2/ 相似文献
4.
利用广州地区南北2个不同沉积地貌区的钻孔进行孢粉分析,结合测年和沉积信息,分析了广州所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孢粉分析结果显示:在晚更新世珠江三角洲地区气候经历了偏冷干-偏凉干-暖湿-热湿-偏凉干-冷干的变化过程,末次冰期对本区具有明显影响,使全新世和晚更新世孢粉组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全新世气候明显转暖湿,整体上以暖湿为主,但出现了一些小的气候波动事件,最明显的是在2 250 a BP 前后偏凉干的变化;该区在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各经历过一次海侵,两孔反映的气候期和海平面变化较为一致,气候和海平面变化也有很好的对应。两孔在地层、沉积相和孢粉特征上的差异是地理位置、沉积环境和基座地貌等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珠江三角洲是世界上主要河口三角洲之一,自晚更新世开始形成,其沉积物中保存了丰富的微体动物壳体,它们是重建晚第四纪古环境极为有效的指标。本文对珠江三角洲东部PRD17孔的微体动物群(有孔虫和介形类)进行了分析,共发现有孔虫14属29种,介形类14属17种,将其分别划分为3种生态类型。根据微体动物群的组成特征,并结合测年数据、岩性、沉积物粒度及颜色反射率等特征,重建了PRD17孔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化。约43 400 cal a B.P.以前,钻孔所在地发育河流相沉积。晚更新世玉木亚间冰期开始,南海海平面回升,本区开始形成第四纪以来的第一个海相层位。从微体动物群的组成和丰度可识别出3次小规模的海平面波动。约35 400~30 900 cal a B.P.为晚更新世最大海侵时期,微体动物群的丰度和分异度都达到峰值。约25 900 cal a B.P.以后,海水逐渐退出。末次冰盛期的海平面大幅下降,导致本区上更新统沉积物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珠江三角洲普遍发育的花斑状黏土层。由于钻孔所在地地势相对较高,受全新世海侵的影响较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晚,直到6 000 cal a B.P.左右才重新接受沉积,初期发育上潮间带沉积。约3 700 cal a B.P.开始,逐渐变为受潮水影响较显著的潮坪环境。 相似文献
6.
闽东北沿海晚第四纪海侵与海面变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从盛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3(4):94-101
闽东北沿海是福建乃至全国晚第四纪海面变化研究比较薄弱的地区之一。本文根据该区的钻孔岩芯和地表露头沉积相及测年资料的综合分析,揭示了闽东北沿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和海面变动;晚更新世约90-80kaBP,70-60kab0,40-39kaBP和34-22kaBP发生4次海侵;全新世海侵在约12kaBP已开始,此后海面有过多次波动,其中约在距今6ka和3ka前出现过明显高于现今海面位置的高海面,海侵范围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埋藏古土壤及成土母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第一硬粘土层具有裂隙和微裂隙、粘化层和粘粒胶膜、植物根系和植物碎石、土壤结构体和新生体等古土壤特征,应为古土壤层.由古土壤层中粘土矿物组合,硅铝率(2.8~3.7)和硅铁铝率(2.0~2.9)以及潴育特征推断它为潮土(草甸土),成土母质为河漫滩沉积,沉积磁组构Q,P,L,F值对比分析,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黄河源地区晚第四纪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叔鹰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4)
在野外考察和14C测年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晚更新世至全新世黄河源地区的环境变迁。确定了在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和全新世三个时期冰川、冰缘现象、湖泊、河流、植被和土壤的基本状况。最后讨论了近代环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潮汕平原晚第四纪沉积相与古环境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潮汕平原第四系一些钻孔的沉积相,孢粉学及^14C年代分析,论述了韩江,榕江及练江三角洲的古环境演变,认为有过两次以上的海侵期,而主要的三角洲韩江三角洲的发育可分为前三角洲期,古三角洲期和现代三角洲期,这些古环境的演化与南海的δ^18O曲线相对应。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289口钻孔资料的分析,以下切河谷底部的侵蚀面及河间地古土壤层顶面为层序界面,据此将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划分为三个层序,古河谷和古河间地的层序界面埋深相差较大,但所划分的三个层序在横向上可以进行对比,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存在古河谷相序和古河间地等两类相序以及四种层序组合方式,其中三期古河谷充填层序具有套叠式结构,证明古河谷的发育具有继承性,且规模逐渐缩小,长江晚第四纪古河谷经历了“下切—充填—海泛—三角洲进积—再下切”的周期性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1.
闽江口晚第四纪海侵地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9(1):86-90
大量钴孔岩芯的岩性特征,微体古生物硅藻和有孔虫化石组合,以及~(14)C测年结果揭示,闽江河口区发育两期海侵地层。表明本区在晚第四纪期间至少经历了两次海侵事件,发生于距今44000~22000a的玉木亚间冰期海侵相对较弱,其范围仅达福州市区一带,另一次海侵发生于距今12000a以来的冰后期,该次海侵较为广泛,其范围可达闽侯的甘蔗一带。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南翼晚更新世古土壤及其成土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三角洲南翼全新统下伏的硬粘土层具有粘粒胶膜、土膜结构体、裂隙和微裂隙、植物根系和植物碎屑等古土壤特征,系古土壤。软锰矿的分布指示地下水位在地面上下3m左右,这由于冰期低海面本区相对海拔较大所致。 相似文献
13.
横沙浅滩位于长江入海口,毗邻外海深水区,是江海联运理想的交通运输枢纽.挖入式港池方案可以充分利用横沙浅滩广阔的滩涂,形成大型深水港区所需的水域、陆域、深水岸线和泊位.避开外海恶劣天气的影响,泊稳条件好,航行和靠离泊安全;回淤少,对周围海域的影响小,有利于长江口深水航道的维护,有利于长江口的安全和稳定.因此,挖入式港池方案是较为科学合理,可予以推荐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南港底沙再悬浮特征及其浓度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声学悬沙浓度剖面仪(ACP-1)和Endeco流速仪、双频测深仪等对长江口南港底沙再悬浮的浓度、流速和盐度、水深等进行连续14h定点同步观测。对长江口南港底沙再悬浮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转流阶段再悬浮频率较小,强度较大;涨(落)急阶段,再悬浮频率较大,强度较小;过滤阶段,再悬浮频率和强度随流速同相变化;底沙再悬浮浓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盐度、流速、水深和悬沙粒径。再悬浮浓度与流速、盐度、水深和悬沙粒径的线性回归关系显,相关系数达0.91,且流速、水深和粒径与之呈正相关,盐度与之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将河口海岸三维斜压水流数值模式应用于长江口海域,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后枯季大通流量在6000~40000 m3/s的18组分级流量情况下的盐水入侵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上游径流对盐水入侵有明显的制约作用,随着上游径流量增加,盐水入侵的范围改变显著;利用大通流量和河口代表点半月最大盐度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半月最大盐度与大通流量呈现良好的指数关系,相关系数高于0.99。 相似文献
16.
根据长江口的实测水流流速、悬沙含量及其级配资料,分析了它们变化的规律性,并用通用公式进行了验证.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实测资料与现有理论和经验公式的拟合程度较好;在相对水深η=0.4处的流速、悬沙含量及其级配与垂线平均值基本一致,因而可用η=0.4处的流速u0.4与含沙量S0.4来计算单宽输沙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长江口北支XL1孔48个样品的有孔虫定量分析,将该孔划分为3个有孔虫组合带(含有8个组合亚带),并将其与崇明岛北部的永隆沙CY孔沉积特征进行对比,确定了XL1孔为晚全新世以来的沉积。对比分析两孔有孔虫组合特征,参照CY孔孢粉组合分析结果,对长江口北支XL1孔揭示的气候与海平面变化进行研究。XL1孔3个有孔虫组合带所反应的气候变化特征依次为温和略湿(后期又转暖一些)→温而略干→温暖湿润;海平面变化自带1→带3为上升-下降→下降-上升→上升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