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选育四季豆的优良品种 ,自 1996~ 2 0 0 0年在全省收集了 37个四季豆地方品种 ,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观察 ,其中 1号、6号、2 7号、30号四个品种在荚长、荚重等方面明显优于本地 8号品种 ,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经不同质量浓度的778诱导剂处理过的2个水稻品种(丽粳2号,十和田),在(25±1)℃,2 500 lx的温箱中生长到二叶期的结果:质量浓度为33.33 g/L的抑制水稻的生长,25.00 g/L的为水稻生长的最适浓度.在二叶期水稻的叶片上喷洒相应质量浓度的试剂,置于低温(0±1)℃,4 d,恢复1 d后,统计存活率.经质量浓度为33.33 g/L的试剂处理过的幼苗存活率最高.抗冷品种(丽粳2号)各质量浓度下的水稻幼苗的存活率均高于不抗冷品种.西双版纳香荚兰种植基地的香荚兰在遭受了前后2次(0±1)℃天然冻害后,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对其分别给予了778诱导剂,BR-120的喷洒处理.通过对不同部位香荚兰叶片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发现,低温胁迫后的香荚兰植株,喷洒了BR-120和778诱导剂的植株,叶片中的SOD,POD酶活性均高于对照植株.  相似文献   

3.
对9个优良扁豆品种进行了物候期、植物学特征和农艺性状的观察和比较,从中筛选出了二个特早熟品种,即红花1号、白花2号,其鲜荚上市比早熟品种早20天,比中熟品种提早70天以上。  相似文献   

4.
 对栽培品种墨西哥香荚兰(Vanilla planifolia Andr.)进行了常规染色体分析,并对其杂交品种、无性繁殖植株(组培苗、扦插苗)和野生品种滇南香荚兰(V.siamensis Rolfeex Downie)的染色体变异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香荚兰染色体的大小在0.2~2μm之间,为小染色体,2N=28,经长期继代培养的组培苗染色体出现变异的频率明显超过扦插苗和野生品种,微核、染色体桥和染色体断片的频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5.
酰胺荚醚类萃取剂因其易合成、分解产物易除去而不影响萃取工艺流程等优点,在核燃料后处理方面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近年来关于酰胺荚醚类萃取剂结构一性能关系的进展情况。得出结论:在萃取能力上,酰胺荚醚萃取剂研究明显大于相应的二酰胺;不对称酰胺荚醚的萃取能力明显比对称酰胺荚醚的萃取能力强;研究其萃取性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进一步对荚Mi属的木绣球和雪球荚Mi两个种的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核型组成是不同的,木绣球2=18+12m+4sm+2sm^sat雪球荚Mi2n=16=12m+4sm。但是结果亦表明按Stebbins的非对称核型分类它们有相同的非对称性核2B型。因此这两个种亲缘上是相近的。  相似文献   

7.
对特早熟扁豆品种红花1号、白花2号生物学特性的观察,为综合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两个品种从鲜荚的外观、商品性、口感、品质、产量等反映良好,鲜荚上市比一般扁豆品种提早70天以上,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特早熟扁豆品种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特早熟扁豆品种红花1号,白花2号生物学特性的观察,为综合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两个品种从鲜荚的外观,口感,品质,产量等反映良好,鲜荚上市比一般扁豆品种提早70天以上,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绿豆根瘤菌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2个品种绿豆根瘤进行采集、培养,并通过染色对根瘤情况及根瘤菌形态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12个品种中V3476、博绿2号外形为卵圆形,其余均为椭圆形;②根瘤着生部位除绿洲1号、95515只着生在侧根外其余品种的主根、侧根均着生根瘤;③不同品种的绿豆根瘤在同一生长时期的根瘤在大小和结瘤率上明显不同,根瘤生长最大的品种是长荚绿豆,根瘤直径为2.76~6.84mm,根瘤最小的为维绿1号,直径为1.2~3.32mm,结瘤率最高的为河北明绿、长莫绿豆、中绿1号、秦豆6、达90%,维绿1号结瘤率最低,仅为20%;④在甘露醇-酵母汁培养基上生长的孤立菌落只有长荚绿豆、秦豆6的菌落形态型为R,其余均为S;⑤培养72小时,菌落大小各有相同,生长最快的为长荚绿豆,直径达9.1mm,生长最慢的为南绿1号,直径为6.6mm;⑥绿豆根瘤菌为短杆状、长椭圆形.  相似文献   

10.
对9个优良扁豆品种进行了物候期、植物学特征和农艺性状的观察和比较,从中筛选出了二个特早熟品种,即红花1号、白花2号,其鲜荚上市比早熟品种早20天,比中熟品种提早70天以上。  相似文献   

11.
“桂豫2号”和“桂豫3号”,是本文作者从法国引进的易老化矮生菜豆“HaricotGaronel”与从中国农科院蔬菜所引进的荚粒两用型矮生菜豆“嫩荚”杂交选育而成.桂豫2号为具强金属光泽的黑色籽粒.桂豫3号为具金属光泽的肉白色籽粒.两个品种都矮生、早熟、粒大.可在我国广大地域种植.本文详细论述了两个品种的杂交选育方法和过程,生物学性状和生产性能及其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12.
大豆多生长中心作物的表征和荚粒产量分层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大豆多生长中心作物的表征和荚粒发育及其在群体冠层中分层构成产量的一般规律。大豆植株结荚数量以上、中层为多,而粒重的分层比例是中层略大于上层。不同粒荚的分层分布,以三粒荚所占产量的比重最大(占42.78%),而且大多数分布在植株的中、上层;其次是二粒荚(占25.73%),主要分布在上、中层。研究认为,组成大豆群体产量的主体在植株中、上层,并以上层的二粒荚的粒数和中层的三粒荚的荚重构成产量为主。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开花状态下的瓜尔豆叶面喷施6种不同肥料,并对不同处理下瓜尔豆的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开花状态下,不同浓度的肥料对瓜尔豆产量性状均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在50%的开花状态下,各肥料处理对瓜尔豆单荚籽数、单株荚数、单株籽数、单株籽重等影响产量关键性因素的作用达到显著水平。为适时合理进行根外追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测定和分析高峰林场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速丰林幼林的土壤和厚荚相思叶片的营养元素含量,并与相关树种叶子营养元素含量比较,探讨厚荚相思在赤红壤山地营林中的施肥技术.结果表明,高峰林场界牌分场内用于种植厚荚相思树的赤红壤土壤中有效N、P、K含量极低;厚荚相思叶片中N、P、K营养元素含量低于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木荷(Schima superba)3个相关树种;P、K、Ca营养元素在冬季至春季的过程中有明显的减少.因此,在营养元素缺乏的赤红壤林地,对厚荚相思速丰林的配方施肥过程除了应对N给予重视外,更应适当增加P、K和Ca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15.
香荚兰愈伤组织的培养及其香兰素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香荚兰不同部位的外植体的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形成速度及诱导状况明显不同,香荚兰预培养状况,激素的种类与浓度对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生长均有较大影响,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周期以28-30d为宜,薄层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香荚兰愈伤组织及其增减物中存在着香兰素等香味复合特质。  相似文献   

16.
中华绒螯蟹精荚形成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绒螯蟹的精荚形成始于前输精细管处,呈椭球形,由精子、精荚基质、精荚壁组成,其精荚壁由包被精子的外周精荚基质浓缩而成,故与内部精荚基质之间无界限,精荚表面光滑,无上皮细胞分泌物沉积。精子均匀分布于精荚基质中,基质为较低电子密度物质,呈网状,其间具有一些小的空泡。输精管上皮细胞分泌物分为四种:高电子密度物质,较低电子密度物质,泡状精液,颗粒状精液。  相似文献   

17.
选用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和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3个树种在崇左市石山地区进行造林试验,3年后调查分析造林绿化效果.结果表明,树高、地径和冠幅的净生长量,厚荚相思分别达到4.4m、7.1cm和2.8m,分别为台湾相思的2.0倍、2.4倍和1.6倍,为小叶榕的6.3倍、2.6倍和3.1倍.厚荚相思的石山造林绿化效果极显著地优于台湾相思和小叶榕.而且厚荚相思林下植被总盖度、枯落物等生态环境比后两种优良.厚荚相思是崇左市石山地区人工造林绿化的优良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18.
日本沼虾精荚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日本沼虾精荚的结构研究表明:单个精荚由精子团,粘液团和非细胞的包膜三部分组成。包膜具单层结构,主要由细小的相交纤丝所组成的基质构成。在超微结构上,包膜可再分成内,外侧二个区域。包膜几乎完全包被精子团和粘液团。精子团由精子和非细胞基质构成,基质包括沟网,球状体和丝线网三部分,它们分别和精子间在不同的部位连结。  相似文献   

19.
水杨酸、烯效唑、BR-120对香荚兰根系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品种的香荚兰根系活力存在一定差异,采用适当浓度的水杨酸、烯效唑、BR-120对常规品种植株加以处理,发现3种处理对植株根系活力均有所提高.其中水杨酸作用最快,而另外2种生长调节剂开始4d效果不明显,5d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香荚兰不同部位的外植体的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形成速度及诱导状况明显不同,香荚兰预培养状况、激素的种类与浓度对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生长均有较大影响,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周期以28~30d为宜,薄层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香荚兰愈伤组织及其培养物中存在着香兰素等香味复合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