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低管电压技术联合低碘浓度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将4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使用东芝320排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扫描,分别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分,对比有效辐射剂量及碘摄取量.结果 A,B两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有效辐射剂量低于A组,且有效辐射剂量较A组降低72.95%,B组患者有效碘摄入量较A组减少18.29%,两组图像噪声值、左冠脉开口处强化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像噪声高于A组,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双低"扫描方案能降低有效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注射体积少、碘的质量浓度低("双低")的造影剂注射模式在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CTA)中的可行性.方法:将150例(其中男83例,女67例)接受320排螺旋CCTA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名患者.A组使用碘的质量浓度为370 mg/mL的碘帕醇造影剂体积50 mL 2期注射的模式,B组使用碘帕醇造影剂体积39 mL 3期注射的模式,C组使用碘的质量浓度为320 mg/mL的碘克沙醇造影剂体积39 mL 3期注射的模式.测量并比较主要血管CT值及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所获得的图像由2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诊断与分析.结果:3组患者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曝光时心率、上腔静脉CT值、主动脉根部噪声值、SNR、CNR~(RCA1)和CNR~(LM)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的右心房、右心室、主动脉根部、肺动脉、右冠状动脉近端(RCA1)、左冠状动脉主干(LM)、心室壁的CT值均高于B组和C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共评价了3组患者的1822个冠状动脉节段,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22±0.53)、(1.21±0.51)、(1.27±0.64),3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782,P=0.676).结论:320排螺旋CT采用注射体积少、碘的质量浓度低(320 mg/mL)的造影剂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对比剂在冠状动脉血管CTA图像的效果,以期找到最佳的对比剂给药方案.方法选择36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按照不同的浓度、不同的注射速度、不同的剂量进行分组.结果对比剂浓度不同的3组患者CTA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20 mg/m L浓度的等渗对比剂进行CTA扫描图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的多排螺旋CT(MSCT)影像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诊断为成人CPF的CT资料。观察瘘血管起源、数目及走行(管状扩张或蚯蚓状迂曲扩张、附壁征),肺动脉瘘口位置、数目、大小及征象(穿通征、等密征、烟雾征、喷射征),肺动脉增宽与否。结果:瘘血管起源及数目:右圆锥支21例,左圆锥支(左前降支第1分支)22例;右左圆锥支15例;左前降支(LAD)第2分支1例;合并左主干分支2例;合并降主动脉分支1例。1支异常冠状动脉分支13例,2支11例,3支4例。瘘血管迂曲扩张形态:管状扩张7例,蚯蚓状迂曲扩张21例(合并动脉瘤9例)。肺动脉瘘口数目、位置及大小:肺动脉瘘口均为1个,分别位于主肺动脉前壁10例、左侧壁17例、主肺动脉分叉处右侧壁1例,肺动脉瘘口大小约1.7~7.4 mm,平均约3.3 mm。肺动脉瘘口CT征象:穿通征28例、喷射征或射血征11例、烟雾征14例及等密征15例。肺动脉增粗2例。结论:MSCT结合三维重组技术对诊断CPF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2例有完整病历资料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使用飞利浦16层螺旋CT平扫和对比剂增强扫描检查,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等影像后处理技术进行肺动脉三维成像。结果1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MSCTA及MPR、MIP、VRP等重建处理后可显示双侧肺动脉主干、叶动脉、段及业段肺动脉。受累动脉9支,其中肺动脉分支栓塞者4例,肺段及段以下栓塞苦8例。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FA)的直接征象为中心型充盈缺损、偏心型充盈缺损和完全阻塞。结论16层螺旋CTA诊断肺动脉栓塞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对32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同时在1周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 10例患者共40支血管无狭窄;7例患者12支血管无法评价,可评价16支血管当中10支有狭窄,6支无狭窄;3例患者共12支血管完全无法评价;300例患者共1 200支血管当中,785支血管不同程度狭窄,415支血管无狭窄;320例患者当中15例检出心肌桥,3例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和筛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CT不同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在冠状动脉CTA心律不齐中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对心律不齐12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40例,A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超快速螺旋100 k V Flash模式扫描,B组120 k V Flash模式扫描,C组行双能量(100 k V,140 k V)螺旋扫描,对3组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0例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率为97.6%,97.8%和99.2%,平均有效剂量A组(0.80±0.05)m Sv,B组(1.63±0.14)m Sv,C组(8.73±2.95)m S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0 kV Flash模式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扫描速度快,辐射剂量低,可作为心律不齐低剂量冠状动脉CTA临床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CT表现,探讨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结果:90例CT冠状动脉成像中,56例冠状动脉呈粥样硬化,26例钙化性斑块血管管腔轻度狭窄,3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右冠状动脉病变20例,左前降支病变25例,左回旋支病变14例,支架术后21例.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筛查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随访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低管电压CTA在眼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拟行头颈部CTA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低管电压组和对照组各30例。低管电压组采用100k V联合快速迭代重建算法(idose),对照组采用120 k V,比较2组眼动脉CT值、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评分、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用于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评价。结果 (1)低管电压组较对照组眼动脉CT值略有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组在眼动脉CTA图像差异,主观评价无统计学意义,2组图像质量均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客观评价,低管电压组由于联合使用idose,噪声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管电压组的SNR、CNR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低管电压组辐射剂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CTDIvol、DLP、ED分别降低了52%、55%、55%。结论低管电压(100 k V)联合快速迭代重建算法(idose)进行眼动脉CTA检查具有可行性,不仅可获得满足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同时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总结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V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0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影像资料,其中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V技术扫描组40例,回顾性扫描组40例,均采用ECG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对所有冠状动脉节段(直径≥1 mm)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统计所有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辐射剂量.结果:①回顾性扫描组的个人总辐射剂量1.862~9.772 mSv,平均辐射剂量为5.47 mSv;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V技术扫描组的个人总辐射剂量0.862~2.996 mSv,平均辐射剂量为1.27 mSv.②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V技术扫描组40患者评价冠脉543段,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3分)比例为95.44%,评价为优的冠脉节段比例为89.57%.回顾性扫描组40患者评价冠脉576段,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3分)比例为97.82%,评价为优的冠脉节段比例为90.66%.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V技术应用可提供优秀的、满足临床诊断的影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V技术应用是减少辐射剂量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探讨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iterative model reconstruction,IMR)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低造影剂总量与低流速条件下,在25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中的可行性;并评估其对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的影响。将50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对正常剂量和低剂量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选择120 kV、约220 mA·s、45 mL对比剂、流速4.5 mL/s。低剂量组选择80 kV、约155 mA·s、40 mL对比剂、流速4.0 mL/s,其余扫描条件保持一致。对照组使用滤波反投影法(FBP)对数据进行重建,低剂量组使用IMR算法对数据进行重建。对两组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价和客观统计分析包括强化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以及辐射剂量。结果 2名医师对动脉期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较高。低剂量组各段血管强化CT值、SNR、CNR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明显低于正常剂量组。说明在头颈部CTA检查中采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低流速与低对比剂总量扫描模式结合IMR重建技术既可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又可以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和较低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Iterative Model Reconstruction,IMR)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低造影剂总量与低流速条件下在25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中的可行性,并评估其对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方法 将50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对正常剂量和低剂量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选择120kV、约220mAs 、45ml对比剂、流速4.5ml/s,低剂量组选择80kV、约155mAs、40ml对比剂、流速4.0ml/s,其余扫描条件保持一致。对照组使用滤波反投影法(FBP)对数据进行重建,低剂量组使用IMR算法对数据进行重建。对两组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价和客观统计分析包括强化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以及辐射剂量。 结果 2名医师对动脉期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较高。低剂量组各段血管强化CT值、SNR、CNR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低剂量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明显低于正常剂量组。结论 在头颈部CTA检查中采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低流速与低对比剂总量扫描模式结合IMR重建技术即可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又可以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和较低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探究冠状动脉CTA改良扫描方式并双低技术的临床应用。将60例拟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人,两组均采用碘普罗胺300mgI/mL,A组(22≤BMI≤26kg/m2)为实验组,对比剂总量均为50m L,监测层(ROI)置于左心房中部;B组(体质量无要求)为对照组,对比剂总量按0.8mL/kg计算,监测层(ROI)置于升主动脉,记录不同扫描部位CT值,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分析。监测层置于左心房跟踪扫描,有效避开了上腔静脉伪影的干扰,提高了检查成功率。在冠状动脉CTA成像中,监测层置于左心房,使用低浓度及低剂量对比剂,根据不同BMI进行个性化扫描,实验组可以提供与对照组常规扫描相似的图像质量,不但降低了碘摄入量,而且降低了碘对心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低剂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咯血患者行栓塞术前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咯血患者"双低"(低对比剂剂量、低辐射剂量)剂量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和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分成CTA组和DSA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CTA检查与术中DSA检查分别显示支气管动脉为104支和107支。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CTA检出的正常起源支气管动脉、异常起源支气管供血动脉、由支气管动脉供血的异常肺内病灶,符合率分别为100%、89%、100%。结论 "双低"剂量支气管动脉MSCTA对支气管动脉检出的敏感度高、对侧支供血动脉显示效果理想,并能清晰显示肺内病灶,而且可大幅降低辐射剂量,患者舒适度相对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及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对90例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0例主动脉成像检查成功率100%,图像质量评价优为88.9%,良为11.1%.其中主动脉夹层58例,图像质量优为89.7%,良为10.3%;非夹层组32例,图像质量优为87.5%,良为12.5%.夹层组与非夹层组采用团注法获得的图像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x 2=0.0977,P>0.05.结论扫描延迟时间的选择、监测平面的设定以及后续生理盐水的使用,是团注追踪法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检查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在肠系膜上动脉CT血管成像(CTA)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40例患者肠系膜上动脉CTA的原始数据,利用滤波反投影重建(FBP)、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30%、ASIR 60%、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L、DLIR-M、DLIR-H共6种算法重建图像,测量并分析肠系膜上动脉的CT值、SD值和信噪比,两位放射科医生进行主观图像评价。结果:6种算法重建图像CT值、噪声、信噪比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LIR-H,DLIR-M、ASIR60%、DLIR-L、ASIR30%、FBP图像噪声依次增加,信噪比依次降低;3种DLIR的CT值无明显差异,但DLIR的CT值高于FBP和ASIR;主观评分显示DLIR重建图像血管锐利度增强。结论:DLIR改善了肠系膜上动脉CTA的图像质量,并且能提高血管锐利度,但也存在改变原始信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寻找降低儿童头颈部X射线辐射剂量以及对比剂剂量的方法.方法应用西门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儿童头颈部血管进行扫描,A组行常规扫描,B组行优化扫描,以降低X射线的辐射剂量.结果运用优化方法后,发现辐射剂量明显低于传统方法.结论优化方式扫描不仅能降低辐射剂量,还可以提高图像质量和组织对比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首过期内双输入肺灌注成像对肺结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因肺部疾病需要进行增强扫描的133例患者,包括36例炎性肺结节和97例恶性肺结节,采用东芝320排CT对其进行首过期容积灌注成像,采用自适应迭代重建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并使用双输入数学模型最大斜率法进行灌注指数的定量分析,采用感兴趣区(ROI)技术测量肺结节及正常肺组织的肺动脉血流量(PA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AF),比较正常肺组织及不同肺内病灶的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构成比的差异.结果:肺部CT灌注成像总的最大有效剂量为6.47 mSv;36例炎性肺结节的PAF均值为(140.6±50.8)mL/min/100mL,BAF均值为(28.1±27.3)mL/min/100 mL;97例恶性肺结节的PAF均值为(53.1±25.2)mL/min/100 mL,BAF均值为(84.4±20.6)mL/min/100 mL;133例患者在病灶对侧同层面正常肺组织的PAF值为(130.6±20.8)mL/min/100 mL;BAF值为(1.6±2.7)mL/min/100 mL.3者之间的灌注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灌注成像技术能评估肺组织及肺结节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构成比情况,对恶性及炎症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成像并对其图像进行分析.结果:有586支冠状动脉被评价,其中有钙化的血管283/586(48.29%)支;检测有意义的狭窄(≥50%的狭窄)214/586;直观显示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与主动脉的连接情况及其与心脏各房室的关系;可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内支架的位置和形态学表现.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大鸨心脏冠状动脉的铸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血管铸型方法对大鸨心脏冠状动脉的分支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大鸨心脏左、右冠状动脉均开口于同侧主动脉窦内.左冠状动脉先分出前室间隔支,分布于室间隔前1/3部,主干分为旋支和前降支.旋支先分出左心房支,分布于左心房,主干分支分布于左心室的左缘壁和隔壁及右心室隔壁的部分区域;前降支有两支,前支由左冠状动脉主干根部分出,依次分出后室间隔支和动脉圆锥支,主干延续至心尖,其分支分布于左心室壁面和右心室隔面.后室间隔支分布于室间隔后2/3部,动脉圆锥支分布动脉圆锥及肺动脉干;前降支后支分出左缘支后,主干沿锥旁室间沟下行,沿途发出4,5支平行型分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左缘支沿心左缘走行,分布于左心室侧壁.右冠状动脉分为浅支和深支.浅支分出窦房结支和右心房支,主干延续为右室后支,窦房结支分布于窦房结和升主动脉,右心房支分布于右心房,右室后支分出右缘支沿心右缘走行,分布于右心室侧壁,右室后支主干分布于右心室的隔壁;深支分出主动脉支分布于升主动脉,主干延续为右室前支分布于右心室前壁及心右缘壁.出后室间隔支,主干延续为右室前支,右室前支向前向下延伸,分支分布于右心室前壁和右心室下缘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