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现实中存在的具体的汽车后的控制臂零件作为这次研究的目标,进行一定的模建。在分析的过程中引进惯性的原理进行计算分析控制臂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进行控制臂强度的精准计算,进行汽车后悬架下的控制臂有限元的分析,从分析找到优化方法,为以后的汽车后悬架下控制臂零件的制造提供了一定的制造标准。  相似文献   

2.
利用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以汽车转向运动学为基础,对某矿用汽车转向四连杆机构进行了参数分析及优化设计。首先分析了转向机构中最小传动角对汽车转向横拉杆作用力的影响。其次,分析了机构底角和转向臂长度两个变量对汽车转向轮转角误差及转向时间的影响。最后,以转向过程中外侧车轮实际转角与理论转角误差最小为目标函数,应用ADAMS软件完成了转向四连杆机构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3.
姚剑锋  程宁 《广东科技》2012,21(15):165-166
选取一款汽车液压转向机构为例子,通过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对其进行设计优化。以实现汽车实际的转向角及理论转角误差最小作为优化目标,将转向梯形底角及梯形臂的长度作为设计变量,对转向机构实现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4.
谷彦良 《科技信息》2011,(10):I0133-I0134
汽车动力转向泵作为动力转向系统的动力源,是动力转向系统的关键零件。双作用叶片泵和控制阀又是汽车转向油泵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双作用叶片泵的定子曲线和排量进行分析,然后又对控制阀处在不同工作状态时进行了受力分析。从而为转向泵及控制阀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根据汽车转向传动机构转向球接头弹簧工作条件及技术要求,结合实际,就转向球接头的重要受力零件,对截锥螺旋压缩弹簧的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新的研究,为有关行业从事相应工作的技术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单纵臂悬架矿用汽车样车在试验的过程中出现纵臂断裂的情况,对前桥纵臂断裂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处于动态冲击下的前桥纵臂的受力变形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到了满载工况、动态左转向至极限工况、动态右转向至极限工况的应力应变特性.根据应力应变分析结果,对单纵臂悬架进行了结构改进.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结构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车门系统的电动玻璃升降器布置和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在汽车车门设计中于玻璃升降器的布置有关的零件设计,同时对叉臂升降器的布局设计及仿真实现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下,汽车动力转向零件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对车辆性能的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转向泵在车辆行驶速度控制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了车辆驾驶感觉,行驶安全性明显提升。电磁阀控制流量的转向泵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汽车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以电磁阀控制流量的转向泵为研究内容,首先对其对其应用背景进行了论述,之后对其应用优势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今后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北京钢铁学院与第二汽车制造厂在我国首先开展楔横轧生产汽车轴类零件毛坯的研究。为此选择了东风5t车上的变速箱中间轴、转向蜗杆轴,转向直接杆、转向球销及同步器锁销这5个有代表性的零件,作为研究对象。在北京钢铁学院实验轧机试轧成功的基础上,分别在二汽厂的锻造分厂及标准件分厂建立了直径为1000mm、630mm、350mm3条楔横轧生产线,现均已投入工业生产,并收到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大型三维建模软件CATIA建立了装载机的三维实体模型,利用CATIA中的传感器的碰撞试验功能检测各零件间是否干涉,并通过CATIA中测量工具测量装载机的主臂和铲斗翻转的最大角度,提取装载机的各项参数,最终运用CATIA中的电子样机模拟装载机铲土、翻斗、提臂、转向、倒土等连续的基本动作,实现电子样机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的运动模拟,为装载机的样机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以体积(质量)最小和多工况下应力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转向垂臂的拓扑优化模型。以转向轮左、右转向极限工况和原地转向工况作为设计载荷,以垂臂模型的控制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建立了垂臂的多目标数学模型。采用第二代非劣排序遗传算法(NGSA-II)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问题进行优化求解,得到各自的Pareto优化解集,并参考Pareto解集对垂臂进行尺寸优化。结果表明,在不影响各项性能的前提下,转向垂臂减重17. 87%,取得了较好的轻量化效果。  相似文献   

12.
汽车操纵性稳定性是汽车重要的性能之一,方向盘是驾驶员操纵汽车的主要部件之一,其对汽车操稳性能的影响不言而喻。国家标准规定要定期用方向盘转向力-转向角检测仪检测方向盘"最大转向力"和"自由转角"。该文旨在研发一款装夹方便,操纵简单,而且准确性高的方向盘转向力-转向角检测仪,建立检测仪编码器装夹位置分析模型,分析编码器安装"偏心"距离对转向角检测准确性的影响,确立了转向角检测理论基础。建立力传感器安装位置分析模型,并对安装位置导致的力矩误差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装夹部分采用"双伸缩臂式"方案,以使偏心距离尽量小,设计检测仪整体机械机构,并用UG画出三维模型,仿真出运动和装夹效果。设计出合理锁紧机构,保证装夹紧固。设计实验证明对转向力和转向角标定"、"转向力-转向角检测"、"自由转角检测"、"最大转向力检测"进行测量。试验结果证明检测仪对转向力和转向角的检测满足检定规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轮式车辆转向运动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矢量和矩阵,确定了在车辆直线和转弯行驶时,导向轮轴和转向节臂的方位。进而导出节臂转角、转向角和外倾角之间关系,以及阿克曼转向中的节臂转角间理想关系等方程式,为各种轮式车辆转向机构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基于蒙特卡罗法的轨迹再现转向机构稳健性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于转向梯形机构,以转向过程的运动精度为目标函数,以主销中心距、轴距、转向梯形底角和转向梯形臂长度四个参数作为设计变量,以最小传动角及最大角度误差作为约束,建立了基于响应面方法的稳健设计数学模型. 应用具有正态分布参数的蒙特卡罗稳健设计方法,对汽车转向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 比较了确定性优化方法与蒙特卡罗方法的设计结果. 在转向角度误差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应用蒙特卡罗方法设计的转向机构最小传动角大,系统的传递性能及运动性能好,并且当设计变量出现微小变化时,能有效保证转向系统的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产品表面质量视觉检测中因图像几何特征不足而导致的相机位姿无法校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灰度分布的相机位姿自动校准方法.首先将相机安装于机械臂末端,标定出机械臂末端坐标系与相机坐标系间的转换关系;然后采集相机处于不同位姿下的产品表面图像,在图像感兴趣区域内建立极坐标系,并根据图像灰度与极角之间的分布关系计算出灰度分布轴线的位置,以引导机械臂带动相机作姿态调整;最后再根据图像清晰度评价值控制机械臂沿相机光轴方向平移至正焦位置,最终实现相机位姿校准.以汽车涡轮壳零件为被测对象进行了相机位姿校准试验,图像中感兴趣区域两侧的灰度差值由119降低至4,图像清晰度评价值达到极大值150.90,相机经位姿校准后采集到了准确、清晰的零件表面图像.  相似文献   

16.
汽车的转向性能主要由车轮转向半径所决定,为提升汽车转向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行星轮系的汽车转向机构——行星齿轮转向桥。该转向桥利用轴转向代替传统的轮转向,达到减小汽车转向半径的目的。利用相关性能指标对比分析了轴转向与轮转向的转向性能。同时对行星齿轮转向桥进行结构与参数设计,并利用ANSYS对转向桥相关部件进行静力学分析,探究其结构可靠性。最后利用MATLAB进行动态分析,对转向桥理论研究进行结果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轴转向的行星齿轮转向桥相较于传统轮转向能够有效减小汽车转向半径、提升汽车灵活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作用于汽车转向轮的转向力矩,并给出了转向轮回正力矩和转向阻力矩的计算公式;根据此公式建立了汽车转向行驶时转向力矩、车轮转角、转向盘转角间的解析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参照标准推导出了汽车轻便性试验解析计算方法,通过试验验证了该解析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为汽车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横向稳定杆是汽车悬架中的重要零件。它不仅可以防止车身在转向等情况下发生过大的侧倾 ,还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本文推导了横向稳定杆侧倾角刚度计算公式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还提出了横向稳定杆的若干设计要点 ,并介绍了根据横向稳定杆的应力有限元分析结果确定其弯曲处曲率半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三轴重载汽车在转向制动工况下的安全性能,基于TruckSim汽车仿真软件,搭建了三轴重载汽车整车模型。对三轴汽车在转向制动工况下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基于分析结果设计了削减制动力的三轴汽车转向制动协同控制器。对于车辆处于不足转向的情况,设计了滑移率分配的模糊控制器。采用Truck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对ABS控制和协同控制在转向制动工况下的控制效果进行了探讨。仿真结果表明,在转向制动工况下,与ABS控制器相比,协同控制器提高了三轴重载汽车转向制动工况下的操纵稳定性和制动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空心薄臂零件侧孔(槽)冲裁模具结构相对复杂,是模具设计中的难点.通过对空心薄臂零件侧孔(槽)冲裁模具两种典型结构的分析,阐述侧孔(槽)冲裁模具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注意事项,从而确保空心薄臂零件侧孔(槽)的加工质量,并实现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