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1个同时测定大黄及其制剂中的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和大黄素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Waters Spherisorb ODS2(5μm,Φ4.6 mm×250 mm)色谱柱,以体积比为85∶15的甲醇-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1.5!mL/min,柱温为40℃,检测波长为430 nm.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和大黄素在10 min内得到了有效的分离和检测.方法简便、快速、灵敏、线性范围宽,可用于大黄及其制剂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和大黄素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药物小分子与靶蛋白的相互作用,建立了超滤技术和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方法(LC-ESI-MS),并用该法筛选了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作用的大黄蒽醌类物质(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通过比较大黄蒽醌类药物混合溶液与HSA结合前后的提取离子流图色谱峰,发现大黄酸与HSA结合能力最强,芦荟大黄素次之,大黄酚最弱.说明超滤质谱法是研究药物小分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种快速灵敏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唐古特大黄蒽醌衍生物的提取与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唐古特大黄粉末加到20%硫酸溶液和氯仿的混合液中,在水浴回流以水解、提取.氯仿提取液依次以5%碳酸氢钾、5%碳酸钠、0.25%氢氧化钾和5%氢氧化钾振荡提取.提取液分别以盐酸酸化,即分别得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混合物黄色沉淀物.后者再以薄层硅胶干柱层析分离,可得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单体.上述五种蒽醌成分再经结晶即得纯品.  相似文献   

4.
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电喷雾质谱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ESI-ITMS)法,通过一级质谱全扫描和二级质谱碰撞诱导解离技术,研究5种大黄蒽醌衍生物(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的质谱行为及分子结构与裂解规律间的关系,并对大黄药材中总游离蒽醌提取物进行了电喷雾质谱检测.实验结果显示,5种大黄蒽醌类化合物一级质谱负离子出峰较好,被测样品均为基峰或第二强峰,未发现聚合体离子及加合离子产生,二级质谱各碎片离子归属明确,特征性强.实验结果可应用于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及进一步的代谢产物研究,并为大黄药材有效成分的鉴定提供了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筛选富集纯化毛脉酸模乙酸乙酯部位(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酚苷)成分的最佳树脂,优化大孔树脂纯化目标成分的最佳工艺.以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酚苷的吸附率和解吸率为评价指标,筛选树脂,并优化了吸附和洗脱条件.D101树脂对毛脉酸模乙酸乙酯部位成分具有较好的吸附分离性能.最佳工艺条件为,毛脉酸模乙酸乙酯部位样品溶液1 BV,吸附流速为2 BV·h-1,先用2 BV水洗涤,再用20%、50%、75%、95%乙醇各2.5、5、2.5、5 BV进行梯度洗脱,流速2 BV·h-1,合并50%和95%乙醇洗脱液,即为纯化部位.纯化后目标成分纯度提高到49.85%,说明采用D101树脂分离纯化毛脉酸模乙酸乙酯部位成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芦荟中蒽醌类化合物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聚酰胺、硅胶柱色谱,结合溶剂分配及重结晶技术,从芦荟叶液汁的浓缩物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种蒽醌类化合物,经综合波谱分析和化学方法鉴定它们的结构,结果为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i cion)、大黄酚 (chrysophanol)、大黄素 (emodin)、大黄酸 (rhein)及一个自然界新发现的化合物:1,8-二羟基-9,10-蒽酮3-甲基-(2羟基)丙酸酯 (1,8-d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methyl-(2-hydroxy)propionateester)。  相似文献   

7.
用四种不同的溶剂从中药大黄中提取分离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寻找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提取的有效溶剂.用正交试验法对得到的有效溶剂进行提取工艺研究,结果显示:以乙醇提取方法较佳.  相似文献   

8.
首乌及其复方对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首乌、洁脉冲剂及其组分对平滑肌细胞体外药敏效应。方法:从“复方-单味药-活性成分”对比分析入手,采用MTT法测定首乌、洁脉冲剂、大黄素及大黄酸对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果:首乌、洁脉冲剂与大黄素的有效剂量范围为其血药浓度的25~125倍;大黄酸有效剂量范围为其血药浓度的12.5~75倍。洁脉冲剂、大黄素对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1.54%~96.89%,24.6%~94.58%;而首乌、大黄酸效果较差,抑制率分别为16.56%~86.57%,14.38%~85.64%。并且随作用时间延长、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率都有一定的提高。结论:本研究为首乌、洁泳冲剂、大黄素及大黄酸的医学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药复方药效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同时测定狼毒大戟中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和大黄素甲醚5种蒽醌类成分的HPLC法.采用Venusil MP C18(2)柱(4.6mm×250mm,5μm)色谱柱,以甲醇-0.2%磷酸溶液(79∶21)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54nm,柱温30℃.测定了16批狼毒大戟根和地上部分中5种蒽醌类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在线性范围内的线性关系(r0.999 3)及分离度(R1.5)均良好;游离蒽醌平均回收率为96.59%~99.13%,RSD≤1.36%;总蒽醌平均回收率为97.60%~99.46%,RSD≤1.52%.16批狼毒大戟样品中5种蒽醌类成分均可检测到,不同产地、不同部位的狼毒大戟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量及组成结构比存在较大差异;由聚类分析可知,同一产地、不同居群狼毒大戟根的总蒽醌质量分数并没有聚集在一枝上;同时根的总蒽醌质量分数高于地上部分,云南省香格里拉市格咱乡除外.由此表明,这不仅能比较云南产狼毒大戟不同产地、不同部位中游离蒽醌和总蒽醌的质量分数及组成的差异性,为其药材质量评价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狼毒大戟地上部分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苞叶大黄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用95%乙醇对苞叶大黄根茎进行提取,采用大孔树脂、硅胶、凝胶等综合层析方法对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质谱、NMR、IR等波谱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化学结构鉴定.从苞叶大黄根茎中分离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torachrysone-8-O-β-...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能同时分离检测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与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5种蒽醌类成分的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考察了缓冲液pH值、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浓度、硼砂浓度、甲醇浓度和运行电压对分离检测的影响,获得最佳的分离检测条件:缓冲液由15 mmol/L硼砂、30 mmol/L SDS和10%甲醇组成,pH值为9.6,运行电压为25 kV.在此条件下,二苯乙烯苷和5种蒽醌类成分在18 min内得以完全分离,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6% ~1.61%和1.46% ~2.87%,检出限为0.26 ~ 0.56 mg/L,回收率为97.2% ~ 103.2%.  相似文献   

12.
通过检测虎杖提取物灌胃后大鼠血浆及尿液中的代谢产物, 建立一种用液相色谱 电喷雾串联质谱(LC-MS)分离鉴定复杂样品中主要蒽醌类代谢物的方法. 液相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Agilent XDB-C18(4.6 mm×250 mm, 5 μm), 流动相为水 甲醇梯度洗脱, 柱温为25 ℃. 质谱条件: ESI离子源, 毛细管电压3.5 kV, 负
离子检出模式. 结果表明: 在大鼠灌胃虎杖提取物后的血浆样品中检测出大黄素、 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3种代谢产物; 尿液中检测出大黄素、 大黄素葡萄糖醛酸酯、 芦荟大黄素硫酸酯和芦荟大黄素葡萄糖醛酸酯4种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3.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4,2(3):79-80,22
根据虎杖中游离蒽醌酸性的不同,采用微型化学实验仪器用不同碱度的碱水分别萃取不同酸性的蒽醌成分,成功地从虎杖中提取并分离了蒽醌类中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等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14.
研究大黄5种蒽醌类成分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特征和参与代谢的细胞色素P450亚型.超速离心法制备大鼠肝微粒体,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测定孵育液中大黄5种蒽醌类成分的质量浓度,研究大黄蒽醌类成分的酶促动力学,推导药物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max),并计算体外酶对药物的清除率(Clint);用苯巴比妥钠(PB)、地塞米松(DEX)、β-奈黄酮(β-NF)诱导大鼠肝微粒体,观察大黄5种蒽醌类成分在各温孵体系中的代谢,同时观察不同质量浓度和不同种类的CYP酶特异性抑制剂对大黄蒽醌类成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黄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在肝微粒体中的Km、Vmax、Clint分别为(18.97±1.89)、(2.50±0.11)、(15.68±1.09)、(183.41±1.90)、(1.37±0.14)mg·L-1;(0.52±0.015)、(0.066±0.003)、(0.41±0.009)、(5.22±0.09)、(0.036±0.0034)mg·L-1·min-1;(2.69±0.12)、(2.56±0.16)、(2.61±0.20)、(2.81±0.10)、(2.63±0.18)min-1·10-2;经DEX、PB、β-NF诱导后,PB组、DEX组大黄蒽醌类成分代谢率高于CMC-Na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β-NF组大黄蒽醌类成分代谢率低于CMC-Na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那西汀、氟康唑、酮康唑的Dixon图均为一组相交于第二象限的直线.通过研究得知大黄5种蒽醌类成分在PB、DEX诱导的肝微粒体中代谢较快,CYP3A4、CYP2A6为介导大黄蒽醌类成分代谢的主要代谢酶;非那西汀、氟康唑、酮康唑均为为大黄蒽醌类成分的竞争性抑制剂.  相似文献   

15.
采用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pH-ZRCCC)与常规高速逆流色谱(HSCCC)结合技术分离制备大黄粗提物中的化学成分。首先采用pH-ZRCCC分离大黄粗提物,溶剂体系为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3:7:4:6,V/V),上相加TFA(10 mmol/L)作为固定相,下相加Na OH(15 mmol/L)作为流动相。从1.3 g粗提物中得到140 mg桂皮酸(纯度为96.1%)、130 mg大黄酸(纯度为92.5%)和560 mg尾吹物。称取260 mg该尾吹物采用常规HSCCC的方法进一步分离,溶剂体系为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7:3:7:4,V/V),得到约98 mg大黄素(纯度为96.5%)和60 mg芦荟大黄素(纯度为94.6%)。用HPLC检测纯度,用ESI-MS和1HNMR鉴定结构。研究结果表明pH-ZRCCC与HSCCC结合是分离大黄中化合物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生素A抑制Shope肿瘤细胞生长的机理。方法:电镜观察Shope肿瘤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DNA片段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的百分比。结果:电镜下可VA诱导的Shope肿瘤细胞变小,细胞浆固缩,染色质聚集并靠近核膜,在1.5%琼脂糖凝胶电泳中,Shope肿瘤细胞DNA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图谱。流式细胞仪检测经10-5MV作用24h、48h、72h后,凋亡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7.1%、22.4%、32.4%。结论:以上结果表明,VA对Shope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色谱法对中药复方脑脉通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采用化学方法及现代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酚,大黄素甲醚,2-甲氧基-6-乙酰基-7-甲基胡桃醌,大黄素,2,5-二甲基-7-羟基色原酮,芦荟大黄素,大黄酚甲醚,5-羟甲基糠醛,β-谷甾醇,胡萝卜苷.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自脑脉通复方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羟甲基糠醛为首次在组成脑脉通复方的4味中药中发现.  相似文献   

18.
在双子表面活性剂胶束模拟生物膜的介质中,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大黄蒽醌类化合物(RA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胶束-RAA二元配合物对BSA的内源性荧光较RAA单体有更强的荧光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为主。以Lineweaver-Burk方程拟合得到了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三种大黄蒽醌类化合物与BSA作用的结合点位数、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其作用力主要为静电力和氢键。依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三种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在BSA中与色氨酸残基间的结合距离皆小于7 nm,RAA与BSA之间能量转移使BSA荧光发生猝灭,并且胶束体积越大,R_0及r值越大,即R_(0(H2O))R_(0(C12-C4-C12))R_(0(C16-C6-C16))。  相似文献   

19.
大黄三种有效成分对胰蛋白酶活性及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对胰蛋白酶活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当有效成分浓度为2.5 mg·L~(-1)时,长濑法测定表明它们对胰蛋白酶的抑制率分别为38.0%、48.2%及35.4%.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研究表明三种有效成分影响胰蛋白酶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残基的微环境,改变了胰蛋白酶结构.圆二色谱计算发现,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分别使胰蛋白酶二级结构中口α-螺旋含量减少了2.8%、3.2%和2.5%,β-折叠含量增加了1.6%、2.O%和1.4%.  相似文献   

20.
芦荟大黄素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及运动行为学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斑马鱼胚胎为模型,研究芦荟大黄素对胚胎发育和行为学的影响。结果显示,1.0 μg/mL及以上浓度的芦荟大黄素对斑马鱼胚胎有致死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强。芦荟大黄素对斑马鱼胚胎的孵化过程有阻滞作用,1.0 μg/mL及以上浓度的芦荟大黄素使斑马鱼胚胎出现了卵黄延伸异常、发育迟缓和身体弯曲等畸形现象,但是对斑马鱼仔鱼的运动行为学无明显影响。本实验结果提示,临床应用芦荟大黄素治疗如孕妇这类特殊病人时,应充分考虑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