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北京大气甲烷浓度及其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王跃思 《科学通报》1994,39(14):1306-1306
大气甲烷既具有辐射活性,又具有化学活性,其浓度变化所引起的大气化学过程变化和气候变化将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大气甲烷的当前浓度约为1.75ppmv(百万分之一体积混合比).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大约有70—90%的大气甲烷产生于生物源,其余源于燃烧过程和地幔排放.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大气甲烷的年增长率高达1—2%,目前虽然有所缓和,但仍以每年0.9%的速率增长着.然而,其浓度上升的原因目前尚不很清楚,从而  相似文献   

2.
3.
王建 《科学通报》1990,35(14):1093-1093
Mrner提出了大地水准面型海面变化的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可对于我国大地水准面的变化及其对海面变化的影响,至今无人论及。当讨论海面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时,作者发现我国东部晚冰期海面的变化与世界气候变化不相协调。进一步与全球海水量的变化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偏离,并且开始偏离的时间,正好对应于哥德堡古地磁极性漂移事件。因此,作者认为晚冰期我国东部大地水准面曾一度发生过变化。  相似文献   

4.
北京大气CO2浓度日变化、季变化及长期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跃思  王长科  郭雪清  刘广仁  黄耀 《科学通报》2002,47(14):1108-1112
1993~1995年北京大气CO_2浓度上升较快,年平均增长率为3.7%,1995年平均浓度达到最高,为(409.7±25.9)μmol·mol-1,随后缓慢下降.强度基本稳定的CO2源与迅速增大的CO_2汇的共同作用导致北京1995~2000年大气CO_2浓度逐渐降低.CO_2浓度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出现峰值,平均浓度为(426.8±20.6)μmol·mol-1;夏季出现谷值,平均浓度为(369.1±6.9)μmol·mol-1.CO_2浓度季变化主要受物候季节变化控制.北京大气CO_2浓度日变化强烈,峰值一般出现在夜间,谷值出现在白天,平均日较差>34.7μmol·mol-1.年际季变化分析发现冬季和秋季大气CO2浓度变化基本控制着大气CO_2年际变化趋势,夏季浓度年际季变化对大气CO_2变化总趋势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郑大伟  丁晓利等 《科学通报》2000,45(23):2573-2576
利用1962年以来的日长变化,东太平洋海面水温以及香港验潮站的海平面资料,分析和揭示即将来临的Ei Nono事件的前兆现象在日长和海平面变化观测中的反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1998年初夏开始的强La Nino事件的结束,又一次新的EI NiNo事件正在孕育过程中,预计它的形成期将在2000年底前开始,并可能在2001年底前后达到盛期。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2年以来的日长变化、东太平洋海面水温以及香港验潮站的海平面资料, 分析和揭示即将来临的El Nino事件的前兆现象在日长和海平面变化观测中的反映. 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1998年初夏开始的强La Nino事件的结束, 又一次新的El Nino事件正在孕育过程中, 预计它的形成期将在2000年底前开始, 并可能在2001年底前后达到盛期.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年代际和年际尺度变化影响因子的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平凡  罗哲贤  琚建华 《科学通报》2006,51(1):104-109
长江流域汛期(6和7月)降水量的变化, 不仅具有年际变化特征, 而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长江流域汛期的降水明显增多, 表明在年代际尺度上, 长江流域汛期的降水进入了一个丰沛期. 研究表明, 近年来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具有高基本态和高变化率的特征, 它是由影响年代际变化的因子及年际变化的因子共同作用结果. 利用NCAR/NCEP资料分别对这两种时间长度的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和诊断, 发现影响年代际变化的因子和年际变化的因子是不同的. 因此要预测长江流域汛期的降水量变化, 必须将年代际变化和年际变化这两种时间尺度进行分离, 清楚地认识控制或影响各时间尺度的物理因素.  相似文献   

8.
Mcelr.  M  胡八一 《世界科学》1989,11(12):42-43
从很多方面看,大气层是生物圈的延续。由于人口的剧增和人类对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大气层的成份正急剧的变化着。今天人类已具备进行全球规模改造的能力,从南到北,从海洋的深处到同温层的高空都留下了人类的足迹。我们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直接的挑战.为了我们自身及子孙后代,我们要能认识并预测我们行为的结果,再运用这些知识来制定对策以保护这个星球。显然,这是一个使人感到沉重的责任。我们刚刚意识到  相似文献   

9.
江苏中部沿海近2000年来的海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达源 《科学通报》1991,36(20):1574-1574
近2000年来百年尺度的海面变化的研究,是地质时期万年-千年尺度与未来十年尺度海面变化系列研究中的中心环节,然而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 江苏中部沿海地带,面向开阔的海洋,以西为宽广的全新世古潟湖——泛滥沉积超覆洼地及古砂堤带,由于有丰富泥沙物质的补给,在近2000年中该地海岸位置向海推进了约40km,所以我们选择该地进行2000年来海面变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徐智敏 《科学通报》1990,35(12):936-936
螽斯(Gampsocleis gratiosa)是一种昼行性直翅目昆虫,其复眼具有融合型感杆。目前,对其视觉系统光感受器的研究尚未见到报道。在本工作中,我们首先利用电镜和光镜的方法,对螽斯复眼光感受器在中午和子夜两个时刻和明暗两种适应状态下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观  相似文献   

11.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 1950~ 1996年月的海温异常 (SSTA)资料做了年代际空间场的特征分析和用赤道东太平洋NINOC区时间序列做了子波变换 ,发现海温异常明显地存在着年代际变化 (130个月 )、年际变化 (57个月 )和准两年变化 (2 8个月 ) .依此变化规律可以预测 1997/ 1998年的E1Ni o事件 .  相似文献   

12.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钱维宏  ()朱亚芬  ()叶谦 《科学通报》1998,43(10):1098-1102
用 1950~ 1996年月的海温异常 (SSTA)资料做了年代际空间场的特征分析和用赤道东太平洋NINOC区时间序列做了子波变换 ,发现海温异常明显地存在着年代际变化 (130个月 )、年际变化 (57个月 )和准两年变化 (2 8个月 ) .依此变化规律可以预测 1997/ 1998年的E1Ni o事件.  相似文献   

13.
14.
安成邦  陈发虎 《科学通报》2005,50(15):1653-1653
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全球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国、蒙古、中亚五国的广大内陆干旱区,因受中高纬西风环流和低纬亚洲季风环流的交互影响,频繁的地表覆盖/景观变化和强烈的沙尘暴活动,该区域已经成为国际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影响的研究重点.继2001年中国兰州会议和2003年德国柏林会议之后,第3届“亚洲中部环境变化国际学术会议(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Central Asia)”于2005年5月24-27日在蒙古乌兰巴托召开,会议得到国际有关机构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6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我国有9位学者出席了该讨论会.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2年以来的日长变化、东太平洋海面水温以及香港验潮站的海平面资料, 分析和揭示即将来临的El Ni(n~)o事件的前兆现象在日长和海平面变化观测中的反映. 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1998年初夏开始的强La Ni(n~)o事件的结束, 又一次新的El Ni(n~)o事件正在孕育过程中, 预计它的形成期将在2000年底前开始, 并可能在2001年底前后达到盛期.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由一名高中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并在此工作岗位上工作了30年,本文就此谈谈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教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对省和国家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大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存在数据量大、计算复杂、计算时间长等难点,由于计算能力和传统基于CPU计算模式的制约,在普通计算机中难以执行这样的模拟.把最新发展的GPU高性能计算技术与元胞自动机(CA)模型相结合,提出了GPU-CA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并将其应用到省级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中.介绍了模型的问题映射、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和计算的流程,并分析了GPU-CA模型在计算性能上的优势.通过全广东省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对GPU-CA模型进行了验证.实验表明,GPU-CA模型可以将原有一般CA模型的运行效率提高30倍以上,能够有效地应用于省和国家级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为全球变化模型提供重要的地表景观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18.
冰芯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姚檀栋  王宁练 《科学通报》1997,42(3):225-230
冰芯与气候和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是通过从冰川(包括冰盖和冰帽及其他类型的冰川)中钻取冰样,检测过去气候与环境变化、监测现代气候与环境变化、预测未来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一个多学科交叉性前沿研究领域.通过对冰芯中气候与环境信息的研究,可揭示近至现代、远至过去几十万年的气候、环境特征,同时也可通过与现代气象记录的结合,提高预报未来气候变化的能力冰芯研究的思想最初由H.Bader 于1954年提出,C.C.Langway等人又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这一思想.第一根穿透整个冰盖的冰芯计划是1966年在格陵兰Camp Century实施的.其后相继完成的有1968年实施的南极Byrd Station冰芯计划、1979年实施的南极Dome C冰芯计划以及80年代初在南极实施的Vostok冰芯计划和在格陵兰实施的Dye 3冰芯计划等.1989年至1990年,秦大河等通过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实施了大范围浅  相似文献   

19.
郑大伟 《科学通报》2000,45(23):2572-2576
利用1962年以来的日长变化、东太平洋海面水温以及香港验潮站的海平面资料, 分析和揭示即将来临的El Ni(n~)o事件的前兆现象在日长和海平面变化观测中的反映. 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1998年初夏开始的强La Ni(n~)o事件的结束, 又一次新的El Ni(n~)o事件正在孕育过程中, 预计它的形成期将在2000年底前开始, 并可能在2001年底前后达到盛期.  相似文献   

20.
赵俊琳 《科学通报》1991,36(4):288-288
过去,人们对于南半球第四纪以来气候变迁的认识,主要来自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南美温带地区的海相沉积、冰川以及孢粉学的研究.而南半球的气候从根本上说受控于南极和它的大冰盖.极地冷空气的爆发以及沿着南美和非洲西海岸向赤道方向输送极地冷水的Humboldt和Benguela洋流,对南半球西风带附近大陆的气候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