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胜利油田某地区沙三下亚段浊积岩、三角洲沉积体时空展布复杂,大量分布的灰质泥岩对沉积体系空间描述造成了影响。为更好地对该类沉积体系进行研究,基于常规测井资料、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XRF(X-ray fluorescence)元素测试等资料,从沙三下亚段富灰质泥岩岩石类型分析入手,对不同尺度灰质泥岩岩石学及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总结,划分不同的岩石类型组合并建立了测井响应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深灰色灰质泥岩具有低GR(自然伽马)中AC(声波时差)特征,砂质泥岩及深灰色泥岩呈现高GR、高AC特征。砂质泥岩的GR均值大于深灰色泥岩,而声波时差值则偏低。研究区岩石划分为灰质泥岩—砂岩型、泥岩—砂岩型、灰质泥岩—泥岩型、灰质泥岩—砾岩型四种类型,建立了相应的测井解释模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地层沉积在时空上的间断性,结合地震-测井-录井-岩心-古生物资料所显示的不同特征,对东营南部现河地区层序地层界面进行分级次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地区的5级层序地层格架,将滩坝发育层位置于层序地层格架中,建立起滩坝发育环境与地层格架的关系。研究认为,东营南坡沙四段滩坝主要发育于三级层序的湖侵早期和低位体系域。  相似文献   

3.
海平面变化周期为五级,三级周期也是一个全球海平面变化周期,在形成期形成的是一个三级正层序,它包括了由一系列准层序组组成的高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以及低位体系域。本文通过研究南羌塘盆地侏罗系的十个三级层序建立该地区侏罗纪海平面变化周期,并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周期相对比,探讨该地区海平面变化因素是伴随燕山和喜马拉雅构造旋回向北漂移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地块与羌塘地块撞击焊接,盆地南界班公湖—怒江海槽消亡,南羌塘地区逐渐抬升,海水自东向西撤退,海平面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方法与理论基础,结合实测剖面资料及前人所做部分成果,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博格达山前冲断带附近的井井子沟芦草沟组的沉积环境与发展演化,并依据相标志划分出沉积相。在完成研究地区的芦草沟组地层剖面野外实测工作后,推断出井井子沟大部分地层曾经处于湖泊环境,再进行细微的沉积相划分,可归纳出深湖到浅湖和滨浅湖两类沉积亚相。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沙四上亚段的砂砾岩发育演化规律,寻找有利储层发育区,应用测井、录井、分层、岩心资料对区内标准井进行单井相划分,随后根据标志层对全区可用井进行纵向地层划分和对比,再统计各层砂岩厚度与砂岩百分比数据,做砂岩百分比等值线图,对砂体横向发育和展布特征进行描述。结果表明: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沙四上亚段可划分为4个砂层组,主要发育有近岸水下扇相、半深湖-深湖相、砂岩滩坝相、盐湖相等多种沉积相类型,该区域主要发育有3个以Y109-2井、Y159井、Y161井为中心的近岸水下扇扇体,且纵向上自下而上扇体分布范围逐渐缩小。近岸水下扇相发育有厚层砂砾岩,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6.
张佳惠 《河南科技》2023,(17):86-90
【目的】伊洛河流域属于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研究伊洛河流域的土壤保持功能对科学认识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防治土地退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研究基于伊洛河流域1990年与2020年降雨侵蚀力因子、坡度坡长因子、植被、土壤等数据,利用InVEST模型,估算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量和土壤保持量,从流域尺度与县域尺度分析了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量和土壤保持量的时空格局。【结果】研究结果显示,1990年和2020年实际土壤侵蚀强度主要处于强烈侵蚀(50~80 t hm-2)、极强烈侵蚀(80~150 t hm-2)等级,此两类约占流域面积的50%,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坡度较大的西部低山丘陵区。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耕地地类的平均土壤侵蚀量较高。【结论】与1990年相比,2020年各地类平均土壤侵蚀强度有所下降。1990年与2020年土壤保持能力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低山丘陵区,低值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形平坦、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与1990年相比,2020年伊洛河流域土壤保持能力呈降低趋势。研究结论可深化对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的科学认识,为编制水土保持规划,防治土地退化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96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统计洛阳地区高温及低温冻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得出:洛阳地区高温年代际分布明显,1961-1972年持续处于高温,1973-1996年高温偏少,1997-2010年隔几年高温偏多,同时空间分布差别显著。低温冻害年代际分布明显,60年代冰冻日数最多,近10年冰冻日数最少,空间分布上栾川一带低温冰冻天气日数最多,宜阳东部大部分地区及与新安、嵩县、伊川临界地带低温冰冻天气日数最少,并以此为中心向外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8.
中国稻田狼蛛亚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中国稻田狼蛛亚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全国稻田狼蛛共计有7属30种,中国稻田狼蛛亚群落的主要成分是水狼蛛属(Pirata)和豹蛛属(Pardosa),大多数地区共享的优势种群是拟水狼蛛(P.sub-peraticus)和拟环豹蛛(P.pseudoannulata)。但稻田狼蛛亚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因各稻作区的地理、气候等环境因子以及亚群落本身的组成成分的不同而异,经系统分析,可将全国各稻作亚区狼蛛亚群落组成特征划分为4大类型:(1)内陆温带型;(2)沿海亚热带型;(3)东北平原型;(4)高原温带型,稻田狼蛛亚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呈现由东南向西北、由低纬度向高纬度依次递减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基于天然气消费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及消费方程,构建了天然气消费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地区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定量计算得出了影响因素的区域性差异。从长期来看,东部天然气平均自发消费水平高于中、西部,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效应高于其他两区;中部能源消费结构影响效应高于其他两区;西部GDP、产业结构影响效应高于其他两区。从短期来看,三个地区GDP、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耗强度的短期波动对天然气消费量的短期波动均有影响,且短期效应比长期效应更显著。从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来看,东部地区最强,其次是西部,最弱的是中部。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闽南典型的花岗岩风化壳地区土壤粒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发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表现为垂直方向上由地表向地下逐渐变粗、水平方向上由低缓坡脚向陡峻山顶逐渐变粗等特点,而这种分布特征与海拔、坡度、地表覆盖以及人为开发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最后对合理开发利用研究区域土地,促进土壤结构优化,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选择合理的种植模式,结合科学的工程技术方法,增施有机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技术,从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两方面进行分析,选取降水、地形、水系(河流、湖泊和水库)3个因素,并利用自然灾害指数法和百分位数法对海南岛暴雨灾害进行了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海南岛暴雨灾害危险性受地形的影响较大,其危险程度从四周沿海向中部山区递减,且北部比南部危险性高,东部比西部危险性高;高危险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多为低危险区和次低危险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5条地震测线的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地层的密度分布特征,并结合沉积岩和沉积环境概念模型,综合探讨了研究区岩相特征。结果显示,随沉积水深的增加,地层密度不断增大。研究表明,研究区岩性复杂、岩相多变,自早奥陶世至晚三叠世依次发育冲浅海相-海湾泻湖相-河流相-滨海沼泽相-干旱湖相-河流相-内陆湖泊相等。  相似文献   

13.
以城乡收入比为指标,采用变异系数(Theil)、泰尔指数(Cv)、莫兰指数(Moran's I)和灰色关联度等分析方法,从时间、空间2个维度对2006—2015年中原城市群城乡收入差距的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城乡收入差距由高位平稳发展转为不断减小,且减小速度加快;从差异指数看,城市群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波动性趋同发展趋势;中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维持在较为稳定的高协调性发展,南部和北部发展最迅速,东部、西部迎头赶上;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要素是绝大多数城市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山东省R&D投入的地域分布特征以及1993年以来R&D投入区域差异指数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山东省17个地、市的R&D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计算结果表明山东省东部沿海开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R&D投入产出效率较高,中部较发达地区的R&D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在此基础上分析R&D投入产出效率的区域差异,并提出了提高R&D投入产出效率和缩小R&D投入产出效率区域差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小秦岭金矿田地处华北地台南缘,是我国第二大金矿集区,仅次于山东地区。经过20多年高强度开采,浅部含金矿脉将被采空,勘探工作逐步向中深部转化。小秦岭地区从北向南可划分为多个矿带,其中北中矿带研究尚少。小秦岭矿区内出露地层为太古太华群,具有较为频繁的岩浆活动现象,促使多条金矿脉产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为此,本文在全面了解石英脉型金矿床含义及分布的基础上,以小秦岭北中矿带为研究对象,对石英脉金矿产出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变暖的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引起众多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对人类社会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每年全球都因为极端气候灾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文章基于云南省1961-2010年0.25°×0.25°的逐日气象格点数据,包括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以及日降水量,通过STARDEX Diagnostic Extremes Indices Software计算出57个极端气候指数,并选取与干旱有关的6个主要极端指数,运用Mann-Kendall秩次检验方法和Arcgis10.1进行空间制图,分析云南省近50年来极端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趋势变化.结果表明:云南省近50年来极端干期长度平均值及标准差、最长连续干日数和干日持续的概率的分布均为自滇西北东部向南、自中部向东部和西北西部两端递减;各极端干旱指数与同期日降水量强度和平均气温均呈显著负相关;极端干期长度趋势分析表明,近50年来云南省干期长度平均值大部分地区呈不明显的缩短下降趋势,尤其是滇西北东部地区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3—2019年5—9月MOD13Q1植被监测产品及同期区域气象站观测资料,应用最大值合成法、趋势线分析模型、相关性分析法,研究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植被时空变化率及NDVI对气候的响应。结果显示:(1)秦岭山区西安段NDVI由东北向西南依次递增,气温与NDVI趋势基本相反,降水和相对湿度与NDVI趋势基本一致。(2)逐年最大NDVI、平均气温、降水总量和平均相对湿度均呈上升趋势;5—7月NDVI、平均气温逐渐增高,8—9月逐渐降低;5—9月逐月降水量和相对湿度逐渐增加。(3)坡脚面区域因城市化发展而出现植被退化现象,秦岭高山区域植被改善显著;各区县改善面积占比自西向东依次减少;西部3个区县改善区域大于退化区域。(4)7月上半月及以前气温与NDVI呈负相关,7月下半月及以后与NDVI呈正相关;降水与NDVI呈正相关,且从8月开始NDVI对降水响应出现滞后性;7月下半月及以后相对湿度与同期NDVI呈正相关。研究表明秦岭山区西安段植被覆盖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植被改善明显,且山区植被对降水的响应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利用柳江国家气象观测站近60 a和柳江区8个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近14 a的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柳江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柳江区南部和东部的乡镇年降水量较多,西部的乡镇年降水量较少;暴雨主要出现在前汛期,暴雨日数在各月的分布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6月,大暴雨也主要出现在6月,约占全年大暴雨次数的51%;百朋、穿...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及2005年和201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数据,测算黑龙江省每五年间迁移到全国其他30个省份的人口迁移选择指数及其变化率大小,分析黑龙江省省际迁出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省际迁出人口分布以北方地区为主且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并逐渐向南方地区蔓延,尤其海南省迁移选择指数上升幅度最为明显.(2)黑龙江省迁出人口迁移强度在各地区具有较强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从2000~2015年集聚区范围逐渐缩小,逐渐向环渤海地区集聚.(3)人口迁移强度变化率在北方地区较小,且始终保持稳定;南方部分地区变化率逐渐递增;西北及内蒙古地区变化率大多呈先减小后增加再趋于稳定的趋势.(4)黑龙江省迁出人口的迁移强度变化率在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间空间关联性不强,在2005~2010年具有较强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高值集聚区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低值集聚区分布在天津地区.  相似文献   

20.
徐州地区寒武系发育完整,沉积标志清晰,旋回性明显,馒头组是华北板块东南地层区的代表性地层。经过对徐州大北望地区馒头组剖面的认真详细的观测、描述和分析,认为其整体发育于浅水的浅滩局限台地-泻湖-潮坪的沉积环境。综合多种沉积相标志,尤其是岩石学标志,在馒头组中划分出12种宏观岩相类型,并描述了各类型的微观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