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血管黏附蛋白-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受检对象100例,其中单纯糖尿病组33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31例、临床糖尿病肾病组36例,测定3组血清血管黏附蛋白-1及VEGF。结果:单纯糖尿病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临床糖尿病肾病组血清血管黏附蛋白-1、VEGF水平依次上升(P0.05),血清血管黏附蛋白-1水平与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血脂水平有关(P均0.05),VEGF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CRP有关(P均0.05),血清血管黏附蛋白-1水平与VEGF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血管黏附蛋白-1、VEGF水平升高,并与尿蛋白及血肌酐水平的升高是同步的,说明炎性反应因子以及炎性反应因子的相互作用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血清血管黏附蛋白-1、VEGF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启动子rs699947(-2578C/A)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提取161例并发DR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例组)和213例未并发DR的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的DNA,PCR反应扩增含rs699947(-2578C/A)位点的DNA片段,限制性内切酶Bgl II酶切,测定rs699947(-2578C/A)基因多态性。结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VEGF rs699947(-2578C/A)基因AA型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CC基因型明显低于对照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的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携带VEGFrs699947 AA基因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性明显增高。结论:VEGF基因启动子-2578C/A多态性与DR病有关,携带AA基因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Ⅱ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肾病肾脏病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比较Ⅱ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DN)与非糖尿病肾病脏病变(NDRD)的临床特点,对30例行肾活检明确诊断为NDRD患者的临床表现、心肾功能及眼底病变与68例DN患者进行比较。结果:30例NDRD患者中IgA肾病最常见10例(33.3%),其次为膜性肾病(MN)(8例),高血压性肾损害(5例),间质性肾炎(4例),微小病变,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各1例)。临床上症状则视网膜病变明显增多。由此可见约有1/3Ⅱ型糖尿病合并肾脏病变患者为NDRD;Ⅱ型糖尿病患者在出现尿蛋白时否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鉴别NDRD的重要指标;有时单靠临床指标很难区分两者,并难于明了NDRD的具体类型,在这种情况下肾活检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肌电图(EMG)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的肌电图.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且ESCV异常高于MCV.结论:肌电图尤其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是观察周围神经病变的有用指标,且能对受损神经的病理状态进行评价,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诊断的一种颇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血清脂蛋白 (a)的浓度和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测定 5 0例 型糖尿病患者和 5 0例正常人的血清脂蛋白 (a)水平 ,同时对糖尿病合并有大血管病变患者与无血管病变的患者的脂蛋白 (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脂蛋白 (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糖尿病患者有大血管病变组脂蛋白 (a)水平较无大血管病变组升高尤其显著。结论 :脂蛋白 (a)与糖尿病 型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角膜神经纤维形态参数变化在早期发现Ⅱ型糖尿病(T2DM)视网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T2DM患者236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4例(Ⅰ期36例,Ⅱ期50例,Ⅲ期28例),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22例;另收集同期健康志愿者120例为对照组.使用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检测角膜神经纤维形态变化,分析与T2DM视网膜病变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视网膜病变组神经长度、神经纤维密度、神经分支密度明显低于无视网膜病变组和对照组,神经纤维弯曲度明显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视网膜病变组神经纤维弯曲度、神经分支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视网膜病变组与对照组神经长度、神经纤维密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视网膜病变患者神经长度、神经纤维密度、神经分支密度均明显低于Ⅰ期和Ⅱ期患者,神经纤维弯曲度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病变组患者病程明显长于无视网膜病变组,空腹C肽、GLU明显低于无视网膜病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病程与角膜神经纤维长度和分支密度均呈负相关;T2DM患者空腹C肽水平与角膜神经纤维弯曲度呈负相关,与神经纤维密度呈正相关.结论 T2DM视网膜病变患者角膜神经纤维形态参数发生异常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对病程较长和空腹C肽水平较低的T2DM患者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对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对177例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的病程、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血尿酸2、4 h尿微量白蛋白、HOMA-IR指数、HOMA-β指数均高于糖尿病非视网膜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低于糖尿病非视网膜病变组(P0.0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MS组分越多,发生DR的危险性越高;病程、吸烟史、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4 h尿微量白蛋白、收缩压、舒张压、HOMA-IR、HOMA-β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由此可知,代谢综合征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蒙华琳  刘华钢 《广西科学》2007,14(3):284-288
糖尿病并发的心脏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并发的主要原因是供血障碍,治疗这些慢性并发症的多数药物是通过改善供血以达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肌电图(EMG)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的肌电图。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且SCV异常高于MCV。结论:肌电图尤其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是观察周围神经病变的有用指标,且能对受损神经的病理状态进行评价,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诊断的一种颇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研究532激光光凝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治疗效果。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在酒泉市人医院治疗的124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532nm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视网膜厚度、氧化应激反应(MDA、ROS、LHP)、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3个月后的BCVA高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视网膜厚度低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的VEGF、bFGF低于治疗前;治疗后的氧化应激反应如MDA、ROS、LHP均低于治疗前,P0.05。在这124例患者中,显效38例、有效82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6.77%(120/124),有注射部位出血3例,一过性高压眼2例,前房炎症有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65%。532nm激光光凝治疗DR可降低血清VEGF、bFGF水平,缓解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视功能,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 2型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 ,分析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 :随机选择 2型糖尿病 2 16例 ,分析患病年龄及病程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 ,其次为高血压 ,糖尿病肾病 (DN) ;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病程与糖尿病并发症呈正相关。结论 :血糖、血压的不良控制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患者保持接近正常范围的血糖水平对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β_2微球蛋白(β_2-MG)与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因子在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关系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测定125例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和75例健康者(正常对照组)尿β_2-MG、hs CRP、IL-6、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糖化血红蛋白(Hb Alc)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在血清BUN、SCr正常范围时其尿β_2-MG、血清hs CRP、IL-6水平均已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尿β_2-MG与血清hs CRP、IL-6水平呈正相关;Hb Alc水平越高的患者尿β_2-MG、血清hs CRP、IL-6升高越明显。结论不少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BUN、SCr虽然正常,但其肾功能已经下降,尿β_2-MG、血清hs CRP、IL-6与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有着更良好的相关性,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糖尿病肾病诊断符合率,对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有更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利于临床早期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3.
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33例)加服复方芪鹰颗粒治疗,对照组加服糖脉康颗粒治疗,疗程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神经传导速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以研究复方芪鹰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及餐后2 h血糖均有改善,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用药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得:复方芪鹰颗粒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加快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糖代谢异常及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李正军  刘国安 《甘肃科技》2005,21(6):143-145
糖尿病肾脏病变(DN)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其发病率在不断的上升。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和多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其中,相关性较为肯定的遗传基因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血管紧张素原基因、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基因、醛糖还原酶基因、葡萄糖转运蛋白1基因、载脂蛋白E基因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等等。本文就DN相关基因作一综述,从基因水平探索DN的发病机理,为DN的早期诊断、控制病情、以及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周兴田  程俊文 《甘肃科技》2022,(19):94-96+99
探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依帕司他片联合前列地尔注射剂治疗对炎症因子水平、氧化反应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8例进行比较研究,采取双盲信封法分组,分别为对照组(依帕司他片治疗)与观察组(依帕司他片+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每组29例,比较炎症因子水平、氧化反应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用药前比较,2组患者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指标下降,白介素-10(IL-10)指标上升,且观察组IL-2、TNF-α低于对照组,IL-1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用药前比较,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活力(TAC)氧化反应指标上升,丙二醛(MDA)指标下降,且观察组SOD、TAC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34%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90%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使用依帕司他片与前列地尔注射剂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氧化反应指标,与单纯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脂、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55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双下肢动脉超声检测,根据有无下肢血管病变分为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实验组)23例和无下肢血管病变组(对照组)22例,并作血糖、血脂和纤维蛋白原等含量测定。结果:两组总腮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等均无统计学差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组较无血管病变组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门原明显增高(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存在血脂、血凝功能异常,低密度脂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异常增加是糖尿病下肢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8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合并肾病者44例,以及30例健康对照者检测血尿酸、血尿素氮和血肌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糖尿病肾病组与糖尿病无肾病组比较血尿酸水平均显示有显著差异(P<0.001).糖尿病肾病组肾功失代偿者血尿酸水平高于肾功代偿者(P<0.001).结论 糖尿病肾病与血尿酸水平显著相关,随肾功损害的加重而增高,二者互为因果,所以防治糖尿病肾病,应重视控制高尿酸血症.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情况及其临床意义,选择174例经临床诊断明确的2型糖尿病患者,用放射免疫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中CD4+、CD8+、NK细胞数量、CD4+/CD8+比值及IL-1β、IL-6、TNF-α、ACTH、CORT、DA、NE水平,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进行相同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CD4+、CD8+及NK细胞数量下降(P<0.01),CD8+及CD4+/CD8+比值升高(P<0.01),IL-1β、IL-6和TNF-α均有升高(P<0.01),ACTH及CORT下降(P<0.01),DA和NE升高(P<0.01)。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紊乱中,其体液免疫增强、细胞免疫减弱,交感神经兴奋及应激性内分泌功能减弱为主要表现。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除采用现有手段,应加强机体对胰岛素抵抗调控平衡态的修复与重建,重视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标志的检测及相应的新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探讨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及其受体VEGFR1和VEGFR2含量及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31例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且没有明显大血管或微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30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同期检测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血清VEGF—A、VEGFR1和VEGFR2含量,并加以比较和统计学分析。重要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VEGF-A及其受体VEGFR1和VEGFR2的含量和健康志愿者基本一致,两者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显示血糖水平的合理控制能延缓血管并发症的产生。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VEGFR2含量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而血清VEGF-A、VEGFR2含量和甘油三脂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这也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紊乱可能参与了血管生成的调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天两组均肌注维生素B12500μg及口服维生素B1、B6各60 mg.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每天口服西洛他唑100 mg,共8周.结果:(1)治疗组的显效率为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7%(x2=11.61,P<0.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1%,也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1.1%(x2=4.57,P<0.05).(2)治疗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联合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效果优于单用神经营养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