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在年青行星状星云 NGC7027中新发现的 HCO~+分子离子谱线进行了研究.采用具有不同速度的双壳层膨胀模型,计算了 NGC7027 HCO~+,J=1-0,v=89.2GHz 的谱线发射.将模型结果与观测资料进行比较,导出了双壳层的膨胀速度和半径.发现谱线的理论轮廓与观测轮廓符合甚好.它说明,双壳层的运动学模型对年青行星状星云离子分子谱线的形成可能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行星状星云周围可能存在其前身星-AGB星的中性包层遗迹和弱的他了谱线发射,使用美国五大学射电天文台(FCRAO)的14m天线和新建立的QUARRY毫米波接收系统对2个较年轻的行星状星云M1-7和M1-16以及一个年老的行星状星云VV47进行了CO分子的J=1-0的谱线成图,得到了这些星云CO谱线积分强度的空间分布和谱线发射的速度范围,观测表明从AGB星到行星状星云分子的分布有从球对称向非球对称过  相似文献   

3.
恒星都是有寿命的,现在照耀着地球的太阳,在未来也会迎来死亡。若某颗恒星的质量相当于太阳的1~8倍,那么在它的生命终结之际,释放出的气体会发出光芒,成为绚烂的行星状星云。  相似文献   

4.
年青恒星体中喷流现象很普遍。大量天体物理文献瞄准了活动星系核、共生恒星、行星状星云和X射线双星中的物质喷发现象。在恒星形成中基本开放的问题之一是物理机制。物质从原恒星系统喷发,进入喷流。部分喷流控制系统角动力,并且在最初的几百万年里演化。在大尺度上,喷流为恒星形成和演化注入动力。  相似文献   

5.
科学触角     
发现罕见双尾宇宙气态星云最近,天文学家惊奇地发现一个较长的尾状宇宙星云中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尾巴。虽然宇宙星云被认为是形成恒星的区域,但这个双尾宇宙星云却很少孕育形成恒星。  相似文献   

6.
庚君伟  NASA  ESA 《科学世界》2014,(3):74-79
<正>宇宙中的天体,生与死总是相依相伴。比如,中小质量恒星的死,伴随着白矮星和行星状星云的生;大质量恒星的死,伴随着中子星、黑洞和超新星遗迹的生。超新星遗迹,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前发生灾难性的爆炸后,原来恒星包层中的物质被抛射到星际空间而形成的,而爆发后在中心留下来的核心就成了中子星或黑洞。超新星遗迹的诞生超新星遗迹的诞生,伴随着星体的剧烈爆发。这种爆发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核燃烧导致的超新星爆发,另一类是常说的引力坍缩型超新星爆发。  相似文献   

7.
行星状星云乃恒星从渐近巨星支向白矮星过渡的短暂时段的形态。多波段天体物理实验室,对我们了解天体物理环境中的原子、分子、尘埃和等离子体过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近年来大量的研究集中在使用它们通常具有的强发射线波段在银河系内及河外星系中搜寻和发现更多的成员,探讨它们多姿多态形状的结构和形成机制,包括流体动力学成形机制、  相似文献   

8.
《科技知识动漫》2009,(11):26-27
1星云 星云是巨大而又不洁的块状物质,它们由尘埃、气体和等离子体组成的。这些星云有光年般的宽度,漂浮在太空。它们是星系的制造厂,常有“婴儿级”的行星和恒星从星云冷却的边缘旋转诞生。它们形态各异,十分有趣。有的像马头、有的像螃蟹。  相似文献   

9.
船底座eta星被认为是一颗不同寻常的亮蓝变星,它奇特的双极星云形状的形成机制是当前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人们从气体动力学、磁流体力学的角度对恒星大爆发后星云的形成过程作过多种数值模拟.本文在综述了这些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星云形成机制的关键问题是确定初始条件,即应该先研究该恒星大爆发前星云的密度分布.  相似文献   

10.
给出了恒星形成区L1641S的H波段的偏振成像和KS波段的近红外成像的结果. 反射星云Re50和Re50N分别坐落在该区域的南北. 两个星云的偏振图像均呈现出高偏振度和中心对称的特点, 表明星云内的发射主要以尘埃的单次散射为主, 且尘埃的尺寸较小. Re50N星云中存在两个红外点源, 其中IRS1是两个星云的红外照亮源, 也是该区域CO外流的驱动源, 而点源IRS2可能提供了星云光学波段发射所需的大量光子. L1641S的外流结构符合表面散射模型, 外流的倾角大约为30°. 通过偏振弧结构, 我们进一步证认了Re50N星云的双极型结构.  相似文献   

11.
银河系旋涡星云在旋转运动中,外旋带产生了次级原始太阳螺旋星云。原始太阳星云在旋转中产生物质分异,并有重物质向核部集中现象,当核部质量接近一个太阳质量时,遇超新星或类星体的强大压力或有物质参与而使原始太阳星云中核部收缩、集中、点火而具有核反应能发光的太阳。星云旋臂中的物质也成大小不等的原始星子。太阳产生了引力、磁力,又有太阳辐射,它们与旋臂扭动相反,二者呈双螺旋反向扭动复合,使星子集中并按轨道形成了各大行星。这一过程亦是星系的繁殖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们是宇宙中唯一的文明生物吗?”、“有没有外星人?”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科学家,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兴趣。理论上说,宇宙中除了我们人类以外,完全可能存在其他文明生物,而且其文明程度可能比我们还要发达。我们不妨对宇宙略加推算一下:银河系估计有4000亿颗恒星。如每10颗恒星有一颗拥有行星,就会有400亿颗恒星拥有行星。这400亿颗恒星如果各有10颗行星,就会有4000亿颗行星。这当中又有几颗适  相似文献   

13.
正科学家们坚信,太阳将在50亿年后毁灭。但是,太阳死后会变成什么呢?一项于2018年5月7日发表在Nature Astronomy上的研究给出了答案:太阳会变成一个由星际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发光圆环,即行星状星云。在众多的恒星中,太阳的尺寸和质量都只能算是平均水平。当太阳的核心因燃料耗尽而开始坍缩后,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大行星的形成只需要几百年据报道,利用超级计算机的计算和演示,天文学家们得出结论,一颗新的同木星性质相似的巨型行星的形成只需要几百年的时间,而不是以前认为的几百万年。以前,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在恒星形成初期,其外部包围着一圈碟状的宇宙残骸,这些宇宙残骸由宇宙尘埃和气体等物质组成,后来,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时间,这圈碟状的宇宙残骸才逐渐形成了围绕恒星运转的行星。但是,近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一份研究报告称,这些巨大的碟状宇宙残骸,在围绕恒星旋转不了几圈后就会分裂,而破裂后的物质开始迅速聚合在一起,并把气体牵引过去,从而形成了像木星那样外围围绕气体的巨大行星。  相似文献   

15.
本书是一本长篇巨著.作者从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星空论述了恒星、恒星群、星云、星系、球状星团、行星、开放星团、银河及其亮星星云。书中生动地描述了这些可见天体,介绍了如何找到它们,讲解了它们在银河系旋臂结构中的位置,论述了用双筒望远镜和大视场望远镜可以观测到的令人惊奇的许多星系的事件,以及这些事件与我们的关系。书中收集了近100幅彩色和黑白照片,读者通过这些照片可以漫步在银河际空间。  相似文献   

16.
《科技导报》2003年第4和第8两期刊出了行星状星云和与恒星形成区成协的气体星云的图片。除了SN1987A以外 ,它们都是银河系内的天体。其大小前者大约不超过1光年 ,后者也小于10光年。当然 ,对人类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因为1光年相当于10万亿公里。这一期我们同样给出一批美丽的图片。但它们却是“大个儿”了 ,因为它们都是河外星系。在过去 ,天文学家用肉眼通过不大的望远镜去观测天体。他们将一些不清晰的点源(它们是恒星)———有些模糊的小团的天体称之为星云 ,而且编成了NGC、IC等星表。直到上世纪20年代 ,美国威尔逊山天文…  相似文献   

17.
徜徉猎户座     
用多种波长的“光”拍摄到恒星诞生的现场 在冬季夜空中很容易看到一个叫做“猎户座”的星座,其中有7颗非常醒目的亮星。猎户座里有“猎户座大星云”和“马头星云”等若干著名星云。  相似文献   

18.
<正>以前看科幻电影,如《星球大战》,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些恒星际舰队的基地设在什么地方?按照我们的理解,至少应该在有固体表面的行星上。那么恒星际之间真有这么多固态行星吗?直到最近几年,地面和空间观测的发现表明,可能超过1/6的类似太阳的恒星会拥有1~2个地球半径的固态行星,这个问题才得到了回答。那么,固态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表面温度如何?是否适宜像我们人类这样的生命居住呢?  相似文献   

19.
胡景耀 《科技导报(北京)》2003,(8):45-45,F002,F003,F004
除了行星状星云外(见本刊今年第4期),天空中还存在着另外两种气体星云——电离氢区和超新星遗迹。顾名思义,电离氢区是指在该区域内的氢原子被电离了。当电离的氢原子与电子结合后就会发射氢线,在可见区就显现出巴尔末线系。几乎所有的气体星云都处在这种状态。但在天文上,电离氢区常常是特指与年轻恒星成协的气体星云。一团处于星际空间的分子云,包含气体和尘埃成份。当受到某种作用力,如磁场或微波的作用时,它就会形成一个凝聚核。这一凝聚核就变成了引力中心,使分子云进一步收缩。在收缩的过程中,下落的物质的势能变为动能,所以核区的温…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世界》2012,(4):12-12
尽管像地球这类离母恒星很近的行星是和恒星几乎同时诞生的,但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银河系内数以十亿计的恒星很可能从宇宙深空中"抓取"行星。这可能解释为什么很多行星离母行星非常远,还暗示在冥王星之外可能"潜伏"着一颗看不见的新行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