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并购IBM的PC业务的新联想,树大招风,其中就数危机感最大的惠普“阴”风刺骨。无疑,如果联想发威的话,拿下的第一个阵地将会是惠普的失地。因此,惠普全球阻击联想也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2.
惠普惊魂     
当惠普而临PC业务退与进的岔道口时,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正好刺激了惠普敏感的神经,尤其对惠普PC全球业务造成了最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尽管IBM在业界率先提出了“电子商务随需应变”的理念,但在执行层面惠普却抢占了先机不是冤家不聚头去年12月10日,惠普采购论坛在北京召开,其间惠普CEO菲奥莉纳在她的讲演中语出惊人:未来在IT领域,最终只会剩下惠普和Dell。事后不少记者都对这句话询问她,那么IBM将会怎么样?最终,菲奥莉纳不得不强调:“我要澄清一下我的观点。对于全球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而言,我认为最终会剩下两家公司,惠普和IBM。至于Dell,我指的是全球PC市场。”其实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提起IBM就不能不想到惠普,同样提起惠普也必然考虑IBM。自2002年初惠普…  相似文献   

4.
对于2004年的手机行业来说,“手机狂人”万明坚的“下课”引起的震动与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5.
李平 《科技信息》2004,(2):29-31
风度翩翩、才智与胆识过人的惠普首席执行官卡莉·费奥莉娜(Carly Fiorina)再造了一个新惠普。其引人注目的改变是:在惠普旧的LOGO的下面加了一个词“Invent”。HP加上“Invent”,这才是“新惠普”。正如卡莉所言,新惠普人要重新拾起HP初创时的“车库法则”——那是一种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传统的创新精神。而中国IT业的标杆企业联想也换了新标识“Lenovo”,它不再只是从前的“Legend(联想)”,而是有了新的元素“(innovate创新)”。 没有人怀疑,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创新是社会发展之源,是企业生存之本。而对于创造力的培养与管理,也就有着非常意义。  相似文献   

6.
上午九点     
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到点了就要去上班。在经济景气度不高的今天,上班也是一件不错的事。上午9点,联想、方正、IBM、惠普各家楼前情景各有不同。它是各自经营状况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7.
在经历了三年战略失败之后,联想终于做出了孤注一掷的决定——17.5亿美元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事业部。同时,这也就意味联想在战略上重又走回到以PC为核心的老路上。尽管在这条道路上联想成功过,但毕竟时过境迁,面对强大的戴尔和惠普,无论是营销模式,还是渠道,联想都处于相对劣势;即使在企业内部,战略的失误问题、企业文化的缺失也构成了阻碍联想发展的隐患。种种的迹象让我们不由得为联想的未来感到担心  相似文献   

8.
1联想让人不踏实作者李方、杨云龙、周为上榜理由:去年年底,花费12.5亿美金收购IBM的全线PC业务后,一直饱受争议的联想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联想能否顺利越过这道“坎”?2唯有牺牲多壮志作者李志军  相似文献   

9.
顾列铭 《广东科技》2008,(17):78-80
三年前,在杨元庆的极力争取之下,联想集团(以下简称“联想”)董事会经过四个月的研究和争论,最终批准了以12.5亿美元收购IBM的PC业务。而今,联想2007-2008财年第一个季度利润就超过了1亿美元。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杨元庆将在2008年兑现自己六年前的承诺,带领联想进入《财富》世界500强。  相似文献   

10.
2001年,杨元庆为自己和联想编织了一个IT服务的“美梦”,并用了3年时间努力效仿并追赶着IBM——IT服务领域的“老大”、所有从事IT服务的企业最具实力的竞争对手。然而,3年之后,联想和杨元庆却不得不承认,他们始终有一只“脚”徘徊在IT服务的大门之外,虽然做过种种的努力与挣扎,却终不得其门而人。  相似文献   

11.
12月8日将成为联想人一个伟大的日子,就在这一天,联想向外界发布了一条石破天惊的消息:联想顺利并购了全球著名企业IBM的全球PC业务(个人电脑业务),与IBM结成了战略联盟。面对这崭新的一切,柳传志和杨元庆信心十足地说:“新联想将一举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公司,拥有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广泛的品牌认知,更多元化的客户基础及庞大的分销网络、全球一流的管理团队、世界级的领先科技、更丰富的产品组合、更高效的运作能力,实现我们梦寐以求的国际化战略愿景”。结合双方的实力,有些专家预测,合并后的新联想有望跻身全球前三位PC供应商,也有望进入世界500强行列。但也有些专门研究并购的学者认为企业并购之后本就会面临着巨大的人力资源问题,尤其这次并购还呈现出“蛇吞象”的局面,使联想在员工整合方面会遇到更大的风险。要想顺利消化IBM这支“巨象”,关键在于如何迎接员工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家美国公司,成立一年就上市了。主要做的事就是收保护费,竟然还获得了市场的追捧!给它交费的公司包括IBM、惠普、英特尔等等。究其原因,是这家公司针对专利市场上一批“恶魔”公司,提出了创新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13.
财经剪贴     
联想收购 IBM 个人电脑业务通过美政府审查 在 经 历 70天 的 波 折 之 后 ,联 想 集 团收 购 美 国 IBM 个 人 电 脑 部 的 计 划 ,终 于在 3月 9日 获 得 美 国 外 国 投 资 委 员 会(CFIUS)的 “绿 灯 ”。 美 国 外 国 投 资 委 员会 提 前 完 成 对 联 想 收 购 IBM 个  相似文献   

14.
夏雨 《创新科技》2005,(1):36-37
2005年1月8日,联想集团新任董事长杨元庆正在和专程抵京的美国IBM公司高级副总裁、新联想CEO史蒂芬·沃德一起,勾勒着新联想的新蓝图。两位企业巨子谈笑风生,他们似乎还在分享着一个月前那场振聋发聩的并购案带来的喜悦。卸任的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也感慨万千。“当初我们决定做PC的时候,别说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就连与IBM合作生产PC,我们都没敢想。”他怎么也忘不了16年前,联想找到了AST公司,商量做“AST联想”联合品牌电脑,得到的回答却是“在中国没有一家企业能在技术上和AST合作。”也正是由于AST的傲慢,让联想踏上了主攻…  相似文献   

15.
财经剪贴     
联想在美遭“偷袭”戴尔陷入“邮件门”5月30日,中国多家媒体曝出“戴尔销售人员以避免‘支持中国政府’为由,通过电子邮件劝说IBM的原客户采购戴尔产品一事”。据报道,戴尔销售人员在该组信件中写到:“要知道,联想公司是一家中国政府控制的企业,最近刚刚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  相似文献   

16.
好事多磨!以“蛇吞象”的态势吃下IBM PC业务的联想,在经历了美国政府安全审查、资金链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之后,因成功的融资举措再次站在镁光灯下微笑。然而笑容背后,其国际化之路仍布满荆棘……  相似文献   

17.
企业快报     
《上海信息化》2005,(1):87-90
大森长空签约SAP Business One;神威与曙光、联想、浪潮签署合作协议;西门子携手华为3Com,共图企业网市场;宝德,INTEL联合推出“纵横计划”;华虹集团再度携手泛微搭建企业协同办公平台;联想万全加入广东LINUX产业联盟;IBM计划提供第一个公开可定制微处理器  相似文献   

18.
刘祥 《世界博览》2011,(17):53-53
惠普(HP)放弃个人电脑业务的选择与2005年的IBM如出一辙,有分析家认为,HP是另一家败给苹果的公司。  相似文献   

19.
新联想使2005年稍显平淡的PC产业再次波澜起伏,而赚足人们眼球的联想在距离2006年仅剩11天时,为其国际化征程设下了一个全新的谜局担任新联想CEO一年的史蒂芬·沃德离职,由原戴尔公司亚太及日本业务总裁威廉·阿梅里奥接任。一位分析师分析感叹“这好比一支棒球队从头号竞争对手的球队买入了一位顶级投手。阿梅里奥不仅仅是离职,还加盟了竞争对手——这对戴尔来说是双倍的巨大损失!”自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开始,lenovo与IBM这二种“蓝色”文化的融合,便成为新联想的一个长期战略问题。而有了戴尔老将掌舵的联想,将如何在2006年把同样以蓝色作为品牌代表色的戴尔文化融入自身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20.
有一次,IBM的副总裁在科罗拉多滑雪胜地度假时,遇到一位已离开公司好几年的同事,在聊天中他问这位朋友:“你可不可以坦白告诉我,IBM到底有多优秀?”这位朋友听了之后,沉思了一会儿说:“我们都知道,IBM的宣传部门天下第一,经常向员工灌输‘IBM不亏待员工,IBM有多好,多独特,你也因此而独特。’这就是宣传,你我心知肚明。”副总裁刚开始态度很诚恳,但是听到最后,表情却变得很冷酷。但是这位朋友仍继续说“我可以告诉你,和众多公司比较之后,IBM的宣传一点也不假。”副总裁听完后就开心大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