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通过对河南省1600名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健康生活方式和体育生活方式的问卷调查和相关分析发现:体质健康与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生活方式高度相关;体育生活方式与该阶段的体质健康水平的相关性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健康生活方式紧密相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建议学校在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中应该包括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和体育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这样才可以反映出学生在整体水平和阶段性变化中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众多的科研人员作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的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使大学生养成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学生体质是高校体育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学校体育竞赛是在学校开展的、为了提高学生业余文化生活质量,而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各种体育比赛。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观察访问等研究方法,通过剖析体育竞赛对主体体育意识形成的作用,以及体育竞赛的内容和形式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作用,指出利用体育竞赛能使更多的大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不同体育选项课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体质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对660名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体育选项学生在身体形态方面发展状态良好;不同体育选项学生在身体机能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体育选项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受教学内容的影响较大.结论:不同体育选项课应根据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进行相应的改变,促进大学生身体体质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临沂师院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质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采磊 《科技信息》2009,(33):T0255-T0256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测量法,对临沂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并与全国大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临沂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究其原因,与大学生的不良生活方式和缺乏体育锻炼等关系密切,因此学校应加大对体育方面的投入,使学生有充分的活动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宁夏大学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宁夏大学16个学院不同专业的1 000名大学生从体质状况、体育消费和体育锻炼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状况总体上是乐观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好于城市大学生.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异.通过对宁夏大学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当代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为促进宁夏大学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如何树立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体育观念是大学体育、终身体育的关键,针对当前民办高校新生特点,探讨如何利用第一次体育理论课,让学生了解自我,提高体育健康意识,转变体育健康观念,明确这一阶段的体质健康变化对人一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将产生的重要影响,使之能够主动配合老师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的规定,对我校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检测,得到目前我校两届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总体水平指标,并找出与体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体质健康指标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切人点,应以体质健康教育为中心,加强体育课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实际操作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建立以增强大学生体质为目标的多元体育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学生体质测试标准变化与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建国后不同时期的学生体育评价标准的历史演变、发展及实施进行分析,比较我国高校具有代表性的四种体育"标准",阐述其各自的产生背景、意义及作用.根据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比较科学、客观、合理、简单实用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完善原有测试标准,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田寿娟 《科技信息》2011,(24):I0129-I0129,I0132
据教育部近几年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专家们调查的结果,发现我国大学生的体质正在全面下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津沽学院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了解津沽学院学生体质健康现状,找出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体育教学提供参考以及促进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针对大学生体质下降构建《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教学模式:⑴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需要,包括体育的基本概述、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损伤的急救、运动性病症、运动中经常出现的疑问;⑵教学学时为18学时并集中在第一学期完成;⑶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预防运动性病症的发生,懂得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经常性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按照体育人口的标准,将新乡市大学生分为体育人口与非体育人口,进行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得出大学生体育人口在身体形态、机能以及素质三方面均显著优于非体育人口,大学生体育人口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显著优于非体育人口,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定的体育消费群体,合理的消费方式及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又能推动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本文以问卷调查法对青海三所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长春市8所高校62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冬季体育锻炼的实地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学生对参加冬季体育活动感兴趣,但锻炼频次和时间偏少;男生参加冬季项目的情况要好于女生;大学生参予冬季运动动机主要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男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项目以雪地足球、篮球和排球为主,女生则以滑冰、羽毛球和乒乓球为主;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主要采取"自发小群体"这一形式;"余暇时间太少"和"学习就业压力大"是制约大学生冬季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通过归纳与总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产阶层理论,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中产阶层与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体育行为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两者间的高度相似性,从中得到以下启示:(1)大学体育课程在构建大学生科学健身理念方面存在局限性;(2)生活化、个性化的大学体育课程亟待构建;(3)大学体育课程应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学生的终身体育。研究提出以下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思路:(1)加强体育健身理论与方法知识的传授,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2)打破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形成功能模块化内容体系;(3)注重网络教学资源互动平台,加强学生课外锻炼的运动处方指导;(4)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多元化项目设置与时尚项目并重;(5)构建符合大学生需求的生活化体育课程;(6)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既顾及大学生在校期间体质健康,又着眼于其终身体育,两者必须兼顾。  相似文献   

15.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健美操作为女大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在发展学生体质的同时,对培养她们体育兴趣,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河南省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健康消费现状的调查,侧重在体育锻炼方面消费的调查与研究,提出合理建议,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实现终身体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教学实验、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高专项技能水平及培养体育参与兴趣等方面的实效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专项技能水平以及体育参与兴趣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是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有效达成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8.
传统体育养生对大学生身心健康调节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传统体育养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而且对其心理健康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运用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随机抽取的385名大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分析融入生命化教学理念的大学体育教学方法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融入生命教育理念的大学体育教学方法比传统教学方法的效果更好,能改善大学生BMI指数,提高大学生的肺活量、速度和耐力水平,尤其是肺活量水平提高显著,有效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大学生体育锻炼进行研究。高校体育文化通过文化的视角感染和影响着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和动力,目的就在于吸引更多的学生自觉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构建终身体育新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