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涂方旭  苏志  刘任业 《广西科学》1997,4(3):196-199
根据有关文献和气候资料的分析,将广西划分为3个气候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以稳定通过10℃的积温为指标,稳定通过10℃的积温8000℃可以作为北热带与南亚热带的分界线;而积温6900℃则可以作为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分界线。根据这一指标,广西北热带北界大约经过防城港市的那酮北、马路北、防城港、北海市的北海北、山口北一线;南亚热带北界从贺州市信都附近经平南北、武宣、宾阳、上林、马山、都安、巴马  相似文献   

2.
云南澜沧江漫湾水电站库区河谷气候基本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位于横断山区南部澜沧江中游河谷1500m以下的漫湾库区是云南西部型热区气候的典型地区之一,具有河谷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特征。利用库区中长期气象观测资料,讨论了该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基本特征、四季分配及干湿状况等,为合理开发利用河谷气候资源,开展流域生态规划上下游其它水电站的建设提供了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3.
云南近50a雾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8年云南120个县市逐月雾日资料,分析了云南近50a雾日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云南雾日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全年及四季雾日有从北到南有增加的趋势.②云南雾日的发生具有明显月际变化特征.云南全年各月都有雾日发生,主要集中于11月、12月和1月,最多的月份是12月.从季节分布来看,云南属典型的冬雾发生区.从不同气候带看,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及温带属于典型冬雾发生区,最大月是12月;高原气候带属于典型夏雾发生区,最大月是7月.③近50a来云南全省四季及年的总变化趋势非常一致,为减少的趋势.6个气候带年雾日频次近50a总的变化趋势也为减少的趋势.④云南年及四季雾日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6个气候带年雾日频次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⑤云南各地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程度不一致,云南滇中以西以南大部地区雾日频次对气候变暖有着极好的响应,即偏暖时期,雾日频次偏少,而偏冷时期则偏多.  相似文献   

4.
赵营  崔萌 《天津科技》2005,32(6):36-37
我市科研人员根据热带水果在南方生长的气候条件,摸索出一套适宜北方室内的养护方案,建立热带水果园并获得很大成功,使热带水果在北方地区旺盛生长。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1959~2005年西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影响文昌地区的规律,总结了热带气旋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分析了登陆和影响文昌的热带气旋的气候概况,分析了海南发射场热带气旋季节和强度分布,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热带气旋可用的信息资源,为海南发射场建设和气象保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发展趋势,以派阳山林场(北热带)、镇龙林场(南亚热带)和华山林场(中亚热带)三地的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和过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林下木本植物生活型与叶相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广西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生活型均以中、小高位芽为主,大高位芽、矮高位芽和藤本高位芽占比较低;中型叶、单叶、全缘叶占比较大,叶质以革质、纸质叶为主,渐尖叶为主要叶尖类型。总体来看,植物生活型在不同气候条件之间存在差异,大、中、小高位芽植物占比随年均气温的升高而上升,矮高位芽和藤本高位芽植物占比下降。植物的叶相组成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存在差异,随着气候条件变化,中型叶和渐尖叶的占比随年均气温的升高而上升,革质叶的占比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7.
影响华南西部的登陆热带气旋的若干气候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50-1999年台风年鉴资料,结合广西89个测站的降水资料,统计和分析了登陆影响华南西部热带气旋的若干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进入华南西部的热带气旋数占登陆华南沿海地区总数的75%;年均有1.9个热带风暴级别以上的热带气旋进入广西,其中强热带风暴强度以上的占84%.进入华南西部和登陆华南地区的热带气旋都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不同月份、不同热带气旋登陆后的维持时间差异极大,平均维持时间的长短与登陆后12 h内强度的衰减程度密切相关.热带气旋引起暴雨的多寡和低压环流在广西境内的滞留时间成正相关,而与登陆时的强度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热带季风气团的活动对云南雨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讨论物理量假相当位温θse的变化与云南雨季开始的关系.研究表明θse能很好地描述热带季风气团的活动属性,随着季节由春到夏的转换,热带季风气团移动的路径是向北向西的,孟加拉湾地区向北的水汽输送强弱对云南地区的夏季风建立早迟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利用θse配合云南地区的降水定义了云南地区季风建立的气候标准和年际标准.提出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能否利用对流层上层θse的变化来预测云南雨季建立.  相似文献   

9.
贵州的南亚热带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霞  王青 《贵州科学》1998,16(4):298-301
贵州省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条件,造成气候的多样性,从亚热带到温带横跨两个气候带,分析结果显示,贵州存在着南亚热带,只是这部分区域很小,明确这一点,对因地制宜发展贵州农业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科技潮》2006,(6):51-51
美国科学家日前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增加和气候变暖,已削弱了热带太平洋上空的正常大气循环,使热带太平洋的气候更趋于“厄尔尼诺化”。  相似文献   

11.
鲍淳彦 《科学世界》2005,(10):86-87
海拔5895米的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是世界上最高的火山之一。从山麓的热带到山顶的寒带,可以说,它集中了地球上的所有气候。  相似文献   

12.
蕨类植物铁线蕨科中的假鞭叶铁线蕨(Adiantum malesianum)、灰背铁线蕨(A. myriosorum)、团羽铁线蕨(A.capillus-junonis)、铁线蕨(A.capillus-veneris)、鞭叶铁线蕨(A. caudatum)、白背铁线蕨(A. davadii)、月牙铁线蕨(A. deentulum)、普通铁线蕨(A. edgeworthii)、肾盖铁线蕨(A. erythrochlamys)等9种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城市景观和绿化建设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为了解它们对我国34个省会城市的气候适应特点,以便为它们的栽培推广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应用基于RCP45CO2排放情景下的11个当前生物气候数据,以及假鞭叶铁线蕨等9种观赏蕨类在中国的694个分布记录,应用MaxEnt模型和ArcGis9.3软件,定量地预测了它们在我国的潜在分布范围,计测了它们对各省会城市的气候适应指数。结果表明,9种铁线蕨属植物在我国34个省会城市的气候适应能力有较大差异。假鞭叶铁线蕨、灰背铁线蕨、团羽铁线蕨、铁线蕨、月牙铁线蕨、普通铁线蕨在中国西南地区(四川东南部、重庆、云南、贵州)气候适应性很好,潜在分布范围广;假鞭叶铁线蕨、团羽铁线蕨、铁线蕨、鞭叶铁线蕨对中国华南地区的气候条件有较高的适应性;灰背铁线蕨、团羽铁线蕨、铁线蕨、白背铁线蕨和普通铁线蕨在中国华中的气候有较高的气候适应性;团羽铁线蕨和普通铁线蕨的潜在分布范围覆盖了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和石家庄,它们的综合气候适生指数的平均值达到0.60。  相似文献   

13.
浙江象山爵溪镇下沙中全新世海滩岩中热带贝类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了浙江省象山县爵溪镇下沙中全新世海滩岩中的部分热带贝类,计有8属9种。这一动物群的现生种均生活于热带海域的潮间带及潮下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海滩岩是迄今发现的拥有大量热带生物的最北面的海滩岩,进一步证实了海滩岩是热带海洋的产物,以及浙江沿海地区中全新世时的气候与现代气候有很大差别,这对古气候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6月第一次季节性北跳和其之后的第一个热带气旋(TC)生成的关系,利用1980-2015年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大气研究中心500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台风研究所发布的最佳路径台风数据,采用统计、气候检验、合成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近2/3的年份里,副热带高压北跳后不到1周就有TC生成;其余年份在副热带高压北跳后,超过2周或更长的时间内无TC生成,而这些年份的气候背景相对比较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即在强厄尔尼诺年,副热带高压北跳之后均无TC生成。副热带高压的合成指数显示:副热带高压北跳后无TC生成时,和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强、位置偏南等因素有关;副热带高压北跳后有TC生成时,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位置与气候态平均值无明显差异,但脊线和南界5 880gpm等位势高度线在副热带高压北跳后均有明显北抬现象。  相似文献   

15.
蕨类植物铁线蕨科中的假鞭叶铁线蕨(Adiantum malesianum)、灰背铁线蕨(A.myriosorum)、团羽铁线蕨(A.capillus-junonis)、铁线蕨(A.capillus-veneris)、鞭叶铁线蕨(A.caudatum)、白背铁线蕨(A.davadii)、月牙铁线蕨(A.deentulum)、普通铁线蕨(A.edgeworthii)、肾盖铁线蕨(A.erythrochlamys)等9种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城市景观和绿化建设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了解它们对我国34个省会城市(含2个特别行政区,下同)的气候适应特点,可为这些种类的栽培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应用基于RCP45二氧化碳排放情景下的11个当前生物气候数据,以及假鞭叶铁线蕨等9种铁线蕨属观赏蕨类在中国的694个分布记录,应用Max Ent模型和Arc Gis9.3软件,定量地预测了它们在我国的潜在分布范围,计测了它们对各省会城市的气候适应指数.结果表明,9种铁线蕨属植物在我国34个省会城市的气候适应能力有较大差异.假鞭叶铁线蕨、灰背铁线蕨、团羽铁线蕨、铁线蕨、月牙铁线蕨、普通铁线蕨在中国西南地区(四川东南部、重庆、云南、贵州)气候适应性很好,潜在分布范围广;假鞭叶铁线蕨、团羽铁线蕨、铁线蕨、鞭叶铁线蕨对中国华南地区的气候条件有较高的适应性;灰背铁线蕨、团羽铁线蕨、铁线蕨、白背铁线蕨和普通铁线蕨在中国华中的气候有较高的气候适应性;团羽铁线蕨和普通铁线蕨的潜在分布范围覆盖了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和石家庄,它们的综合气候适生指数的平均值达到0.60.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热带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总氢的分析,揭示了末次冰消期东亚季风发生了多次快速变化的气候事件,并与格陵兰冰芯GISP2记录有较好的对比,但末次冰消期初始转暖湖光岩早于格陵兰,反映了古季风变化的不稳定性以及北半球高低纬度气候连接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对宣恩县洪家河流域的植物区系作了初步分析:流域内植物种类多,有种子植物122科、352属 、603种(不含栽培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在属的水平上有13个分布型、12个变型。以世界成分、热带成分和温发占主要地位,起源较古老,我国特有成分特别是华中特有现象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以相对完整的植物区系分布信息为基础,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探讨了云南地区种子植物区系中热带亚洲区系成分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总体上热带亚洲区系成分所占比例从南到北呈递减趋势.爪哇、喜马拉雅间断或星散分布到华南、西南分布亚型和热带印度至华南(尤其是云南南部)分布亚型所占比例从东到西呈递增趋势,而越南(或中南半岛)至华南(或西南)分布亚型所占比例的经度格局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热带亚洲区系成分在云南地区的扩散方向以南—北向为主,其次为东—西向.滇东南地区植物区系组成不同于滇南和滇西南植物分区.虽然"田中线"对于热带亚洲区系成分的总体分布具有明显的限制作用,但是对各亚型的限制作用却不尽相同.在区系成分的亚型层次上探讨"田中线"的限制作用,可能有助于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其成因和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热带气旋年鉴、本站的观测资料和NC资料,对1960~2008年49年的台风进行研究,统计得出影响南安台风的气候特征、影响南安台风的分类、不同类型的台风对南安市造成的风雨影响情况和早、晚台风影响时南安的风雨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20.
为科学地理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地上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及随气候带的变化,以广西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和过熟林为研究对象,构建生物量模型,并基于所得的模型比较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灌木层立木生物量模型中,干和整株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拟合效果较好,且模型Ⅱ:W=a×Db×Hc的各项评价指标最好;(2)马尾松中龄林的群落及乔木层各部分生物量的积累均表现为南亚热带北热带中亚热带,灌木层的叶和枝生物量积累均表现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干和地上生物量均表现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热带;幼龄林和过熟林(除叶生物量外)群落各部分生物量积累分别均为南亚热带最少;(3)中龄林叶生物量表现为南亚热带北热带中亚热带,枝、干和地上生物量均表现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马尾松各部分生物量(除叶生物量外)在群落中占比以及乔木层马尾松各部分生物量占比均表现为北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幼龄林和过熟林生物量积累分别均为南亚热带最少,马尾松各部分占比均为南亚热带最低。气候条件变化对马尾松不同阶段各部分均有着明显的影响,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生物量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