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地学断面(GGT)地理信息系统的编码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全球地学断面的特点,以及《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和《GGT数字化指南》等标准,研制一套全球地学断面地理信息系统的编码标准,为建立中国乃至全球地学面地理信息系统设置主题、分层标准和命名规则,以及实体编码标准,并把它们应用于中国地学大断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中。该编码标准为地学断面信息系统的建立。为深入研究大陆岩石圈结构构造、地球动力学、物质成分及不同地学断面的对比,进而建立大陆岩石圈  相似文献   

2.
四川黑水-台湾花莲断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运用现代构造解析理论和方法,对四川黑水-台湾花莲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与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系统分析基础上,结合地质学、地球化学以及其它地球物理学标志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显示,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的几何结构样式是控制该区岩石圈构造格局和岩石圈表层构造变形最基本条件之一,首次建立起该断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模型,划分出岩石圈四种几何结构样式:克拉通陆根状结构,造山带楔状结构、碎块状结构和藕节状结构,以及岩石圈四类构造演化类型:克拉通型岩石圈、增厚型岩石圈、减薄型岩石圈和大洋型岩石圈.在系统论述断面及邻区岩石圈结构类型特征基础上,探讨了该断面软流圈结构特征、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及其大陆动力学基本型式.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AGRS)提供的新疆地区(34°~50°N,74°~96°E)航空磁测数据,建立新疆地区岩石圈的样条函数模型.将模型与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并绘制了残差分布图.模型的均方偏差为±0.002 8.模型的误差很小,精度很高,建模结果令人满意.得出的模型能较好地表示新疆地区岩石圈的磁异常分布.通过对模型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新疆地区岩石圈磁异常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华北晚中生代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对岩石圈减薄机制的约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变质核杂岩是华北地区晚中生代岩石圈伸展与减薄的重要产物,以辽南、瓦子峪(医巫闾山)、云蒙山等为代表的变质核杂岩具有各自的特性与共性:运动学极性、几何学不对称性、形成时间的跨越性、不分布均匀性和规模的级序性. 变质核杂岩所具有的众多特点,直接为讨论区域岩石圈伸展与减薄过程提供重要约束,揭示出许多与现有盛行的地幔柱、拆沉作用、加厚造山带地壳伸展垮塌等成因模式相驳的证据. 文中提出建立完善的区域岩石圈伸展与减薄模型,必须考虑到岩石圈深部的极性运动(或单向剪切)、岩石圈板块破坏的渐进性发展、伸展作用岩浆作用关系,以及变质核杂岩发育与郯庐断裂的同时活动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地热流估算松辽盆地岩石圈深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地热流进行大面积岩石圈深度计算 .在利用地震波速换算岩石生热率和收集岩石热导率的基础上 ,计算了北纬 39°~ 4 9° ,东经 112°~ 131°范围的岩石圈深度 .结果表明 ,区内岩石圈深度变化较大 ,呈现北深南浅 ,西深东浅的特点 ,东西过渡带位于大兴安岭重力梯度带上 ,而大庆附近地区岩石圈局部变化较为激烈 ,变幅达 70km .  相似文献   

6.
岩石圈流变性取决于岩石圈的地热状态、物质组成和结构,并量化为岩石圈总强度。沉积盆地的沉降和抬升是地球最上层流变带形变的响应,岩石圈板块对构造应力的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岩石圈流变性在横向和纵向上的不均匀一性。  相似文献   

7.
西昆仑及邻区岩石圈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辉  张健  许鹤华  李继亮 《自然科学进展》2000,10(11):1051-1054
地球物理资料显示西昆仑地区岩石圈的结构具"厚壳薄幔"特征,热模拟结果表明莫霍面温度偏高;对西昆仑及邻区的重力和地形数据反演推算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小,说明岩石圈的强度低,有利于均衡调整和快速隆升.研究表明西昆仑地区岩石圈的结构特征、热状态、应力场和岩石圈的强度等动力学因素是相互耦合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部大陆地区岩石圈热结构特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最新汇编的热流数据,对我国东部大陆地区岩石圈热结构进行了研究,编制出我国东部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图、中国东部大陆莫霍面温度图以及中国东部大陆"热”岩石圈厚度图.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东部岩石圈划分出5个\\"热-构造区”:华南、扬子、华北、西伯利亚和松辽.自南向北,它们冷、热相间,并具有各自独特的岩石圈热结构特征.从整体上来讲,我国东部地区热流变化范围大,在30~140mW/m2之间,均值为(61.9±14.8)mW/m2.莫霍面温度多在500~850℃之间,"热”岩石圈厚度多在60~100km左右,岩石圈热结构总体上属于"冷壳热幔”型.中国东部大陆地区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明显受中、新生代不同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所控制.  相似文献   

9.
首次运用接触应变理论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褶皱构造接触应变现象,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提出四川盆地及邻区岩石圈结构模式和岩石圈楔入构造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海沟一岛孤一弧后盆地复合体系的成因与软流圈及岩石圈的流变性有关,以前者为主,并遵循流体运动的最小阻力原理。俯冲有两种类型:一是大洋岩石圈向大陆岩石圈的俯冲,二是大洋岩石圈之间的俯冲。弧后扩张及岛弧升高在时间上的滞后现象,也可以用此原理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