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合金的微观结构设计思路,采用真空热碳还原法,用国产高氧Cr粉制备出低氧,优质CuCr真空断路器触头合金,解决了Cr粉国产化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加入1%-2%(质量)的C,大大改善了CuCr合金的抗熔焊性能而又不影响其耐电压强度和分断能力,解决了国内我期未能解决的CuCr合金的抗熔焊问题。  相似文献   

2.
CuCr真空触头材料的抗熔焊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不同CuCr触头合金的基体强度和熔焊焊缝强度,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其断口形貌,从而分析CuCr合金中脆性碳化物相对其抗熔焊性能的影响,讨论了碳化物相引入后CuCr合金的抗熔焊机理,同时还讨论了碳化物相对CuCr合金耐电压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显微组织对CuCr真空触头材料耐电压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CuCr真空触头合金的显微组织对其耐电压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击穿总是首先发生在耐电压强度低的合金相上,对Cu50Cr50合金,首击穿相为Cr相,而对CuCr50Sel合金,首击穿相为Cu2Se相.由于电压老炼的结果,首击穿相的耐电压强度上升而导致其他合金相被击穿,老炼的结果使原始粗大的合金相消失,在表层形成成分均匀的极细小显微组织,还从物理冶金学出发讨论了电压老炼的作用,认为电压老炼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在表层形成极细小显微组织和成分均匀化的高速相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合金真空击穿后,表面二次冶金过程及表面熔化层的显微组织对真空电击穿的影响.介绍了真空击穿的实验过程,测定了CuCr50、真空Cu、40Cr及CrCu50中添加WC等合金的耐电压强度Eb,并对CuCr50合金一次击穿和经100次击穿后的表面组织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的首击穿具有选择性,电击穿老炼是电弧作用下表面发生二次冶金的过程,在CuCr合金中添加WC提高了Cr相的耐电压强度.  相似文献   

5.
对多级雾化法制取的Cu-Cr-Zr-Mg合金粉末热挤压成形及时效处理后的组织及性能的研究表明:合金粉末经真空封装后,在420℃按10:1的挤压比成形后,合金密度达理论密度值的98%以上,并且组织中存在着与母相保持共格关系的Cr相和Cu5Zr。经500℃时效1h后,硬度和导电率分别达HV170及81%IACS。  相似文献   

6.
通过腐蚀重量法实验及电化学测试,研究了Fe-Mn-Si-Cr形状记忆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并与Fe-Mn-Si形状记忆合金及18-8铬镍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作了比较。结果表明,Fe-Mn-Si-Cr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明显高于Fe-Mn-Si合金,在Fe-Mn-Si-Cr合金中随着铬含量的增加,其耐腐蚀性能也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7.
铜基Cu-Co-Cr-Si电极合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含Co,Cr,Si的铜合金中Co_5Cr_3Si_2相的行为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个合金体系在热处理过程中各相形成和相关系的变化。金相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各相显微硬度数据表明,合金固溶时效处理中的强化相为αCo_2Si,而μDTA数据表明,Co_5Cr_3Si_2相是在合金熔炼过程中形成的。从实验给出的数据和有关相图等资料的分析,大致给出了合适的合金成分选择范围。  相似文献   

8.
微晶CuCr材料的制备及电击穿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真空断路器大功率、小型化发展趋势对触头材料的要求,探索用高能球磨制粉、热压烧结的方法制备微晶CuCr触头材料.结果表明,高能球磨能够制备出超细晶Cu-Cr合金粉.750℃热压时材料仍保持合金粉形貌,颗粒内发生部分过饱和固溶Cu与Cr的时效析出过程.920℃热压时Cu与Cr组元重新分布并发生了再结晶过程,晶粒尺寸为2~3μm,远远小于常规方法生产的CuCr材料.由于微晶CuCr材料中Cr相固溶度升高,使材料电击穿机制发生变化,首次击穿相从常规材料中的Cr相转移到Cu相上.  相似文献   

9.
用化学法制备了Co-B、Co-Cu-B及Co-Ni-B非晶态合金,电子衍射表明合金为非晶,透射电镜证实合金是粒径约20nm的球状颗粒。以示差量热法及X衍射分析研究了非晶态合金的热稳定性、晶化激活能及晶化行为。结果表明:激活能数据能从能量角度解释Co-B热稳定性高于Co-Cu(Ni)-B;非晶态合金的晶化过程是随处理温度升高而逐步进行的。  相似文献   

10.
氧化物陶瓷与Ag-Cu-Ti钎料的界面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氧化铝和氧化铬陶瓷真空钎焊时陶瓷与Ag-Cu-Ti钎料合金的界面反应,分析了加热温度(1073~1323K)和保温时间(0~3.6ks)对界面反应的影响规律,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陶瓷均与Ag-Cu-Ti合金发生反应,反应层厚度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对于氧化铝陶瓷,低子1123K时,反应产物为Cu2Ti4O和AlTi;在1173K以上温度时反应产物则为Ti2O、TiO和CuTi2,此时,反应层是按Al2O3/Ti2O+Ti0/Ti2O+TiO+CuTi2/CuTi2/Ag-Cu呈层状过渡分布,对于氧化锆陶瓷,在整个试验温度范围,反应产物均为γ-AgTi3和δ-TiO,反应产物也是按ZrO2/δ-TiO/δ-TiO+γ-AgTi3/γ-AgTi3/Ag-Cu呈层状过渡分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