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玉珍 《科技资讯》2010,(18):153-153
如何防治农村畜牧养殖的主要传染病是规模化养猪场的重要议题之一。常用消毒、药物、疫苗等方法去控制。但这种方法有时并不能有效地控制猪的主要传染病。要防治我国猪的主要传染病还应有新的思路。首先应区分疾病的类型,猪的传染病分为细菌性疾病、支原体疾病和病毒性疾病。而目前危害最大、最难防治的是病毒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我国沿海养殖对虾的疾病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述了我国沿海养殖对虾的疾病及其研究.迄今20多年来,已发现的病害有40多种,包括①病毒性疾病7~8种;②细菌及其他原核生物病10多种;③真菌病2~3种;④原虫病7~8种;⑤其他生物性疾病5~6种;⑥非寄生性疾病11~12种.文章对这6大类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防治及其研究现状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海水池塘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浙江沿海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养殖的适温期只有5个月(5月底-10月中旬),为提高池塘的使用效率,采用池塘工厂化养殖方式,使海水池塘可以从3月至12月进行1a2茬的对虾养殖,单茬平均产量可达27.6t/hm2,年平均效益75万元/hm2;同时,采用池塘工厂化养殖系统,能够有效地预防对虾病毒性疾病,养殖成功率高,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自20世纪90年代引进中国,已在中国多个省份养殖成功,成为中国的新兴淡水养殖种类,近年发展迅速。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病害问题逐渐显现。红螯螯虾的疾病主要由病原引起,营养缺乏和水质不良也会引起疾病。已报道的红螯螯虾的病原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氏体、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红螯螯虾对许多病原敏感,但尚未发现广泛传播的流行性疾病。对红螯螯虾病害的种类、危害和防治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可为红螯螯虾的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高山麝的养殖效益,推进高山麝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甘肃兴隆山圈养高山麝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及营养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寄生虫病、外伤科疾病、应激性疾病的病因、病状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6.
新城疫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极易传染的毁灭性疾病.由于该病发病急、致死率高,对养禽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定为A类烈性传染病.本文概述了新城疫病毒的基因结构与功能及基因分型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致死、高度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并常和其它病毒、细菌混合感染,严重影响了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从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入手,简要概述了鸭病毒性肝炎综合诊断方法,包括流行病学,病原检测,病理组织形态学等方法,及预防和治疗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8.
浙江地区凡纳滨对虾苗3种对虾病毒携带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养殖过程中病毒病的频发是导致对虾养殖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对虾的白斑综合症病毒病(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和对虾桃拉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TSV)每年给海水养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对2009-2010年间浙江地区近22家对虾苗种生产场的对虾苗种携带WSSV、IHHNV和TSV病毒情况进行调查,并对采用携带病毒的苗种进行养殖的3个对虾养殖场进行后期跟踪调查.调查共采集凡纳滨对虾苗种样品118份,其中80%样本来自福建,10%来自海南,10%来自广东.检测方法采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被检样品中32份呈现WSSV阳性结果,占27.1%;46份呈现IHHNV阳性,占38.98%; WSSV和IHHNV同时呈现阳性的有20份,占16.95%,而TSV均未分离到.后续跟踪调查发现采用携带WSSV病毒苗种进行养殖的对虾养殖塘均在8月上中旬陆续爆发对虾白斑病,造成极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尖锐湿疣(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性传播性疾病,而人乳头瘤病毒与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关,其中HPV—16、18等型与宫颈癌的关系尤为密切。全文简述了尖锐湿疣的组织学特征与HPV的关系,以及HPV感染可能是宫颈癌的致病因素。提示:尖锐湿疣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苏州市某淡水养殖池塘中采得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病虾,从病体中分离出一种杆状病毒,纯化的病毒粒子经电镜观察发现其大小(50nm×375nm)、形态特征(杆状)与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简称WSSV)极其相似,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回归试验及病毒分离、观察实验,初步表明采集的病料为对虾白斑综合症病虾.  相似文献   

11.
风湿性疾病的发生多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所以风湿病的一大特征是患者血液中自身抗体的出现。自身抗体是易感者(易感基因)在环境因素(病毒等)诱导下对自身组织或成分的异常免疫反应,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尤其在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中更为常见。自身抗体检测被广泛用于疾病早期诊断和分类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疾病机理研究、提示疾病活动性、预后及预防。  相似文献   

12.
为了调查新疆部分地区蛋鸡场疑似肿瘤性疾病,初步了解鸡肿瘤性疾病感染与发病情况,从喀什、阿克苏、玛纳斯等地区的7个养殖场抽选30份疑似肿瘤性疾病病例,进行现场剖解,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ELISA抗原检测法,病原核酸鉴定法对其进行鉴别研究。结果显示:ELISA法检出马立克氏病、禽白血病及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0%、76.66%、50.00%。其中禽白血病及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的双重感染率为36.66%;PCR方法只检出马立克氏病为阳性。新疆部分地区商品蛋鸡场存在3种鸡肿瘤性疾病的感染,但引发肿瘤病变是以马立克氏病毒为主,调查结果为该类疾病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九孢鲍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及病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999年2-5月,山东县养殖九孔鲍暴发了大规模流行病,不少养殖场全场覆没,病鲍表现为分泌粘液增多、肝脏红肿、中部僵硬和反应迟钝,应用磷钨酸负染、超薄切片的电镜和现场检测等方法,对病鲍的病原及肝肠组织的病理情况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引发这次养殖暴发严重病害的主要病原是致病力很强的病毒和弧菌,电观察到病毒发生在细胞质中的一种称为“封入体”的泡状结构,证实了病原的入侵造成九孢鲍肝及肠等组织、细胞产生病变,描述了细胞和病毒混合感染导致九孔鲍细胞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4.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致死、高度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并常和其他病毒、细菌混合感染,雏鸭一旦感染,可在鸭群中迅速传播,且病死率高,使养殖户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文章简要概述了鸭病毒性肝炎综合诊断方法,包括流行病学,病原检测和治疗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5.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致死、高度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并常和其他病毒、细菌混合感染,雏鸭一旦感染,可在鸭群中迅速传播,且病死率高,使养殖户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文章简要概述了鸭病毒性肝炎综合诊断方法,包括流行病学,病原检测和治疗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6.
SARS冠状病毒的诊断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一种新的人类感染性疾病,其致病菌为SARS冠状病毒(SARS-CoV)。本文就SARS-CoV发现过程、病毒特点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7.
闽南地区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调研了厦门市火烧屿、漳浦县古雷镇杏子村和泉州市肖厝村洋屿等近岸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的水质因子、养殖管理以及细菌性疾病,并从患病大黄鱼的体表、鳃、肠以及血液中分离细菌.根据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检测鉴定及回归感染结果表明诱发1998年春夏闽南地区养殖大黄鱼病害的主要病原是溶藻弧菌.在51种药物的药敏试验中,病原菌对氟哌酸、氯霉素等12种药物高度敏感,对环丙沙星等1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万古霉素等26种药物不敏感.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们相信,引发SARS的冠状病毒可能是在动物中传播的变异病毒,例如猪和牛等。我们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理论根据,人类的某些致死性疾病就是由动物身上的变异病毒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报道海南省临高县文科虾场、广西北海横路山虾场、北海市海水养殖综合实验场斑节对虾白斑综合症的防治实验。认为放苗前用二氧化氯消灭病毒,用漂白粉消灭病毒和细菌,用孔雀石绿杀死真菌和原生动物,用石灰中和酸性,用尿素和过磷酸钙培养浮游植物。养殖期用光合细菌净化水质,用水质稳定剂净化底质,合理投饵,科学管理,保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恶化病原体繁衍条件,优化斑节对虾生存环境,可以成功地预防斑节对虾白斑综合症,对早期轻病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 Ⅰ、引言脑心肌炎病毒(EMC)分布广泛,已从多种哺乳类、鸟类、昆虫并从患脑炎和脑膜炎的病人体内分离到该病毒。已知EMC病毒能够引起非人灵长类及某些被捕获的野生动物的自然感染和致死性疾病。尚未在实验小鼠中发现由该病毒所致的自发疾病和潜伏性感染,然而,实验按种小鼠时,EMC病毒对小鼠有高度感染力。 EMC病毒不会对实验小鼠构成有威胁的严重疾病。但是,实验动物专业工作者应当知道EMC病毒的历史并认识到它可能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