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形成与文化本身的结构相关,也是近代中国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它给我们一个简单明了的文化理论框架,并成为民国时期各文化派别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古代中国文化发展到完全现代化的中国文化之间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文化哲学是一种现代性与保守性兼备的体系.从梁漱溟赞同并参与新文化运动,肯认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批判东西调和的文化观,认真检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他以敏锐的心灵发现新文化运动中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存在的问题,可以说他的文化哲学具有现代性和进步性.但是由于他所持的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使他的文化观具有保守性并成为保守派所欢迎的学说.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从"中体西用"的弹度性,"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的一贯性和戊戌变法的内在传承性三个层面分析研究"中体西用"思潮与戊戌思潮之间的内在逻辑转折,力求寻找两大救国思潮的对接点,认为戊戌变法是"中体西用"演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曾存在两种差别甚巨的文化结合模式即中体西用与作用不二。"中体西用"是第一个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方法,但它不是贯穿中国近代史唯一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之方法模式,也不能简单地称之为"符合中国国情的进步思想";"体用不二"承继了"中体西用"的合理内容,它是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历史而产生的优于"中体西用"的文化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5.
李长之关于中国文艺复兴的文化构想在现代文化出路的讨论中独树一帜。他通过重释“五四”,立足于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在对“中体西用”、“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三种典型文化观的反思中确立了现代文化建构的方向。他关于现代文化建构的思想是现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体西用"思想作为晚清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的指导思想,在中国近代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掀起了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促进了中国新式教育和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但"中体西用"思想,是传统封建主义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7.
吴宓作为白璧德的门生,其思想中有与白壁德相同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观念。这种对文化观的认同使吴宓服膺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进而形成了吴宓的独具特色的"中西会通"的文化观。吴宓将这种文化观实践在对《红楼梦》和教育等诸领域的研究当中。  相似文献   

8.
马修·阿诺德是第一位将"文化"这一概念明确地置于其理论中心位置的人。他生活在物质丰富但精神信仰缺失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面对精神断裂和社会巨变,阿诺德推崇以文化衔接新旧世界的裂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阿诺德所言的文化与宗教有着错综的关系,这与其文化观也是不可分割的。从马修·阿诺德文化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其文化观中文化的品格及文化与宗教、文学的关系三方面来详细考察阿诺德对"文化"的阐述,由此来发掘文化概念的最初渊源,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化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时代背景下,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利弊进行了全面剖析,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提出了建立"第三文明"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构想。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积极成果,对于今天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于课程文化的界定,历来侧重不同、说法不一.课程与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多是从课程是文化的载体及课程本身所体现的文化特征两方面谈起,所以产生工具论和本体论两种课程文化观.显然,工具论课程文化观具有致命的弊端及局限,而本体论课程文化观以其体现的主体性、生命性、反思批判性、民族性与开放性等特征与品质,更适合当下的课程改革及人的生命主体的塑造.在本体论课程文化观下,课程目标文化、课程内容文化、课程实施文化及课程评价文化都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派的思想理论和行动准则维护了封建思想文化和封建专制统治,也有利于冲破封建阻力,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萌生、发展与完全定型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考察与分析,认为它不是某一个人物的独创,而是近代思想家不断探索的结果,是群体思想的结晶。“中体西用”思想之所以归于张之洞名下,成为其代称,不是时人误会了梁启超的语意,而是对其不合时宜地重弹“中体西用”老调的讥刺。尽管“中体西用”思想曾经阻碍过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但它在特定时期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是应予肯定的。  相似文献   

13.
对于课程文化的界定,历来侧重不同、说法不一。课程与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多是从课程是文化的载体及课程本身所体现的文化特征两方面谈起,所以产生工具论和本体论两种课程文化观。显然,工具论课程文化观具有致命的弊端及局限,而本体论课程文化观以其体现的主体性、生命性、反思批判性、民族性与开放性等特征与品质,更适合当下的课程改革及人的生命主体的塑造。在本体论课程文化观下,课程目标文化、课程内容文化、课程实施文化及课程评价文化都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应以1883年中法战争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在中法战争之前“中体西用”思想具有进步性和必要性;在中法战争之后它就由进步性转向了落后性。  相似文献   

15.
从张之洞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办军政、兴实业的历程切入,分析了他的近代化教育实践,探讨了他的近代化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并对其"中体西用"思想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理论模式。本文主要论述了“中体西用”理论的形成、缺陷以及当时它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在晚清经学史上,张之洞是位重要的人物。他以经学入仕,其治经学先倾向古文经学,崇尚汉学,后主调和汉宋之学。在"中体西用"的思想中,亦有其经学思想的体现。他的经学思想在晚清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校邠庐抗议》与冯桂芬采西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邠庐抗议>是我国近代第一个采西学、谋自强的宣言书,被誉为变法思想之萌芽.冯桂芬最先将"变法"与"自强"联系起来,其采西学、谋自强的思想主张独具特色,远远地走在时代的前列.他提出的"中体西用"模式影响深远,充当着洋务思潮的理论基础,代表了当时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起点.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近代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新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教育管理的出现,推动了教育近代化的进程;留学教育的推行,使中国近代教育主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经历了前后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邓小平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逐步形成。江泽民提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成熟。胡锦涛提出的“和谐文化观”,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