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体系蕴涵的自由竞争、追求知识和创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要求中国的教育必须基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的基本国情,实现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变。在WTO条件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法学教育,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经受冲击和考验。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素质教育,必须改变以社会为本价值观,积极创新,推进中国高等法学教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屏风上》是毛姆一部比较重要的散文集,是作家在中国旅游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以他深邃的观察力和优美而犀利的文笔,描写了在中国接触到的人物、风景和某些偶然事件,构筑了一个别样的中国形象。在书中,毛姆用工笔画般的手法着力刻画了两个中国文人,文化保守主义者辜鸿铭和现代戏剧学者宋春舫。重点探讨作者对这两位中国文人形象的描述,可梳理出决定性影响毛姆所建构此形象的深层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使中国获得有利的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贸易转移效应、间接贸易编转效应、扩大出口效应和其他动态效应,有利于扩大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使中国占有亚洲经济区域化的先机,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经贸谈判中的能力,有利于完善中国自身的市场经济体制,但同时对中国也有诸多消极影响。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所面临的问题和前景,并积极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徐平华选择流传久远的中华经典文献,结合中国现代设计管理的实际,归纳提炼成了八个基本概念,以此为基础,援引中外设计管理的研究成果,再结合中国现代设计和设计管理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探讨,旨在构建一个理论统系--“中国式设计管理”,因而丰富了中国现代设计管理的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5.
水墨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经过千余年的洗练,具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中国独有的艺术韵味,不仅承载着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审美内核,更饱含着中国文人内外兼修的高尚品德。中国传统水墨画具有认知、教育及审美的功能。水墨画课程不仅在美术学院开设,也逐渐进入其它类型的高校。实践证明,设计学科开设水墨专业课程抑或选修课程,经过熏陶,学生便能借助水墨的理念对设计作品进行诠释与演绎。因此开设中国水墨画课程,学生能够从中吸取有用的创造性元素,更能培养观察与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灵感与激情。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文化积淀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的同质性和稳定性是最不利于变化的因素,所以中国的现代化每前进一步都要经过激烈的冲击和震荡,都要付出重大的代价。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选择,现代化也面临着传统文化的选择。因此,要想把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就有必要搞清楚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相互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形成了一个发展独立、内容丰富的庞大体系。它是从中国农耕文化或以农耕为基础的文化发展而来的,带有浓厚的“黄土地”色彩。在农耕…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因此,研究党的思想路线,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文简称中特理论)与思想路线的关系,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掌握中特理论的真谛,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运用中特理论来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中特理论,都有…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十多年来,中国建立了庞大而多元的职业教育体系。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共培养了5000多万名毕业生,造就了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普遍提高了中国劳动者的素质,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调整布局结构,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形成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之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存在,有它特有的模式、速度和逻辑。生于斯长于斯的你,眼里的中国却在变得越来越陌生。不是你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不妨来看看一个日本人笔下的中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传播手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内涵的黄河文化,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法】采用视觉传达中视觉思维、情感思维、感官交互等新思路的设计手段,以及IP建构、数据库可视化、VR沉浸等传播手段进行黄河文化传播。【结果】通过新的传播手段和设计思路,黄河文化在继承传统中发展,成功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结论】抓住新时代机遇,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黄河文化传播手段,对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中国近代民族精神”这个概念,对我们认识中国近代文学的内容和价值,对我们今天建设现代精神文明,都很有意义。因为近代文学的内容和价值就在于它反映了并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为我们今天进行现代化建设,变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必然要伴随着一场价值观念的变革,甚至要以这种价值观念的变革为前导,而新的价值观念既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照搬古代精神遗产,它的起始点已经由近代民族精神变革的成果所奠定,我们现在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继承和弘扬这种中国近代民族精神。中国近代民族精神是中国古代民…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指导我们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巨大成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闪烁着人类思想的光辉。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共同基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倡导的党的思想路缓和优良传统作风,是坚持和发…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已向亚洲转移,亚洲经济发展的焦点又在中国,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因而,中国需要抓住有利时机,选择有利的发展方式,保证中国持续稳定地发展,以崭新的面貌跨入二十一世纪。一、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中国发展的唯一选择下个世纪中国能否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在处理环境与发展关系上,面对人口不断增长,人均资源有限,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益严峻的现状,中国应如何选择发展道路?关键又在于选择何种发展模式。一是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般来说,一国金融开放度越高,国内的金融体系越健全高效,外资银行对该国金融安全的影响程度就越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可选择路径有:成立外资独资银行;在中国开办独立的分支机构;购买并持有中国国内银行机构的股份;与中国方合资建立新的银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并对中国的金融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应对境内的外资银行实施更有效的监管。  相似文献   

15.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当今,世界艺术领域的一枝新秀——动画,正在成为新世纪的宠儿,并且得到了大众的喜爱。然而,相对于国外动画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动砌创作却发展缓慢。在中国,动画电影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动丽市场被国外动画抢占,  相似文献   

16.
《河南科技》2010,(6):92-92
美国《商业周刊》5月10日刊发文章《中国:还不是一个超级大国》。文章指出,基于中国的贫穷和缺少在不同区域可随时实施打击的军事力量的分析,提出中国是一个脆弱的国家的说法是愚蠢的。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全球最大的鳗鱼消费国——日本一直对中国产鳗鱼设置种种技术与贸易壁垒,但通过中国鳗农的不断努力,中国产的鳗鱼已成功冲破这些壁垒,然而随之而来的“中国毒饺子事件”,又使中国的鲤鱼产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寒冷的冬天。  相似文献   

18.
以饕餮纹为例,思考中西平面设计形式的异同,及其两者碰撞后所激发的对中国传统纹饰在现代化图形转换之中的设计新思维。主要以中国传统饕餮纹的现代化转换为研究目的,以西方现代平面设计大师乌韦?勒斯和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平面设计作品的构成方式为参照,借助乌韦?勒斯的平面表达空间的形式语言和安迪?沃霍尔视觉色彩的形式表达,对中国传统饕餮纹实现现代化图形的转换作可行性分析,探索中国传统纹饰转换为现代化图形的设计方法,以突破以往传统纹饰和现代化图形不相容的固有思维,实现对传统纹饰进行现代化图形转换的新理解,显示年轻一代人对于传统纹饰在精神方面所得到的新的领悟。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启示和机遇。从“去中心化”、“解构与多元性”等后现代思潮观念入手,可以反思中国汉诗在当下的境遇与发展。中国新诗自胡适等人开始,在西方现代性的冲击下所形成的新汉语思维和话语结构依然无法摆脱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这个潜藏的思想编码的影响,不管走得多远,也不管你是否愿意,新诗必然要回归传统诗学的视野之中,因此,我们在关注新诗的同时,更要关注当下的传统诗词,真正做到“还历史以真实”面貌,让现代旧体诗回归文学史的整体框架之中,这才符合我们进步的历史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文化转型体现在从外到内的诸多方面。外部方面,当前高教的热点问题——就业、质量和公平反映了体制改革、大众化、市场化等中国高等教育转型的外部动力。内部方面,高等学校的内涵和外延的深刻变化使高等教育文化转型的外部压力转为现实。从制度转型、阶段转型到当前的文化转型,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日益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