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利玛窦于1582年到达澳门,在中国传教达28年,其足迹遍及肇庆、韶关、南昌、南京和北京,他是17~18世纪沟通东西方文化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3.
利玛窦构建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具有很深的数学功底;他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以致用,为他到中国传播西方的数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以数学赢取民心支持,在中国不仅传播了欧氏几何,而且还传播了大量非欧几何等数学知识;他一方面激活了正在走向衰落的中国传统数学,开创了中西数学文化融合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也激励了一大批中国数学家的成长、成才,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数学的萌芽发展. 相似文献
4.
澳门自从被明朝政府允许葡萄牙人租地居住、传教以后,西方基督教势力也纷纷涌入。圣保禄教堂通过努力允许在肇庆设堂传教。但耶稣会的目的是深入内地,韶州成为他们理想选择。利玛窦等在韶州的六年,主观上是为进军南昌、南京、北京做了准备,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韶州成为澳门耶稣会向内地和首都发展的重要跳板。 相似文献
5.
疏仁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0-82
利玛窦利用儒学化的策略,积极在华传播天学。他在西学东渐的同时,也将中国化传入西方。利氏的“儒学西渐”对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再次昭示儒学的巨大魅力和东西化的相互吐纳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7.
明万历间,利玛窦在广东先后建造了肇庆教堂(又称“仙花寺”)和韶州教堂,成为宗教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目前学界对它们的遗址具体位置、建筑风格以及其建筑今天是否存在,有不同看法.从利玛窦的“左右”方位表达习惯来进一步厘清有关事实,对上述教堂至今尚存论可持肯定态度.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时期,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为了传教他们传入编写和翻译出版了各种书籍,推动了中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文论述了著名传教士利玛窦在我国的文献传播情况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研究和考证利玛窦在韶关传教期间的居所位置以及天主教教堂的建筑风格及其形成原因,揭示了中西方文化和习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两广总督刘节斋驱逐利玛窦出肇庆的原因,利玛窦本人先后列举了三点:其一,刘节斋欲占据僊花寺而建立自己的生祠;其二,刘节斋顾忌外国人在肇庆,担心他们刺探军情,从而不利于国家安全;其三,刘节斋为获取黄白术秘密而迫使利玛窦移居它处。根据刘承范《利玛窦传》,刘明强和黎玉琴否认第一点而肯定第二点,也与其他学者一样忽视了第三点。由于刘节斋迷信黄白术而利玛窦享有黄白术盛名,刘节斋更可能是为获取黄白术秘密而将利玛窦逐出肇庆,但目的地不是澳门而是韶州。 相似文献
11.
万历韶州同知刘承范及其《利玛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承范是明末(万历年间)循吏,1589年任韶州府同知时与利玛窦相遇、相交、相知。著有《利玛传》,记录了一段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实,更确切地说是一位具有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且颇有作为的官吏与一位博学多才的具有近代科学知识且能融入当时中国社会的西方天主教传教士之间的交往,涉及明末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多方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认知与理解。 相似文献
12.
祝世禄乃明末南京陪都重要官员,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南京期间,曾得到他许多关照与帮助,在西方文献中多有反映,但在祝氏文集中仅有“赠利玛窦”一诗存世。考述祝世禄与利玛窦的交往,阐释祝世禄诗作的蕴意,从中可揭示当时部分知识分子对西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李新德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3):36-41
论文作者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原理和方法,如“套语”、“自我”与“他者”等,通过文本材料的考辩与分析,从中国学者的角度,来考察作为形象的制造者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如何认识和看待佛教的以及他与中国佛教关系,探讨“蜕化为国有”的中国佛教与作为“他者”的基督教在流传中国的过程中的异同规律。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的利玛窦在明朝末年作为耶稣会的传教士到中国传教,韶州是他在大陆传教的第二站。1589年8月他从肇庆来到韶州,通过结交官府和士大夫,得以在西河光孝寺旁租地建屋,设堂传教。他在地方文士瞿太素帮助下,蓄发儒服,学术传教,能够比较顺刺地四处传播宗教。利玛窦在韶州立足六年,教务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也引发了多起争端(教案)。1595年他又以韶州为跳板进入江西,并得以进一步向南昌、南京和北京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几何原本》中译本前六卷的出版过程,并对《几何原本》问世后,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