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严羽等人认为苏轼“以议论为诗”缺乏形象思维。其实不然,“以议论为诗”,不仅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创作特点,而且是对诗歌创作理论的一大贡献,使宋诗别于唐诗,而且深深的影响了一批人。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句。对于他的这个贡献,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在历经三百多年的宋诗史上,江西诗派统治诗坛的时间长达近百年。在如此强大的诗学传统面前,南宋中兴诗人杨万里却本着求新求变的创作精神,开创了新的诗歌审美范式——“诚斋体”,打破了江西诗派笼罩宋代诗坛的格局,最终超越了宋诗以才学、文字、议论为诗的诗学传统,而他早年对江西诗派内部“变调”理论的融通则是其超越江西诗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
作为宋初的重要诗人,王禹偁对"宋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王禹偁的诗歌开始关注现实,实现了对"白体诗"自身的否定,对其后梅尧臣、欧阳修等人这类诗歌作品的出现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王禹偁开始注重诗歌技巧,这是其开启"宋诗"的另一条途径;王禹偁初开宋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新风气,它们后来成为"宋诗"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4.
因为中西方本就拥有两种不同文化特质,中国诗与外国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对象,故宋诗平淡是否成为理论,如果完全参照西方的理论界定和标准,这是有问题的.本文从宋诗"平淡"的说法入手,通过考察宋代的文学观念变化,辨析了宋诗"平淡"说法提出的原因,并解析了宋诗"平淡"的内涵及评价标准.这说明宋诗"平淡",已经成为宋人关于诗学创作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中国的气脉出发,假若我们将古人对于诗歌的认识大致归纳为"诗歌理想"、"诗学(创作论)"、"诗学理论化、系统化"三个阶段的话,那么宋诗平淡虽未完全达到诗学理论化、系统化的阶段,然而它已超越了一般"诗歌理想"的层面.成为宋人关于诗学创作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明人贬宋诗,在思想方法上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在:将宋人的爱讲诗法与宋人的诗创作割裂开来 宋诗的突破声律与不讲声律混淆起来;将宋诗的“文”与“质”对立起来。这种认识上的偏激,在具体对待唐宋的问题上以唐诗作为取舍宋诗唯一标准,合则取,不合则去  相似文献   

6.
鉴于学人或有把翁方纲诗学主张“肌理说”与他的创作实践“以学为诗”混为一谈的倾向,文章对翁方纲“肌理说”的本来面目作了探讨。认为翁方纲“肌理说”是一种在修正补充“神韵说”基础上提出的、探讨如何创造出具有“神韵”艺术境界,探讨义理、文理之“理”的诗法理论,而其诗学指向则在实境宋诗甚至是学问诗。  相似文献   

7.
竹诗     
有人说:“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讲,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汉字韵文学就是一种‘联想文学’。” (周汝昌语)几乎围绕着每一个字、词都有很多的历史文化的丰富联想。而由此义到彼义的咏物诗,可称是典型的“联想文学”。前人对咏物诗有两说,一载杨载《诗法家数》中:“咏物之诗,要托物以伸意。”一载王士桢《带  相似文献   

8.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对诗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就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宋以议论为诗”。具体阐述了“以议论为诗”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也在文中总结了古人今人对于“以议论为诗”褒贬不一的看法。特别谈了苏轼与“以议论为诗”的渊源关系。最后总体叙述了“以议论为诗”存在的必然性与其价值。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诗本义》是宋代《诗》学滥觞之作。欧公一反汉唐以来“疏不破注”墨守章句训话的解经模式,首开“疑”经“惑”传之风,对于《诗》之大义,主张“以人情求之”,反对悖情逆理之迂说;对于《诗》之文辞,则主张舍迂从简,舍曲从直,批评增字改经强合己意之臆解;对于诗旨则主张本诸文学探诗意,自出议论立新说,还提出诗辨本末,篇别时世之论。总之,于《诗经》作品、毛郑旧注及有关经学问题皆有辨析,创见颇多,凡其所云,盖属空谷足音之论。自此之后,宋人解说《诗经》开始摆脱毛“传”郑“笺”束缚走上自出议论的新途,“新义日增。旧说几废”,“宋学”遂告形成。  相似文献   

10.
钱先生对宋诗情有独钟,有《宋诗选注》在焉。而《谈艺录》对宋诗,尤其对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陈与义等,都有精辟独到的评论。提出以“体格性分”别唐宋诗;而对“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更提出了全新的认识。这些都有极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诗学价值。对吕本中提出的“活法”也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以文体相互“侵入扩充”的观点,来解说宋人的“以文为诗”、“以诗为词”。  相似文献   

11.
元祐体是指苏轼文人集团于元祐年间以京城为主的唱和活动所形成的诗歌风格,突出表现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征。受此风气影响,秦观元祐诗也有较明显的元祐体特征,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容,也残留着元祐体的一些弊端。但总体而言,秦观此期具有明显元祐体特征的诗歌并不多,成就上也无法与苏黄比肩,故世人谓其诗不似宋诗,但秦诗也规避了宋诗过于追求奇字、险韵、僻典等缺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史向来是用“势利”的眼光来处理作家作品的,史家的兴趣往往聚焦于成就斐然的大作家身上,而对中小作家关注不多。这自然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一些创作实绩不那么眩人耳目的作家却是文学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理应得到研究者的重视。象南宋中期出现的永嘉四灵诗派,就涉及到宋诗发展演变的许多问题。研究四灵,有助于深化对诗歌发展进程的理解。本文拟从三个角度切入作一浅探。一、先扬后抑:叶适与永嘉四灵关于叶适和四灵的关系,大部分论者认为两者密不可分,叶适是四灵的总后台,四灵诗的揄扬鼓吹者。其实,这个问题在当时就引起了争论。一种观点以赵汝回为代表。他说  相似文献   

13.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把诗与政论结合起来,既可以归入议论文,又可以加入文学作品的行列。说它是议论文,是因为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即以讲道理为主;说它是文学作品,是因为杂文评人议事要有形象性,它不宜过多地抽象说理,不宜平铺直叙地举例论证,它要求通过具体事物的描绘,把“理”寓于形象之中,使读者自然地得出结论来。这里,着重谈谈杂文的形象性。在谈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读列宁的《社会民主主义的宝贝儿》这篇杂文:  相似文献   

14.
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指出:“晋宋以前多仙诗。”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把游仙诗归为一类。这说明游仙诗作为一种创作题材,在魏晋这个文学的“自觉时代”里,是非常突出的。然而,目前比较通行的几部文学史著作以及某些诗歌史著作,对这方面的问题都较少注意。即使偶有述及,也多加贬抑,以为这类作品“表现了较为浓厚的悲叹人生无常,追慕神仙的消极情绪”(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这种消极  相似文献   

15.
中唐的叙事诗之所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多“事”时代催生多“事”之诗;时代风尚与社会心理的推动;文学各体的交互影响;追索“本事”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6.
韩愈“以丑为美”和雨果“美丑对照”都强调“丑”在审美活动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韩愈以日常人、事入诗,影响了宋诗的平易之风,以怪诞奇异之事入诗,拓展了宋诗的表现领域;雨果的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美丑对照观念影响了波德莱尔与罗丹等人。他们的“审丑观念”及“丑”在创作中的大胆运用,开创了文艺界审美活动的新风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诗对于任何时代都是唯一有益无害的艺术,因为诗中永存的“不”的精神是永远理智的.她的言说动机来自对社会进行理性的回答,虽然是通过否定来回答,但诗否定的部分正是社会所急需建设的部分,以否定的精神进行肯定的建设.这正是诗歌的艺术精神之所在.当我们认识到与“不”相反的“可以”“行”这些表示同意、认同的词汇中潜伏着反理性的情绪时,理性的“不”却可以朗现出诗所无法苟同的对象所深藏得难以发现的矛盾,“不”的精神是改变进而发展,“行”或者”可以”致使一切原样化.而时间是不允许人或者社会停步的,那么,“不”的精神其实是代表着时间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性.当我们就某个时代的文学现象说小说必须不断地接近诗时,是在企盼这个  相似文献   

18.
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诗风及其对宋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题诗”的“沉博绝丽”风格在李商隐诗作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李商隐诗歌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和独特价值。李商隐“无题诗”对宋诗有显著影响,即对宋诗总体艺术追求方向的影响,以及在西昆体、王安石、黄庭坚诗歌创作中的表现。李商隐无题诗诗风在宋诗风格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足宝顶石刻铭文中有不少宋代诗歌,其中大多数是不见于传世文献的佚诗;多数为佛教类,也有世俗之作。宝顶的宋诗可以给《全宋诗》正编的修订和续编的编纂提供资料。有的存诗也提供了当时宋诗传播和接受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校勘、文献、文学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0.
人类生活之初,诗追随音乐、舞蹈的韵律并与其共同构成人类的艺术活动,诗作为“以声为用”的一份子为文学奠立了在文明社会中的地位;自汉代起,以语言文字的“言志”、“缘情”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虽然诗以其韵律保持着与音乐的关系,但已使文学脱离附庸于音乐、舞蹈的地位而“以义为用”,成为独立的文化门类。其三,“以义为用”的诗寻求韵律之路,自汉魏至“永明体”、至唐初,经历数百年,格律诗定型,完成了以严格的韵律完善自身,以韵律这一与其他文学样式不同的形式特征而独立。其四,自中唐开始历经宋、元、明、清,不断有反韵律倾向,乃至颠覆韵律,白话诗出现,旧诗的韵律系统被打破,诗处在要不要韵律、怎样进行韵律建构的重要关口,新时代下诗的韵律重新建构,也是文学将要接受的磨难或磨练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