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们普遍认为,科学上的创新需要深厚扎实的学识基础,需要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有时候甚至还需要一点可遇不可求的天赐良机。这样的看法显然没错,但除了以上这些要素,我们觉得真要在科学上有所创新,有所建树,自信和勇气往往是尤其不可或缺的品质和精神。物理学家福尔顿,曾经由于某项研究过程的需要,而进行了氦固定的热传导度测量。他所采用的测量方法是完全正确的,可是测得的数字却比当时人们所想象的数字大  相似文献   

2.
魏铁华 《科学》2000,(11):53-55
仅具有科学知识并不等于创新力量。科学知识加科学思想再加科学方法,才等于创新力量。一切创新活动,不仅需要知识和经验,更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可以说,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丁金南 《科学之友》2010,(2):153-154
小学生参与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由于教育和社会的种种原因,目前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都局限于少数和部分学生参与,这对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极为不利。我们要采用各种措施,促进全体学生有效参与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为国家的未来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参与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由于教育和社会的种种原因,目前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都局限于少数和部分学生参与,这对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极为不利。我们要采用各种措施,促进全体学生有效参与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为国家的未来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参与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由于教育和社会的种种原因,目前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都局限于少数和部分学生参与,这对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极为不利.我们要采用各种措施,促进全体学生有效参与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为国家的未来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6.
石磊 《科学之友》2008,(9):114-115
文章指出编辑工作是一项特殊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术期刊的责任编辑应该实现其自身意识的转变和更新,具备角色意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特色意识、开放意识,以适应期刊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初,德国生物化学家埃米尔·阿布德霍尔登(EmilAbderhalden)以其假“防御酶”欺骗了科学界。如果临床医学思想不改变,这样的欺骗行为可能还会发生。一些治学严谨的社会学家主张:确定科学是否为社会思维产物,其构成是否与社会条件无关?在科学前沿,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研究资料会被误解,差错随时都会出现。在物理学和化学方面,此类错误通常能很快为同僚或作者自己所纠正。但是欺骗行为呢?欺骗总有所图,往往难以揭穿。我们认为,科学上处心积虑的创造以及对作为论据之事实的解释是一种社会思维产物。在物理学和化学方面,…  相似文献   

8.
说到天文,我们不禁会想到位于我国贵州省的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FAST).国家花了那么多钱造了一口"锅",它能做些什么呢?之所以花费巨资建造FAST,是因为需要它完成相应的科学目标.FAST的科学目标中包含了脉冲星的搜寻与中性氢的观测.很多人可能对脉冲星稍有所了解,但是提到中性氢就不知所以了.  相似文献   

9.
《世界科学》2006,(12):45-48
一、科技政策、科学与社会、格物论坛、科学家论坛、城市科普国际论坛、技术预见文化传统决定着科学发展〔1一2」加大基础研究投人夯实自主创新根基.........……[1一4」创新就要挑战权威和定见〔1一5]核心技术的创新需要胆识,更需要支持·····.……厂1一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予以生命伦理学人性化的一面[卜26〕干细胞研究必须在道德规范约束下进行……〔卜28]呼唤科学自治—欧州研究理事会(ERC)必须促进真正的竞争……【1一3川科学普及,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1一36〕对现代化城市的科普理论思考....··......……【1…  相似文献   

10.
大陆科学钻探的研究主题覆盖了所有地学领域的广泛目标,是当代地球科学的最前沿,它不仅需要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的支撑,而且将带动地球科学相关学科和技术的重大发展,对于这样一个全球性、投资巨大、需要一系列高新技术支撑的大科学项目,国际合作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综观科学发展史,每一次科学创新都导致科学理论体系的重建,使科学达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那么,是什么推动了科学创新?除其他因索外,科学工作者的叛逆思维是一个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何谓叛逆思维?科学上的创新实践表明,叛逆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定型模式和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领域和新的客体的思维方式。它不迷信原有的传统观念和经典信条,对既定事物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体现  相似文献   

12.
创新文化与创新社会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50多年前,英国“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留下的“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讨论至今尚无定论,然而,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都直指中国近代科技创新背后文化环境这一潜在的深层次的因素。类似的问题与讨论很多:杨振宁教授一句“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立即引起了相当多的议论;每年诺贝尔奖颁奖时节,国人总要习惯性地表现出“既爱又恨”的复杂心理。毋庸置疑,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跻身世界民族强林的“身份证”,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持续创新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力支撑,其实质是科学文化与人文创新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胡钧 《世界科学》1997,(1):26-27
一个不平衡的现象20世纪凝聚态物理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凝聚态物理是研究固体和液体两大体系的基础科学,但是迄今为止,凝聚态物理的主要成就几乎全部集中在固体材料上。一些人们熟知的科学概念如超导电性、费米面、能带、隧道效应、缺陷等等,都是在固体研究中形成的。而构成当今信息时代的高技术产品如半导体芯片、光纤、超导磁体、CD、磁带等,也全部属于固体体系。相比于固体材料的辉煌成就.液体可就显得暗淡得多。无论从科学研究还是开发应用上,液体似乎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可能唯一能在人们头脑中有所印象的只有“液晶”。在美…  相似文献   

14.
科学探索的动力来自人们对自然界难以抑制的好奇心。头顶上的浩瀚星空,使托勒密和哥白尼想到了宇宙体系;对教堂里吊钟摆动的关注,使伽利略发现了单摆;对苹果落地的好奇,让牛顿找到了万有引力;凭着对孵小鸡都感到新奇的好奇心,爱迪生给人类带来了电灯、留声机等数以千计的发明。利用自然的力量造福人类的理想,为我们带来了日新月异的科技文明。作为现代文明标志的电话、电视、汽车、计算机,无一不是科技的力量与人类的目标相结合的产物;微软、雅虎、联想、方正的成功,无一不是创新与人们的需要相互激荡的结果。科学并不神秘,更没有什么决定科学力量的“魔法石”,科学的本质在于好奇心和造福人类的理想驱使下的探索和创新。自然喜欢保守她的奥秘,往往不直接回应我们的追问,但只要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每个人都能像科学大师和执著的企业家一样——用永无止境的探索创新来开创人类的文明。少年们,快快打开这套丛书,用你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造福人类的纯真理想踏上自己的探索创新之路吧!  相似文献   

15.
本刊郑重向读者推荐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院士这篇文章。在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并再次强调了坚持自主创新对于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当此关键时刻,更需要有一种对当下、对未来的清醒认识,需要有全球化的眼光。汪先生的这篇文章虽是基于地球科学的若干基础研究问题,但相信文中的诸多见解、思考,对其他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对广大读者都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呈现各种学科内容的交叉和融会贯通,这种趋势有多种原因:一是旧有的学科领地已经深耕细作得比较充分了,要挖掘出新成果相对困难;二是随着社会的需求和科学的发展,旧有学科的划分需要突破,新的学科则会应运而生,而新学科大多会建立在多学科的结合部位上;三是交叉学科本身就是一个新领域,在他人尚未耕种的土地上耕耘,获得新发现、新成果的概率就会更大一些,也就是说有交叉学科是创新的基地之一。诺贝尔奖的两种情况多年来的诺贝尔奖成果正在证明这种趋势。表现为两种基本情况。一种是在交叉学科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果。如…  相似文献   

17.
袁运开 《自然杂志》1996,18(1):42-47
今年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逝世900周年,也是他的名著《梦溪笔谈》问世900周年,为了纪念他和这部著名典籍的出版,缅怀祖先的卓越贡献,宏扬祖国的光辉科学传统,特撰写此文.作者力求从科学成就与科学思想的结合上对沈括的贡献予以阐述与发掘,期能对今天的国人有所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姚诗煌 《科学》2007,59(5):1-2
创新之风的吹拂,嫣红了中国科学百花园。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丰硕成果,《科学》周刊、《自然》周刊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不断有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发表,在物理、生物、信息、数学、考古等许多领域,中国科学家的贡献令人瞩目。春风熏人、意气风发,于是媒体上不时有“我们何时能获诺贝尔奖”的讨论。然而,许多人对此热闹景象却头脑清醒。  相似文献   

19.
基于环保或科学发展的需要,类似塑料袋这样的白色污染已危及诸多领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基于理性认识,公民对政府做出的有利于减少污染的任何决策,都会理解和支持。不过,这种理解和支持,是建立在对科学的浅层次的泛泛性质的认知上,那么就需要依靠科学精神促成禁令,达到最为理想的社会效果,实现政策的最大化的科学效应。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卡尔·萨根不幸去世了。对于他的死,凡知道他的丰功伟绩的人都会发出同一个叹息:可惜!卡尔·萨根不仅是一位建树卓著的天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科普作家,同时又是一位勇敢的反对伪科学的斗士、关于他的业绩,本刊在第7期上已有文章发表,这里不再用篇幅重复那些论述了。我要说的是,科学需要有像卡尔·萨根这样的斗士。人们常把科学称之为神圣的殿堂,这就需要有人爱护它、尊重它,并为这座殿堂增加光彩,增塑科学之种。然而,在这座殿堂内常有伪科学的假菩萨出现,它们披着科学之神的外衣,堂而皇之登堂入室,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