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与外交政策的互动过程中,中国与美国的国际时评的作用存在着显著的不同。美国国际时评起着观察者、参与者和催化剂的作用;中国国际时评更多的是外交政策的一个工具,是一种面向受众的单向度传播。面对"声音微弱"的现实,中国有必要改进国际时评的写作,以"制造话题",为提高"软实力"服务。  相似文献   

2.
<正>国际社会有能力打击"伊斯兰国",但是谁都不想承担打的代价去年6月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突然攻占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令国际社会万分震惊。其实,自2011年叙利亚陷入内战以后,鱼龙混杂的反对派中一直存在极端势力。国际社会、尤其美国是知道的。但是,虽然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极端势力是所有人的敌人——它反对美西方、  相似文献   

3.
叶利钦作为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统,在独立初期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一边倒"外交政策作为俄罗斯独立初期处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主要政策,力图拉近俄同西方国家的距离,以期获得西方对新生俄罗斯的帮助,但事实上并没有奏效,反而使得俄罗斯成了西方国家的"小跟班",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一边倒"外交政策给俄罗斯带来的记忆是深刻的,受到后人的诸多批判,但客观来说,"一边倒"外交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相似文献   

4.
外交话语中的鉴赏系统及其评价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平 《科技信息》2011,(31):239-240
以Martin等人的评价理论为框架,对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两会"期间,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记者问中敏感问题的问答为语料进行观察与分析,探讨"鉴赏"系统在外交话语中的运作机制。从美学和社会评价层面,研究外交话语中的情感表达、态度协商、联系特定主体间的关系及反映的意识形态,并讨论如何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我国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5.
约瑟夫·奈最早明确地提出并论述了"软权力"思想,他所说的软权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感召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美国的政治文化是以自由、民主为核心价值观,这一点在外交方面表现出其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软权力理论将美国历史上固有的使命观、例外论、"天定命运"等思想推陈出新,赋予其崭新的面目和使命。本文把软权力与政治文化结合起来,阐述这两者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影响和作用,进而指出美国外交政策是理想中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12月26日,日本政府向国际捕鲸委员会(IWC)通报退出该组织。自2019年7月起,日本将时隔30年重启商业捕鲸。这是二战后一直重视"国际协调"外交路线的日本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战后日本几乎没有退出过主要国际组织的先例,此次"退群"举动实属罕见。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日本作出这一决定,这一罕见的举动又将会给日本外交带来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7.
2019年11月25日,蒙古国总统巴特图勒嘎参加"长生天的文字"2019年度回鹘蒙古文(俗称老蒙文)书法大赛颁奖仪式。他在致辞中强调,依据蒙古国《语言法》规定,自2025年起,蒙古国将并行使用古老的回鹘蒙古文与目前通用的西里尔蒙古文。把恢复使用回鹘蒙古文写入法律条文,并明确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节点,是否意味着蒙古国要以回鹘蒙古文取代西里尔蒙古文?蒙古国推行回鹘蒙古文,有何政治和文化的考量?  相似文献   

8.
追风人物     
<正>2013全球百名思想者,斯诺登引领风骚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日前评选出2013年全球百名思想者,美国国安局前雇员斯诺登高居榜首。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里基·亚历山大位列第二。第三名是《卫报》记者格林沃尔德。《外交政策》称,斯诺登是2013年最令人惊讶的传奇人物,他"揭露政府监控的计划"并勇敢公开自己的身份,斯诺登已成为国际社会公开讨论监控行为时都会想到的面孔。  相似文献   

9.
<正>蒙古国是继哈萨克斯坦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南北连接中俄,东西衔接东北亚与中亚,地理位置独特。在朝鲜半岛事务和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发挥主动性,增加存在感和参与度,提升自身国际地位,是当前蒙古国对外战略的主要着力点。利用自身地理位置优势,发挥亚欧大陆桥作用,是蒙古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之一。几年来蒙  相似文献   

10.
从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到威廉二世的"新路线".是德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新路线"的执行使德国的国际地位恶化,外交活动空间缩小,外交处境艰难。而1890年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是德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既受社会经济、政局、思潮发展的影响,又与当权者个人作风、性格有很大的关联。既是国家实力发展的结果,又受帝国主义潮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外刊概要     
《世界知识》2012,(4):6-7
德国外交政策面临的问题Ulrich Speck自上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之后,德国外交政策走上了"正常化"道路,外交宗旨回归"民主国家根本",即促进并维护和平、自由与繁荣,但对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德国面临难题。首先,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美国战略重心移向亚太,新兴力量不断崛起,债务危机一时难解,如何确保德国自身经济居于前列并提升政治地位十分困难。其次,德国对外交往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在面临诸如争夺国际话语权、海外派兵、协调俄美欧利益等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外交  相似文献   

12.
外刊概要     
《世界知识》2012,(7):6-7
<正>如何批判奥巴马的外交政策?Brendan GreeleyDara Doyle美国大选在即,国内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保持高位,相比之下,奥巴马在外交事务上似乎更有作为。然而,若外交"政绩"被他拿出来作连任武器,共和党候选人将会有充足的"弹药"予以还击。首先,奥巴马"不够自信,不够强硬",他的表现似乎确认了美国正在衰落,这挫伤了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切合实际的判断,外交目标的明确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开展国际维和符合我国对外政策的战略宗旨,是我国大国地位和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多边外交的具体实践,丰富了我国的外交手段,提升了国际形象和国家的"软实力",对发展我国的对外关系起到了搭桥铺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据日本媒体报道,2月10日晚,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来访的蒙古国总理赛汗比勒格在首相官邸签署了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两国首脑发表共同声明称"协定强化了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日方希望在解决朝鲜绑架日本人问题上能获得蒙古国协助。两国签署EPA后,将力争在今年上半年各自办完国内手续,促使其生效。生效后的10年内,蒙古国将取消约96%的日本进口关税。日本则将取消实际进  相似文献   

15.
李伟 《世界知识》2015,(5):30-31
<正>2014年6月,"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宣称建立"哈里发帝国",密谋以此为基础在五年内建立横跨中东和欧亚的伊斯兰大帝国,甚至将我国新疆囊括在内。半年多来,国际社会与"伊斯兰国"之间的斗争日趋复杂与激烈,"伊斯兰国"的发展出现内外明显分野的趋势。在伊叙境内,"伊斯兰国"的活动受到压制,在国际社会打击下疲于招架;在伊叙境外,"伊斯兰国"扩张速度明显加快,其建立  相似文献   

16.
<正>外交篇外交是政治的延续。安倍的外交政策与日本国内政治大环境密切关联。如果给安倍外交打分,可能会略高于内政。这是因为,相对而言,民众对内政是有实感证明的,而外交在很多方面更有形式性,甚至可以被外交机构和政府所渲染,安倍就特别擅长制造"剧场效应"。安倍提出"俯瞰地球仪"外交,也有形式和内容两层含义,七年下来,成果逐渐显现,但也在"露怯",民众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相似文献   

17.
雷希颖 《世界知识》2014,(18):50-51
<正>8月26日,在以埃及为主导的国际社会的斡旋下,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方面再度达成停火协议,宣布自当地时间26日晚7时开启"不限时停火",同时双方将于一个月后再度赴开罗举行"非直接"会谈。这是巴以在短短50天内达成的第12个停火协定,它虽然无法最终化解巴以困局,但也总算让这场持续了50天的战火暂告一段落。尽管哈马斯和以色列都表示自己在这场冲突中取得了"胜利",自己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相似文献   

18.
丁隆 《世界知识》2014,(21):39-39
<正>瓦哈比派面临的挑战不仅包括如何与现代性相适应,还需要解决如何与其他伊斯兰教派和文化共存的问题。这不仅与瓦哈比派和沙特自身发展有关,还关乎穆斯林社会稳定发展和国际安全。9.11事件以来,"瓦哈比主义"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它既被人称为沙特阿拉伯的"国教",又似乎与塔利班、"基地"组织,以及当下攻城略地的"伊斯兰国"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码"瓦哈比",了解其缘起、信条和影响,对于理解伊斯兰激进主义和中东政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俾斯麦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是"铁血政策"和"大陆政策"。其外交政策的特点是:强烈的现实主义观;务实机变,不拘于形式;均势思想等。俾斯麦的外交政策有着鲜明的个人特征:过于片面强调国家间的冲突和斗争,忽视合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正>10月底,"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被美国的军犬逼得走投无路,最后自爆而亡。特朗普称其死得可怜,"就像一条狗"。巴格达迪之死标签意义重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伊斯兰国"今后的走向和国际反恐态势的发展。这也是美国反恐继击毙本·拉登后取得的又一重大胜利,美反恐将加速"内倾",即进一步聚焦本土,加速收缩海外战线,反恐变得更为"超脱",恐致乱源地区国际恐怖势力与反恐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