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鸣谦 《世界博览》2008,(6):84-85
《水与中华》摄制组的编导们认为,"疲秦之计"是一出让人惊诧的历史好戏,韩惠王的这个计谋让秦国改写了中华的历史,也使关中平原从此得到渠水灌溉。在涿州中央电视台影视基地搭建的秦王宫的大殿中,秦始皇正在大声斥骂一个叫郑国的人:"你这个胆大包天的  相似文献   

2.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主要面对《词与物》最后提出的"人之死"这样一个问题,福柯认为"人之死"是尼采的"上帝之死"的伴随事件。福柯指的"人"是欧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的所谓资本主义大写的"人",资本主义的一般主体性。法国大革命给欧洲带来了一种主体性,欧洲现代史就是这个主体性的历史。法国大革命成为福柯《知识考古学》思考的中心事件,法国大革命在福柯的文本中是隐匿的。  相似文献   

3.
《圣经·旧约》是一部宗教性典籍,同时也可以从文学、历史、民族学等多重角度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如果从传记角度看《旧约》,会发现《旧约》的每一卷几乎都是一部有关犹太族历史人物的传记,记录了犹太人祖先、历史英雄的生平故事,并将他们的生平与犹太人的历史发展结合起来。因此,《旧约》并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神"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的书。  相似文献   

4.
奥运政治史     
白丁 《世界博览》2008,(11):46-51
一部现代奥运史就是一部政治介入体育史,同样是一部努力"去政治化"的历史。法国人乔治·维加雷洛(Georges Vigarello)曾对法国的体育发展史进行梳理和探讨。在其著述《从古老的游戏到体育表演:一个神话的诞生》中,他简单回顾了奥运的历史,并认为奥运一向离不开政治。在1920年安特卫普  相似文献   

5.
食和性都是人最原始的生物本能,也同时紧密联系着人的社会文化属性和体现着人性和人的价值。刘恒的短篇小说《狗日的粮食》和中篇小说《伏羲伏羲》被认为是分别对生存欲望和性本能的表现;在我看来,在《狗日的粮食》里,刘恒并没有脱离"性"而写"食",反而将"借性写食"作为了这篇小说的一个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6.
对于《明史》的探究,近百余年来硕果颇丰。贯穿整本书的指导理念和历史价值观、史馆大臣的史学思想以及特定人物在史书编纂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等皆有著述。而《明史》作为二十四史当中的最后一部巨著,纂修历时95年之久,是正史中编修时间最长的一部。本文在肯定其史学价值的同时,旨在多方面探究其难产症结,分析当中蕴含的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7.
2006年文坛有两部"文革"作品面世,那就是莫言的《生死疲劳》和余华的《兄弟》。两部作品在创作上也有某种共性,两位作者皆有先锋创作的历史,由此,笔者认为莫言和余华对待"文革"的态度是由颠覆开始转向了一种大历史的包容。  相似文献   

8.
最近在参加一个直销公司组织的年会的过程中,遇见了很多因各种原因而来参会的新人。给我的感觉是,他们来之前的动机和心态各一,但从他们最后会心的微笑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某种寻觅已久的东西。就在我用脑电波搜索这个"东西"是什么时,我突然感到头脑一震。电光火石间,我莫名想到了去年圣诞期间上演的一部美国电影--《极地列车》,我以最快的速度去买到了这部片子的DVD, 然后一个人仔细从头到尾品味了一遍它的细节。最后,我震惊了,同时还有激动。我想说,《极地快车》是专门为直销人拍的一部片子。  相似文献   

9.
擅写军旅小说的李存葆,其散文中的鸿篇巨制《鲸殇》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蕴和独特的艺术魁力.本文认为,《鲸殇》是一部德行反思史: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掠夺史、野蛮史;《鲸殇》文本中,知识性、趣味性、历史性、使命感、忧患意识使作品表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在艺术上也属臻鼎之作.这些都表现出《鲸殇》不愧为"巨型叙事"之代表作,暗合了大散文大气和大器这一不可动摇的审美砝码.  相似文献   

10.
鲁迅《文化偏至论》一文中的"偏至"内涵不尽同于"偏激""偏颇";它指的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形式,它是鲁迅的一种历史文化观;是鲁迅人的价值观、美学观、思维方式的世界观基础。  相似文献   

11.
老舍著作的最大特点莫过于他那纯正,地道的“北京味”了。从他一九二六年发表处女作《老张的哲学》到一九六三年写他最后一部重要著作《正红旗下》,大部分都是写北京,写北京的人,北京的景,北京的情。可以说,他写了一辈子北京。然而,老舍一生到处流浪奔波,伦敦、新加坡、青岛、济南、武汉、重庆、纽约等等,都留下过他的足迹,特别是在他从事创作的几十年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身处异域,但不管伦敦也好,青岛也好,重庆也好,举笔所写,几乎都是北京──也就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作家成  相似文献   

12.
<正>《围城》是一部”黑色小说”——使人深切地感伤和深沉地思索.它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经历.揭示了战争时期人类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以传达政治腐败和战争对人生的影响.笔者初涉“钱海围城”,本文只是试图“从钱解‘钱’”,探讨一下《围城》历史的处理艺术,不过是偿试而已.那么,什么是“历史”呢,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它们在一部长篇小说里更是毫无例外地具有.这里,环境便是历史.《围城》写的是1937年至1939年的事,对1944至1946年的钱钟书先生来说,那其间的人事自然已成了历史.对于今天的我们,那更是历史了.我所要探讨的“历史”,正是那样的历史概念——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夏倩  陈可培 《长春大学学报》2014,(3):352-355,387
在叙事作品中,声音是价值观的载体,它不仅体现了人物的价值观也体现了隐含作者的价值观。文章以共有的"私奔"情节为基点,从叙事声音的角度阐释并比较了《美狄亚》和《朱丽小姐》两部作品中隐含作者与女主角之间的关系,认为尽管这种关系受到自然性别差异的影响,但更多地源自不同文本叙事策略的限制。因此,在阅读时应当避免从现实作者的喜恶出发,割裂甚至扭曲文本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梅里美和莫泊桑都是法国19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梅里美则被誉为中短篇小说大师。梅里美的《双重误》写一位女性为所谓的爱情而丧命,莫泊桑的《项链》写一位女性为一条项链耗费了十年的青春,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人公性格及其遭遇有相似之处,但莫泊桑的《项链》素来享有盛誉,梅里美的《双重误》却少有人问津。本文试从文体特征、人物命运、人物性格等方面探究这两篇小说命运迥然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要闻·观察     
李强 《世界博览》2011,(8):10-12
<正>社会六成中国人自认为是草根阶层在中国,"草根"这个名词已经代替了"无产阶级"。《中国青年报》经过为期三周的调查发现,在4000位受访者中,有60%认为自己属于草根群体。这些人认为草根的三大关键词是"下层社会、敏感和无权利"。  相似文献   

16.
《长恨歌》初稿写于1994年,对它的解读,从作者、评论家到一般读者,基本上一致认为这是一部精美细腻、写城市、表现"城市精神"的小说,上海这座大都市的"平民精神"在主人公王琦瑶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而本文试图独立地对《长恨歌》作一个全新的解读,对"城市精神"和"平民精神"两个观点提出质疑,并从"典型化、符号化的生存环境"对小说主人公王琦瑶的形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一、《白鹿原》中几乎所有的女人都是凄惨而死。陈忠实在写男人嗣续传统的同时,写了一批被传统文化搅裹、吞噬的女人 巴尔扎克“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的话不但被陈忠实写上《白鹿原》的扉页,而且也被陈忠实融入了整部作品。《白鹿原》可说是一部中国一个古老民族的断代史。与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18.
《史记》是我国古代最早、最体大思精的一部历史著作,它不仅写了上层的帝王将相,也写了下层的各行各业人民;不仅写了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也写了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不仅写了中国,而且也写了今天已经属于外国的一些地区。而在写到这些问题的时候,突出地表现了司马迁进步的民族观。这里摘出两项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9.
石原  南迪 《世界博览》2023,(11):56-59
<正>2007年,一部小成本独立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向人们展示了科幻电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原来不需要宏大的场面,不需要眼花缭乱的特效,不需要星际战舰、超级英雄也可以让一部科幻电影如此波澜壮阔。2021年,一部同样是小成本的科幻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在平遥电影节收获了无数的赞誉,很多人感叹我们也能拍出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一样精彩的电影了。  相似文献   

20.
张贤亮是一位很有胆识的作家。他在《绿化树》的开头谈到,要在“总标题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下写“九部‘系列中篇’”。作者试图写出一部中国式的“苦难的历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揭示中国知识分子横遭亵渎,但终不悔报国图强的壮志的历史动向。这可以说是这“一部书”的总主题。这一主题从《绿化树》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可以说逐渐深化了。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对人的价值、人的本性、人生逻辑的艺术探索更深刻、更有特色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