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仰望星空,浩瀚无限的宇宙总会让我们肃然起敬,也会激发我们的好奇心,思索一个自然之谜.人类在宇宙中是独一无二的吗?宇宙有中心吗?宇宙有多少岁?宇宙的命运可以预测吗?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来共同探索一下:  相似文献   

2.
<正>对于人类来说,500光年的距离,似乎是无限大的。仰望星空时,我们不禁会想:在这个无穷的宇宙中,我们会不会有其他兄弟、伙伴呢?其实,乐观的科学家已经告诉我们,宇宙中一定会有和人类一样,具有高等智慧的同伴。而我们之间这心与心的距离,或许就是500光年。  相似文献   

3.
观天巨眼     
人类从蒙昧到文明,是从仰望星空开始的.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茫茫宇宙中,我们真是孤独的吗?古往今来,人类对于浩瀚宇宙的追问和探索从未停止.想要更多地了解未知宇宙,就需要有更深邃的"眼睛"、更灵敏的"耳朵".  相似文献   

4.
<正>大爆炸留下的最后一点能量宇宙既包含着古往今来的时间,也包含着上下左右的空间,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个宇宙之中。自启蒙之后,人类就一直在疑惑:这个宇宙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的问题,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有了一点儿模模糊糊的答案,那就是——宇宙是从大爆炸中来的。在138亿年前的某一个时刻,一个  相似文献   

5.
正宇宙的起源有什么奥秘?宇宙的尽头是什么样?人类在宇宙中是不是唯一的?外星文明是否存在?古往今来,人类对于浩瀚宇宙的追问和探索从未停止。想要更多地了解未知宇宙,就要有更深邃的"眼睛",更灵敏的"耳朵"。1993年,我国科学家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在祖国的土地上建造一个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相似文献   

6.
人类探测宇宙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了,在此期间,科学家一直在推测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50年前,人类开始向太空抛掷“物体”,不过它总是在几分钟内就落回地球;40年前,当人类再次把物体送入太空时,它们留在了那里。而现在,地球人终于也可以停留在太空中了。 在探测宇宙过程中,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在宇宙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 在地球上的实验室中,通过模仿宇宙形成早期的情景,我们了解了那个时期的生物是如何在宇宙中生存的,以及它们在地球上繁衍生  相似文献   

7.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人类渴望揭开的谜很多,包括:我们是否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物?能否从生理学上揭开意识之谜?生物的进化是否已有新方向?物理学家能否发现宇宙的万物之理?……事实上,如果刚刚过去的50年在科学上的革命性变化可以互联网和人类基因组为代表的话,那么,未来50年科学上的激动人心的进展,我们现在甚至无法想象……  相似文献   

8.
<正>人类探索宇宙面临新难题该如何解决?史前奥秘还有多少会成为今日考古学者潜在的挖掘空间?这些问题看似离我们遥远,但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研究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勘查历史不为人知的真实面貌,要从一点一滴的探索发现里提炼出必要的理论基础,要在实践中逐渐具备"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以此打开宇宙苍穹、上古之时的神秘之门。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宇宙会具有目前已测知的那些基本常数值?对此,美国宇宙物理学家迪克曾提出“人择原理”来解释。他认为:如果宇宙的基本常数偏离目前所测知的数值,则不能产生恒星,不能产生重元素,也就不能产生生命,当然更不能出现人类;因为人类出现了,故而人类去测知的宇宙常数当然只能是这样一些取值。人择原理与其说足科学原理,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也许自从人类有了意识以来,这些问题就一再被提起,不少科学家穷尽了一生去向前追溯:人类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星球的起源,直至宇宙的起源。自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物理学标准模型,依赖于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这种粒子是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亚原子粒子,当它与其它粒子碰撞时会使一些粒子质量变大,一些粒子质量减轻,还有一些粒子则完全失去质量,形成我们今天所知的宇宙。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除了能给发现者带来诺贝尔奖,还将为物理学的这段空中楼阁岁月做一  相似文献   

11.
正"有人说世界终于火,有人说它将毁于冰。"宇宙会如何终结?这不只是个哲学问题。宇宙学家们提出了种种猜测。宇宙学中的一些大问题,往往也是引发哲学家深思的问题。宇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怎样开始的?宇宙一直在膨胀吗?(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大约138亿年前;一个致密炽热的点在高密度状态下迅速膨胀,即所谓的大爆炸;是的,但膨胀速度不总是相同。)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目前还没弄明白:宇宙将如何终结?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的地球上和我们多彩的生活中充满了神秘的现象和未知的谜团。有些重大的谜团自我们远古的祖先开始行走时就萦绕在人类心头,而另外一些则是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新涌现出来的——人类是否可以长生不死?我们能够攻克癌症吗?我们能够创造生命吗?灵魂究竟是否存在?光速是不是速度的极限?在宇宙中是否有其他智慧生命存在?我们能够进行时间旅行吗?对这七个问题,人们一直没能给出确定的答案。■悬念之一:永远年轻、长生不死青春永驻的秘方并没有隐藏在世界上哪个神秘的地方,而更像是存在于每个人的细胞里,或者更加准确地说,是在一个特定的基…  相似文献   

13.
一片地狱般炽热的荒野,一个毫无生机的熔融行星,最终却变成了你、我和其他一切生物的发祥地。这是为什么?宇宙从何而来?地球从何而来?你我又从何而来?地球是不是宇宙中惟一有生物存在的星球?星系从何而来?恒星又从何而来?这些都是人类筵诞生之后就孜孜以求想要弄清的奥秘。下面,我们就引领你控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远古人类认为自己居住在无边无际的平台上。到了公元前四世纪的时候 ,亚里斯多德注意到海上航行的船只不是变得越来越小 ,而是在地平线上沉了下去。因此他推断 :地球必定是圆的。这是有史以来人类最伟大的智力成就之一。斗转星移 ,人们不断发现行星、星系和宇宙的种种奥秘。但有一个基本问题至今仍未找到答案 ,那就是我们身居其中的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 ?随着天文观察的进展 ,宇宙形状的可能性范围逐步缩小。数学家已证明只存在 1 8种欧几里得三维流形 ,宇宙形状是其中 1 0种欧几里得三维流形之一。拓扑学与各种面数学家在讨论宇宙形状时是指…  相似文献   

15.
李新洲 《自然杂志》1995,17(1):9-13
为什么大自然的规律是现在这样的?为什么宇宙是由现在的各种客体组成的?这些客体又是如何起始的?宇宙是如何获得现在这样的结构的?这是当代物理学家力图解决的四大问题。现在,上述问题的试探性答案已经开始显现。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介绍近年来宇宙弦理论取得的新成果:1.宇宙结构的起源问题;2.宇宙的拓扑缺陷;3.作为物质种子的宇宙弦;4.超导宇宙弦;5.反常超导弦的W玻色子凝聚;6.宇宙弦的若干稳定性问题;7.宇宙弦催化质子衰变。  相似文献   

16.
曾几何时,我们在无数个夜晚仰望星空,对我们的生命和宇宙浮想联翩:这个宇宙到底有多大?它的最终归宿会是什么?是最终变成一团熊熊的烈火,还是会逐渐变成永恒的、冰冷的黑暗?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还  相似文献   

17.
《宇宙的构造》作者布赖恩·格林宇宙是如何诞生和演化的 ?还有其他的宇宙吗 ?时空的本性是什么 ?这些问题已经吸引了诸多文明社会中的思想者们几千年 ,由此产生了宗教信仰、神话、迷信和哲学 ,最后产生了科学。这些问题对人类想象力的把握非常牢固。回答它们所需的工具———用来进行必要观测的技术手段和用来制定有力解释的物理理论———在这些年都已经变了。在《宇宙的构造》一书中 ,布赖恩·格林(BrianGreene)巧妙的把最新测量的天文数据连同平常的例子呈现出来 ,以帮助我们了解它们。20世纪理论物理学最伟大的两个成就———广义相对…  相似文献   

18.
天有多高?数千年来,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这一奥秘,企图找到问题的答案。从盖天说、混天说、地心说、日心说、银河系、大银河系,到现今的150亿光年的可见宇宙——宇宙金字塔的每一级台阶上都留有人类奋斗的足迹;而每登上一级新台阶,宇宙的尺度都会急剧扩大,人类的宇宙观也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让我们沿着这条足迹,追溯人类攀登宇宙金字塔的曲折历程。月亮,宇宙金字塔的第一级天穹上最夺目的天体是又大又亮的月亮和太阳,人类的先祖可能早就猜出它们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在公元2世纪托勒密的地心说里,月亮是第一重天,太阳是第四重天。一个朴实而古老的问题是:月亮与  相似文献   

19.
正2003年,笔者曾写过一篇"WMAP将要告诉我们什么?——谈人类对宇宙演化的探索"。彼时,恰逢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发射两周年,即将得到首批观测数据,而距1998年发现宇宙加速膨胀刚刚过去几年,探索宇宙演化和命运的新热潮正如火如荼。如今,18年过去了,宇宙学研究上取得了哪些进展和突破?还有哪些未决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似文献   

20.
在宇宙中除了我们人类以外,是否还存在着其它智慧生命呢? 科学家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使得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两个阵营。其中一个争辩说,地球围绕着一颗普通的恒星在旋转,而地球也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因此既然我们人类能在地球上生存,则智慧生命在宇宙中一定是比比皆是的了。这一推论和“地球寻常原理”的观点是并行不悖的,该原理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如此普通,以致可以作为宇宙中生命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