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博览》2012,(13):10-10
正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好感度降到历史最低。日本民间团体"言论NPO"和《中国日报》联合发起的舆论调查于6月20日在东京发表结果。在接受调查的日本人中,有84.3%对中国印象不好,比去年增长了6个百分点,这也是自2005年发起这项调查以来的最高值。日本人对中国印象差的原因有:中国资源和能源有保障,以自我为中心;同菲律宾等国在南海岛屿上有纠纷;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对立。  相似文献   

2.
正中日关系转暖是个大趋势,但还不会彻底地热起来,这是由中日双方的大战略决定的,是当前中日关系的"新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利用政治上转暖的大环境,让中日经济关系转冷为热。——江瑞平准确认识当下的日本经济,不要被"日本家电全面败退"挡住视线张季风:我先介绍一下2015年日本经济的情况,有四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宏观经济复苏乏力。内阁府在2015年第四季度发表的数据显示,日本经济第二季度的实际增长率是-1.4%;第三季度的增长率第一  相似文献   

3.
王磊 《科技信息》2010,(32):385-386
近年来的舆论调查显示,新闻媒体是中国民众了解日本最主要的渠道。而媒体报道的内容和姿态,对公众舆论的影响举足轻重。鉴于此,笔者考察分析了2002年、2008年《人民日报》的对日报道。《人民日报》坚持正面报道,不断加大对社会多样化报道的姿态,是近年中国民众对日感情发生积极转变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文化播报     
《世界知识》2015,(7):76-77
<正>2014年中国国家形象持续上升"2014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日前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中国整体形象得分相比2013年高出了0.8分(总分为10分)。海外的八个国家对中国的整体形象打分平均为5.9分,其中俄罗斯民众对中国形象的打分最高,为7.6分;而日本民众的打分最低,仅为3.4分。据悉,本次调查共覆盖了代表不同区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九个国家,包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民众,也涵盖了  相似文献   

5.
正外媒称,中国人往往给人勤劳、谨慎、友善、殷勤的印象。对某些东方哲学的信仰让他们显得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东西。但我们所不知道的是,中国人还是世界上最乐观的人。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报道,英国舆观调查公司最近对17个国家民众的调查显示,41%的中国民众认为世界会变得更好,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比例。排名第二的是印尼人,比例为23%;排名第三的沙特人为16%。该调查还显示,排名最高的欧洲人是瑞典人,但仅为10%,这个比例还不到中国人的1/4。  相似文献   

6.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是不争的事实。日本政府一意孤行,与极右翼石原慎太郎一唱一和,演出"购岛"闹剧,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在事情发生之后,中国政府态度很明确,中国民众对日本"购岛"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希望日本能够了解到中国民众的情绪。  相似文献   

7.
胡澎 《世界知识》2014,(19):72-72
<正>近来,有关日本年轻人意识的调查结果相继发布,令日本各界深感忧虑。《厚生劳动白皮书——年轻人的意识》(2013年版)显示,20~29岁的日本年轻人在就业选择上更加看重生活的安定,希望长期供职于一家企业的年轻人增多。内阁府的《日本与外国年轻人意识的调查》(2014年6月公布)表明,日本年轻人在自我满意度、自我肯定和自信心等方面远低于美、英、法、韩、德和瑞典。虽然有54.5%的日本年轻人希望能为国家发挥一己之力,但希望通过自身参  相似文献   

8.
今年2月15日,《中国青年报》公布了该报于去年12月实施的“中国青年对日本的认识”大型读者问卷调查的结果。调查显示:中国青年对日本的总体印象,“不好”及“很不好”的为41.5%;而认为好或很好的仅占14.5%;一般的占43.9%。当被问及“日本”二字最容易使你想到什么时,回答(多项选择)是:“南京  相似文献   

9.
时事概览     
<正>□外媒热议中国2010年二季度GDP超日本日本内阁府8月16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日本本年度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仅增长0.4%,以美元计算的名义GDP约为1.2883万亿美元,低于中国同期的1.3369万亿美元。日本称,从二季度数据来看,中国的GDP已经超越日本。  相似文献   

10.
邓骞 《科技智囊》2011,(3):20-25
2月14日,日本内阁府发布2010年经济数据:日本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三。至此,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荣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宝座。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的养老产业开始助跑,正要迎来真正的起飞。日媒称,看到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会让一些日本父母心情复杂。对于"父母年老后你会自己照顾他们吗?"的问题,回答"是"的日本高中生只有38%。美国和韩国都在50%左右,而在中国这一比例达到了88%。日本国立青少年教育振兴机构2015年针对中、美、韩、日4国进行的意识调查显示,"照顾父母"是中日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有一本名为《世界知识》的杂志,它面向普通民众,是一本进行国际关系启蒙教育的杂志,属外交部主管。该杂志从今年(2000年)第1期开始推出了关于中日关系的讨论,其中,在中国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中相对平和的冯昭奎先生对日本进行了抨击,但最后得出的结论则是“和则两利”。紧接着“冯文”之后,在该杂志的“大家谈”栏目中就“中日关系”又刊登了数篇进行讨论的小文,虽然也抨击了日本,但结论仍是应该与日本友好。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与其让对方谢罪,莫若首先使自己强大”。  相似文献   

13.
王震 《世界知识》2016,(5):32-34
2011年春,因一名突尼斯青年商贩自焚引发的民众抗议浪潮席卷了中东阿拉伯世界。在"阿拉伯之春"爆发五周年前夕,位于卡塔尔多哈的阿拉伯政策研究中心发布了《2015年阿拉伯舆论指数报告》。这是该中心自2011年以来发布的第四份舆论调查报告,报告通过对12个阿拉伯国家的18311名受访者进行面对面的随机访谈,大致勾勒出了自中东政治剧变以来阿拉伯民众对有关问题的主要立场和认知轮廓。  相似文献   

14.
正日本经济产业省日前通过"无现金愿景"规划,提出将现金以外支付手段比例提高至80%的目标,旨在节省相关人力和成本。规划提到,2015年,韩国现金以外支付手段占比高达89%,中国为60%,美国为45%,而日本只有18.4%。日本政府希望到2025年实现无现金支付比例40%的目标,并最终将这一比例提高至80%。由于日本取现方便、刷卡消费时商铺支付的手续费高等原因,日本民众有浓厚的现金支付习惯。据有关机构测算,日本目前每年花  相似文献   

15.
<正>中日关系篇在经历了小泉纯一郎时期中日关系的冰点状态后,2006年10月安倍首次就任首相后仅12天即"闪电访华",开启中日关系"破冰之旅"。但在两国领导人一系列"融冰""迎春""暖春"互访后,一度回暖的中日关系很快再遭冰封。2012年因日本制造"钓鱼岛国有化"事件,中日关系陷入"政冷经冷人冷心冷"谷底。正在此时安倍再度拜相,他上台前后通过参拜靖国神社或供奉祭品、指责中国和朝鲜恶化日本安保环境等言行,为此逆流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科协2015年3—8月开展了第9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调查范围为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显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大幅提升,圆满完成了"十二五"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5%的目标任务。2015年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进一步缩小了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调查表明,电视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利用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为93.4%,比2010年(87.5%)略有增  相似文献   

17.
追风人物     
《世界知识》2020,(7):78-79
七成日本民众认为东京奥运会不能如期举办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东京奥运会能否如期举办广受关注。日本共同社3月16日报道称,该社最新舆论调查结果显示,鉴于新冠肺炎疫情扩大,回答"无法"按计划举办东京奥运会的占69.9%,回答"可以"的仅占24.5%。不过,日本政府依然不断表达对东京奥运会按时举办的信心。  相似文献   

18.
国际资讯     
正3.7万美国国务院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以违反现任政府"旅行禁令"为由拒绝批准超过3.7万份签证申请,占全年"拒签"总数大约百分之一。美国每年"拒签"将近400万人,理由多样。2000万人日本厚生劳动省最近承认就业数据编制过程"有问题",以致过去十余年间将近2000万人少领补贴达数百亿日元。近日发布的民意调查显示,日本将近八成民众对官方数据表示"不信任"。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8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日本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世界中的日本与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近年来,中日关系一波三折,在总体向好的同时仍具有敏感、复杂、多变等不确定因素。安倍二次上台执政以来,日本的自我定位及在世界中的"角色扮演"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中日关系溢出双边范畴的"国际化"也成为日益显著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世界知识》2014,(18):49-49
<正>2014年8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日本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日本战略走向与中日关系定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2014年是一战爆发100周年、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明年还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当前中日关系面临困境,新旧问题发酵升温,使两国关系变得格外的敏感和复杂。正因如此,对话与协商、理性与真诚才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举行此次社科论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会学者围绕"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