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新的设计方法和已有的建筑技术之间体现为一种特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产生则归因于历史的建筑方式和新方法的目的性相关联的文化价值的变化".正如莫瑞所说,主体建筑以及对其的改造是基于依据主体和适当方法的特定的文化价值。这种关系和反对新式建筑一样,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其变化与具体的条件如:背景,造型,结构,早期的历史,规划,环境以及新功能相一致。在对这些具体条件进行分析和后人反复运用后,产生了一种对历史遗迹和其内容本身的解析,它被用于形成新的价值观念。本文试图对历史建筑环境中将建筑风格的反复利用做为一种文化价值交流的工具进行研究。通过一些基本的个案研究,建筑风格的反复利用发展成一种新的模式。当发展中的建筑环境为了适应新的商业,住宅,休闲设施和其他空间时,这种模式作为一种策略被视为发展的唯一优势。在建筑或空间造型是否有价值,以及是否可反复应用的问题上,反应出了不同的意见。通过绘制流行的设计规划图,出现了一个更大的背景,它为理解传统建筑的价值和意义建立了一种模式。本文试图建议这种以欧洲的基本现象为本质的模式,在为了发展和重塑新的新型城市的建筑环境中,尤其是在几乎没有合适的历史建筑被重新利用的环境中,作为一个特例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2.
地铁是城市交通中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而地铁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城市之间也存在着更加密切的联系.为了实现对地域文化的展现与传承,开展对地域文化与地铁建筑的融合设计研究.在明确地铁建筑设计应当具备实用性、安全性、经济性、耐久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对地铁建筑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从造型融合、色彩融合、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3.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建筑为了人”的根本目的性出发,分析了生活的多样性与建筑多元共存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部分分析了时空条件对建筑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提出建筑不能超越阶段发展的概念.最后提出了发展当代中国的现代建筑的一种主张.  相似文献   

4.
张谷英大屋是明清民居古建筑群,本文从建筑形式和建筑文化两个角度对张谷英大屋进行了研究,其建筑形式独特之处主要有:合"中"向心的总体布局、纵横交织的巷道、天井扩展室内空间的功能等;其建筑文化则是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观念和反映人与人伦理秩序的建筑观念。  相似文献   

5.
绿色住宅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居住环境优化的一种生态建筑形式.本文试从生态科学与建筑科学有机结合的立场出发,提出绿色住宅设计的思想,及建立绿色建筑体系的若干理论问题,以寻求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全球性自然环境被破坏,使得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全球性的问题在中国变得更为严峻;城乡工业的发展,污染物的排放正在侵蚀着中国的空气、水体和土壤,改变了我们和整个生物圈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应当是和谐共处,而不是肆意破坏.只有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地进行创造性设计,才能在建筑环境中做到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7.
生态和谐是建筑形态消解设计理念的重要源泉,通过对注重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形态的系统分析与归纳,从建筑形体消解、建筑表皮消隐等视角,提出了"建筑隐藏、化整为零、底层架空、外表虚化、界面绿化"等5种建筑形态消解的建筑模式语言.  相似文献   

8.
中国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西方建筑文化是欧洲建筑文化的源泉。由于背蒂的不同,中西建筑各自按着自身的美学思想在发展,由此反映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对比中西方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既有许多不同点,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它们各自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法式,目的在于保证质量和取得统一和谐的艺术风格。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者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潮要以文化背景为前提,并使它们的优越性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建筑设计,丰富设计理念,以便使中国的建筑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思想体系。从早期的探索到现在众多的风格与流派,期间同一种类型的建筑被许许多多的建筑师以不同的风格与设计手法诠释着。有一种类型的建筑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中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那就是小住宅。众多的成名的建筑师都得益于此。本文在分析作品的同时总结了一些可供借鉴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0.
在生活世界中,设计作为人类的一种创制性活动,呈现为一种人的欲望、技术和智慧的游戏;在这种创制性游戏中,人类根据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人与世界和谐相处的规律,来制定游戏的规则,使设计产品,总是按着人类的规定来生成;为人服务,使人成为自由的人,已成为设计的最终目的;在现代社会里,设计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在人与设计的相互生成中,人类的生活世界变得和谐。  相似文献   

11.
无论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优化,还是从建筑本身的发展来看,都要求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和谐,相互促进。建筑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寻求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侯晓婷 《工程与建设》2006,20(3):220-221,224
文章通过8个建筑设计方案实例分析说明。耗能建筑涉及建筑设计思想.应引起社会各方面与建筑界的重视。建筑师以专业工作者身份参与组织社会生活。其建筑设计需以绿色建筑为设计理念,基于建筑节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以及人自身和谐。  相似文献   

13.
徐刚年  韩征 《科技资讯》2012,(30):34-35
建筑的发展历史悠久,建筑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古到今多少建筑因为其独特的造型和结构成为了历史的象征,令人神往。它们不仅是建筑,也是艺术,给我们以视觉的冲击和美的享受。本文通过对于建筑在发展的不同时期的特点叙述,阐释建筑力学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在建筑的设计中更好的实现力与美的结合,让建筑既美观又实用。  相似文献   

14.
王极光  牛丽 《科技信息》2009,(6):323-323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绿色"的概念,是一段时间来国内外各界广泛讨论的热点话题,其内容包括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等。绿色建筑,绿色住宅是日渐兴起的一种居住概念。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黄奎 《科技资讯》2010,(17):95-95
本文主要对绿色生态建筑的内涵、设计原则、设计手法,发展方向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从建筑与环境的互动中,我们看到了绿色生态建筑必定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建筑形式领域的象形和象征以及两者的递进与融合.认为象形的建筑提供给人一次性的形式体验,因而象形物必须是优美的,建筑形体的模拟技巧也必须是高超的;象征则有可解读空间,可以促使形式投射更为深层的建筑内涵.设计应使用建筑本身的形式语言,提供合情合理的象形或象征,如果形式能够暗示与生活之间的意义投射关系,担当起艺术与世界、心灵、人生相互联结的纽带,建筑也就变为永恒.  相似文献   

17.
杨志明 《科技资讯》2011,(7):76-76,78
建筑是立体的画,凝固的诗.而不同民族,不同的国度,建筑的文化也是不同的,但它们大多具有一定时代的影子.但这些建筑也凝聚着不同的民族智慧,成为世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中西方不同时期的建筑,分析其建筑文化,揭示建筑艺术对美学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绿色"的概念,是一段时间来国内外各界广泛讨论的热点话题,其内容包括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等。绿色建筑,绿色住宅是日渐兴起的一种居住概念。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张姝 《科技资讯》2013,(27):51-51
我国早期的工业建筑较为陈旧,厂房建筑色彩较为混乱和肮脏.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工业建筑的造型、色彩和材料等各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尤其是在较为危险的工业环境中,色彩可以帮助疲劳的工人对于危险而复杂的环境具有更好的识别性,同时可以根据和谐的、创意的色彩搭配给予工人群体一个轻松、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本文在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中,选择了色彩这个切入点,在文章阐述了色彩的定义、构成规律、色彩的功能和对人的影响作用提出了建议性的工业建筑色彩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0.
艺术中的和谐观念源于古代人的世界观,即认为世界存在着具有必然性的和谐秩序,这种秩序先是被归于数学、音乐、哲学,又逐步为更为广泛的艺术体裁所表达,从而创造出反映人类理想的艺术和谐,亦即世界之和谐的审美意象化。在现实世界中,种种与人类整体的文明进步相矛盾的不和谐音符的存在表明创造和谐世界的紧迫性,而在创造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具有高度整体性和前瞻性的艺术思维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