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对自然能源的利用和需求也日益增加。为此,我们除开发利用常规能源外。还应积极推广使用水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重视对植物能的利用研究。本文对植物作为一种能源的利用潜力作了介绍和概述。  相似文献   

2.
人类正在走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绿色低碳、可持续能源时代。为促进绿色低碳、智能安全、可持续能源体系的构建,本文从太阳能是地球能源的主要源头、能源利用简史、清洁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和未来等方面,回顾了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发展的历史,指出未来应进一步创新发展太阳能、大力发展风能、继续开发水能、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氢能、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  相似文献   

3.
周子楠 《甘肃科技》2013,(23):44-48
能源已是当今世界瞩目的大问题,太阳能是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大规模利用太阳能是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的热门课题。日光温室太阳能热泵发电的特点在于利用特殊的日光温室建立一个稳定的日光热源环境,就是把日光温室一热泵系统一发电系统几种成功的技术有机的串联在一起,使之产生更大的光热技术优势,将日光温室技术与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相结合,发展前景广阔。分析了空气热源热泵技术和太阳能吸收器的优势,研究了日光温室空气热源热泵发电的优点,对实现甘肃省的太阳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太阳能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措施。推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应用,将有效促进我国、我省太阳能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浅谈太阳能     
赵斐 《科技咨询导报》2007,(26):197-197
太阳能是一种潜力巨大的能源,可能成为未来重要的能源之一。科学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能源,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起到节约其它化石能源矿产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广义的绿色能源,指在获取和使用环节都比较清洁的能源,包括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新型化学物理电源和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技术是现代能源交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展速度快、技术含量高、国际竞争激烈的特点,世界各国都将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作为战略规划加以推动。我市具有良好的新能源发展基础,形成了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主体的3条研发主线,  相似文献   

7.
能源和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重要课题,随着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得到快速的发展。多种可再生能源互补发电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越来越大。太阳能和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分布广、开发潜力大、环境影响小、可持续利用等特点。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运行更加稳定和高效。风光互补发电因为其独特的优势作为互补发电技术的主流。本文简述了互补发电技术体系和互补发电技术,探讨了风光互补发电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邱承武 《今日科技》2013,(10):55-56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对能源的消耗量日益增加,到目前为止,人类主要的能量来源还是地球长期以来把太阳能通过动植物转化为化学能存储和积累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之类的能源。电能作为现代能源中使用最广泛、控制、传输最方便的能源形式,所以绝大部分的能源形式最终都被转化为电能来应用。这就是现代社会能源使用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9.
《科技潮》2005,(5):20-21
能源的潜在危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使世界各国积极开发包括太阳能在内的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据专家预测,今后20~30年内,全球能源结构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到本世纪50年代,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在整个能源构成中占50%。太阳能作为一种开发潜力巨大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早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日本、德国、以色列等国家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研究,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日本:自家发电还能卖给政府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对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石油危机终结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此后,日本政府提倡节省能源,加强新能源…  相似文献   

10.
刘刚 《科技资讯》2010,(7):62-62
目前能源危机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主要瓶颈,石化燃料的开采和利用已经给地球的有限能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时对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这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社会对再生能源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形式,也是将来的一种最重要的能源,将在各个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分析的方法即太阳能电力系统的设计、决策、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1.
娄伟 《科技导报(北京)》2019,37(18):155-161
 结合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历程,综述了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在70年间取得的成就及进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能源缺乏,中国重视发展沼气、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到20世纪90年代初,鉴于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等因素带来的压力,中国开始进一步加大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中国沼气、水电技术成熟较早,目前处在世界前列。太阳能、风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也经过了从技术仿制到创造性模仿的发展过程,当前正处于向自主创新转变的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12.
赵晓丽 《太原科技》2009,186(7):41-42
近年来,随着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因其清洁环保、可再生等特点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全球持续保持年均30%增长率的情况下,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对于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的山西而言,发展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推动山西能源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而山西省的太阳能资源尤其丰富,总辐射量为481.48~598.71kJ/cm2,仅次于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是我国光照资源的高值区,具有发展光伏产业的先天优势.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对推动山西省新型能源战略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能源危机已经成为各目发展的主要瓶颈,石化燃料的开采和利用已经给地球的有限能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时对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这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社会对再生能源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形式,也是将来的一种最重要的能源,将在各个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火用)分析的方法即太阳能电力系统的设计、决策、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足发展。农村要发展,如何发展,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产业的发展支撑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煤炭供应的日趋紧张及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已成必然。  相似文献   

15.
西藏自治区不仅蕴藏着大量的矿物能资源,还蕴藏着丰富的水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大力发展西藏自治区的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能够进一步降低西藏自治区对传统矿物能资源的依赖,加快西藏自治区能源消费结构的变革。通过分析客观自然环境对西藏自治区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影响,进而认清西藏自治区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内在动因及外部条件,从而试图提出实施西藏自治区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发展战略,这对西藏自治区能源消费结构的低碳化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5年3月十届人大第13次会议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把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定义为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是太阳能通过生物转化的化学能。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严格地说所谓化石能源也是这个转化长期储存的过程。众所周知,绿色植物是自养性生物.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能源储备已经不足以满足我们的生活需要,我们必须发展新能源,太阳能就是一个可再生能源,它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我国的太阳能发展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要走的路还很长。本文只是让大家了解我国太阳能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太阳能的应用技术 ,如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制冷与空调技术等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并依据我国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国情以及自然条件和科技力量 ,提出了对太阳能应用技术的见解 ,也指出了开发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论证了开发太阳能应用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各国纷纷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了相应的激励制度。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给予了充分扶持,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易于推广,如果国家给予合理的利用和法律保障,对于减缓资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将有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0.
能源与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为了消除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给环境造成的灾害,维护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人们期待着“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所谓清洁能源,是指那些在使用后不会给环境带来有害废料的能源,如天然气、水能、风能、地热、核能、太阳能和氢能等。氢能除了来源于水电解制氢外,还可从城市煤气和天然气中获得,也可通过太阳能、生物细菌分解农作物秸秆和有机废水中产生。氢燃料可再生和重复利用,不存在枯竭问题,使用时不产生任何污染排放,是一种洁净、易得和高效的能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