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祖先崇拜是在人类关于灵魂的观念不断复杂化以及灵魂崇拜逐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祖先亡灵的崇拜。其主要内容是定时祭享祖先的神灵,祈求祖先神灵佑福祛灾;其要义在于明确和巩固父系的血统,保证宗族、家族和家庭在社会地位、政治权力,物质财富方面的正常继承  相似文献   

2.
龙崇拜最初是对水的崇拜。昙华山彝族俚濮对水的崇拜,最早应该是起源于对水的依赖和恐惧,最原始的功利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和人类自身的生殖繁衍,核心内容是对水的种种神秘力量的崇拜,并由此引发的对掌管水(包括雨、雪、冰雹、霜等)的神灵的崇拜。龙神是水神的变异。明、清以后随着汉族大量进入彝区,中原汉族龙崇拜的思想观念对彝族的影响,使彝族水崇拜与龙崇拜结合在一起,加之明清以后彝族地区多数逐渐由旱作转变为稻作农耕,水在稻作生产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龙神观念逐渐为彝族民间所接受,转变成为彝族信仰的神灵,产生了各种相关的祭龙求雨的习俗活动,形成了昙华山彝族俚濮复杂多元的水崇拜和龙崇拜民俗体系。  相似文献   

3.
布依族葬礼中唱孝与闲白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意涵,唱孝的民族文化意涵为:一是对传统文化的形象概括与有效传承;二是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的完美再现;三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而闲白则表示:对神灵的敬畏与期盼、对祖先的崇拜与赞美、对巫鬼的膜拜与祈求。祖先崇拜、巫鬼崇拜、自然崇拜构成了布依族原始崇拜的主要表现形式,民歌与白话充当了这种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随着文化的融合和主流文化的扩展,文化的多元发展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广西那坡县黑衣壮神灵崇拜呈现为多层累结构,具体表现为把自然神灵崇拜例如黑神、火神、树神、石神、花神等与祖先神灵崇拜、道教神灵崇拜等结合起来,集中体现为神庙的建造、在神庙举行的活动、安花仪式活动以及抹黑、画脸、巫傩等活动。  相似文献   

5.
刘军 《科技信息》2009,(12):123-124
至少从唐代开始,冼夫人就成为粤西和海南的主要崇拜对象。随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冼夫人崇拜在粤西和海南逐渐普及化,区域经济发展与庙会祭拜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与国内市场联系也愈益密切,庙会有效地整合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  相似文献   

6.
在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作为常见树种的樟树不仅是日常材用的植物,更被许多民众奉为地方的保护神或被当作祖先的神灵寄托。民众通过对樟树的祭拜,以祈求樟树护佑一方或者一个氏族的生产、生活和子孙的繁衍;还有许多民众让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认樟树为干娘,以祈求孩子健康成长。这种风俗的形成,不仅与樟树所具有的生命力旺盛和具有药用作用的自然属性相关,还与从中国原始社会传承而下的植物崇拜和传统文化赋予樟树的特殊文化内涵分不开关系。  相似文献   

7.
清代白话公案小说大量描写清官依靠鬼魂告状、神灵托梦、实物暗示指点等种种神秘手段破案。这种超人力因素根据来源和职能,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即由自然崇拜而演化成的自然神,由灵魂崇拜而演化成的人鬼、人神,由社会力量崇拜而演化成的社会神。  相似文献   

8.
强桑 《西藏大学学报》2010,(Z1):113-116
六长寿图是象征健康长寿、静谧和平、怡享天年的藏传佛教符号,体现了藏民信仰中的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等观念,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洽无间、怡享天年的思想。文章主要对六长寿图的渊源、发展过程及其象征意义和伦理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迁徙异地筚路蓝缕的客家人,总是将原乡所崇拜的各路神灵带往新的聚居地继续崇拜,奉为保护神。这些神灵既是他们念祖思乡的心灵慰藉,又是他们求生存图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石头崇拜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这种行为表现了国人潜在的依赖自然、崇拜生育、敬仰神灵、迷信巫术、向往永恒、注重修身和坚守个性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1.
庙祭民俗在传统庙会的形成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传统庙会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但成为传统庙会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传统庙会大都是以相应的庙祭民俗作为其不断存续发展的保障。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中曾一度消失的庙祭民俗,在现代新兴庙会中得以再现。北京五显财神祭祀在当今北京莲花池庙会的再现,不但赋予了庙祭民俗更多的娱乐性,而且庙祭民俗的再现,成为对民间传统文化加以展现或应用的一项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汇集了各种宗教,派别也很多。各民族还有自己的传统信仰习俗,由此而形成的庙会集市遍布各地。庙会的最初功能是满足群众的信仰需求,物质交易是后来引入的,并形成各自的交易特点。此外,庙会还在文化交流、提供人们娱乐等方面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对研究西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史及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龙现村是浙江南部青田县一个主要由福建移民组成的偏僻山村。龙现村陈靖姑信仰源自福建,作为龙现村民众所信奉的主要神灵,陈靖姑的宫庙被建造在村落的中心位置;宫庙中供奉了陈靖姑等移民神与马九娘等土著神,庙神谱系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实现了移民神与土著神的交融;对陈靖姑等神灵的祭祀仪式分为集体祭祀和个人祭祀,一般由请神、颂唱和送神三部分组成;龙现村陈靖姑信仰是民间信仰中神灵传播的在地化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4.
根据清至民国东北地方志资料对该地庙会的形成和发展作了尝试性分析,并且对庙会的种类进行了详细的划分。通过对该地庙会特点和影响的分析,了解了当时东北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城乡经济的发展。东北地区庙会在经过漫长的发展后,在清至民国时期得以繁荣,突出了商贸功能。  相似文献   

15.
年画在明末清初盛行,并在全国形成了若干生产中心。纵观年画兴盛的原因,大致可以看出:一是避邪祈福的功用;二是印刷技术的推广;三是物美价廉;四是庙会、赶集的推动;五是世代相袭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萍乡傩舞是一种驱疫祈福的祭仪,这种戴着面具跳舞的古老而神秘的舞蹈形式具有明显的健身、娱乐、保健医疗、社会教化等体育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7.
联系壮族师巫语境探讨乡村仪式演剧,发现其融歌、舞、戏为一体的师公戏源于宗教祭祀,属于民间拜鬼神、谢天地,为族群酬神祈福禳灾,为生活求丰收保平安的乡村艺术,具备自身特有的组织习俗和演出习俗。  相似文献   

18.
隆福寺为明景帝敕建佛寺,清雍正元年重修,乾隆年间开始有庙会,为京城庙市之冠。光绪二十六年遭受火灾,损失严重,但庙会延续不辍。1951年建东四人民市场时将寺庙拆除,1988年改建为隆福大厦。因寺得名的隆福寺街现为京城著名商业街。  相似文献   

19.
庙会是一种集祭祀、娱乐和贸易为一体的群众性集会活动.民间影戏传播的载体多样,但庙会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阵地,庙会三位一体的功能也为影戏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带来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泰壹、太一、太乙是远古华夏族的伟大首领,曾在终南山活动过,他得道成仙为真人,被尊成为宇宙中最尊贵的天帝神。上古广义太乙山指终南山,其狭义指翠华山、南五台。古代认为天上所有星辰都围绕着中宫、紫宫,中宫、紫宫有太乙星神即天帝。中华民族祖先崇拜太乙神,早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就祭祀太乙神,此后历代祭祀,汉代尤其重视。后来,太乙神被中国道教尊为太乙救苦天尊,救苦即慈悲、慈善,太乙神也是道教慈善神,应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道教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